妊娠腹痛

[概述]
  妊娠期中.因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以小腹疼痛为主证的疾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在中医文献中尚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者。本节据《诸病源候论》以妊娠腹痛定名。
  [历史沿革]
  胞阻一病,首见于汉《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仲景在论述漏下、半产后因续下血不止及妊娠下血三种均可引起阴道流血病证的简略鉴别诊断后,拟立妊娠期阴道下血又见腹中痛者为。胞阻。。同时还讨论了妊娠期间孕妇里气虚寒或湿阻血滞所致…怀娠六七月山…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及“妇人怀妊,腹中疴痛”的证治方药.为研讨本病奠立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基础。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侯.妊娠腹痛候》论“腹痛皆由风邪入于腑脏,与血气相击搏所为,妊娠之人,或宿挟冷疹.域新触风邪,疴结而痛。.《妊娠小腹痛侯》又指出“由胞络宿有冷.而妊娠血不通,冷血相搏,故痛也”。以今天的观点看来。单纯因风邪入中而致妊娠腹痛者,巳属鲜见.然而巢氏所论从孕妇素体状况、致病因素、妊娠生理,病机病位诸方面对本病进行系列分析。斯说虽尚浅陋,却于后世甚有启迪。其“腹痛不已……致伤损胞络,则令动胎也”的见解,对本病与胎动不安病证间的转化联系已有了明确的认识,于临证施治妊娠腹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宋.陈自明编辑、明.薛立斋补注《校注妇人良方。妊娠疾病门.妊娠小腹痛方论》录载。妊妇小腹作痛……用小柴胡汤加青皮、山栀.清肝火而愈”的验案,又为妊娠腹痛的病因证治提出了新见解。后世医籍论妊娠腹痛.各家多宗张仲景,巢元方诸说,补充了一些治疗方药.进一步充实了本病证治内容。如《陈素庵妇科补解》抬冷血相搏少腹痛用归艾饮。《徐灵胎医书全集》疗血虚气滞,不能运化以养胎而腹痛者投香砂四物汤及黑逍遥散加木香、香附, 即其例也。清.阎诚斋《胎产心法.诸痛论》所
云“如不时腹痛.名曰胎痛,有血虚气滞二因。然血虚者居多”突出了血虚而致妊娠腹痛的病因。 .
  此外.某些医籍,如严鸿志《女科证治约旨.妊娠门》称“妊娠胞阻之候,如因伤食停滞.心冒作痛者,宜加味平胃散主之”,将妊娠伤食而腹痛隶属胞阻范畴,这种观点实属不妥. 因其痛与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毫无关联。《朱小南妇科经验选.妊娠病。妊娠腹痛》云:“怀孕后发生腹痛,首先要同饮食积滞消化不良所引起之腹痛鉴别”实为经验之论,临证当辨识之。

  应该指出的是,作为首载胞阻疾病的《金匮要略》以阴道下血及腹痛并见为主证.而后世各家著述多仅以孕期而小(或少)腹疼痛即称本病,为利于与胎动不安鉴别和概念的规范化,本节所论妊娠腹痛指不伴下血证者。
  [病因病机]
  妊娠腹痛的发病机理.要点在于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正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所云:“胞阻者。胞脉阻滞,血少而气不行也”。然阻滞与失养,有虚实之分,虚者因血虚。气弱、阳衰而致,实则由气郁血滞所起,偶有因郁热灼血,质稠而瘀,运行失畅,而成本病者。
  一、血虚:孕妇素体气血不足.或因劳倦思虑、饮食失节内伤脾土化源不足,或因孕:前失血而虚。妊娠之后.阴血聚下以养胎元则阴伤愈亏,小腹为胞宫所居。胞脉所过之处,血虚而乏于下注,血海阴血不盛则胞脉失养致小腹疼痛。《张氏医通.妇人门.胎前诸”痛》: “腹痛,或发或止,名曰胎痛,属血少”即指此而言。若血虚而气弱,血少乏于畅’行.气虚帅血运行无力.胞脉因之阻滞,不通则痛,又属气血两虚为患。清.江之兰《医、津一筏》: “虚痛虽有气血寒热之分.然皆主于气郁.气不滞则痛无由生.气虚则气行迟,迟则郁滞而痛。血虚则气行疾,疾则前气未行而后气又至亦令郁滞而痛”。对因虚致痛的:机理已有初步认识。
  二,气郁:肝藏血主疏泄而司血海,若孕妇素性忧郁气机已失调畅.孕后阴血下聚:血海以养胎元,肝血偏虚而肝失所养其气更易郁结,若复为情志所伤,或因胎体渐长,阻滞孕母气机;两因相感郁气益甚,气郁则血行不畅,血海气机失调,胞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而痛作矣。如《女科经纶.胎前证.妊娠胸腹刺痛属忿怒忧思引(大:全)》所云: “妊娠四五月后,每常胸腹间气滞满痛,……此由忿怒忧思过度”。若郁气不:解,久则化火,酿生血热,热灼营阴,质稠而瘀.运行不畅而痛者,又变生肝郁血热之证。
  三、虚寒:孕妇素体肾阳偏虚.孕后因肾以温煦胞宫、胎元则阳气重虚.阳虚而阻寒内甚.寒凝血气运行不畅,胞脉受阻以致小腹冷痛;亦可因阳虚胞脉失煦,有碍气血.畅行而痛。《金匮要略》疗妇人怀娠六七月,腹痛恶寒,少腹如扇之附子汤证即指此类疼痛而言.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据妊娠期间,出现小腹部疼痛程度不甚.病势较缓的小腹绵绵作痛,或冷痛不适.或小腹连及胁肋胀痛的主要症象.可作出本病初步诊断。其腹痛绵绵不休者.常伴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苔薄质淡,脉细滑弱等血虚不足之侯;小腹冷痛者又可兼形寒肢冷.面色皖白.脉沉细无力等阳虚有寒诸象。至若小腹胀痛不适则多见情志不爽,烦躁易怒,脉弦滑之征。
  (二)检查 腹部柔软而不拒按,或见喜温喜按而痛减,必要时尚应结合妇科检查.蝮部检查、后穹窿穿刺,B型超声波及血常规等检查方法与它病所致腹痛者进行鉴别。
  二,鉴别诊断 妊而患小腹疼痛,所涉疾病范围甚广,临证务须审慎,特别是对小腹疼痛发病急骤.痛势剧烈,甚或伴有阴道流血、呕恶、晕厥、冷汗淋漓者.更当细为甄别.不可轻率作出妊娠腹痛的诊断,以免贻误病清变生不测。应注意与下述能引起腹痛的其它妊娠疾病和发生于妊娠期间的内,外科性腹痛证侯的疾病相兼别。
  异位妊娠:(最常见为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妊娠破裂或流产时.可出现一侧下腹部如撕裂或刀割状剧痛之候。但其腹痛较妊娠腹痛程度较重,常见阴道不规则流出点滴样深褐色血液或有蜕膜管型排出,甚者有急性贫血及晕厥与休克。腹部检查下腹压痛、反跳痛.内出血多时腹部胀满.叩及移动性浊音等,均非妊娠腹痛所具,而能鉴别之。此外.妇科检查与血常规、后穹窿或腹腔穿刺等辅助检查亦有助于两病间的鉴别诊断。
  胎动不安:妊娠期仅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流血者.称胎动不安。其虽有腹痛之候,然常与腰酸并见,且腹痛或有坠胀之感或多伴阴道少量流血则非本节所论妊娠腹痛所具有,故不难鉴别诊断之。堕胎,小产:胚胎或胎儿离胞自然殒堕,亦以小腹部阵发性剧痛为临床主证之一.其疼痛之程度以及腰酸腹坠和必见的阴道流血与本病无相似之处,妇科检查所得资料均易于将两者鉴别开来。
  胎盘早剥:指位置正常的胎盘,在妊娠20周后至胎儿娩出前的任何期间,从子宫壁“分离的一种疾病。胎盘早剥一经发生,小腹疼痛常突然发作.疼痛剧裂状若撕裂或胀痛持续难止。腹部检查下腹子宫部位硬、压痛,内出血多时硬如板状.胎儿位置不清,胎心微弱或消失。常伴阴道流血均与妊娠腹痛诸症大为不同。病史资料常有孕腹撞击史,妇科检查,重复测定血小板,凝血酶元时间.纤维蛋白原,B型超声诊断仪等辅助检查手段亦有助于鉴别诊断。
  妊娠合并附件炎:孕期合并附件炎,可出现下腹部不同程度疼痛,常或为隐痛不适一或呈持续性钝痛或时有阵发性剧痛,而有类本病。但其所伴腰骶部坠胀疼痛感及腹部检查、妇科检查时患部压痛与反跳痛乃两病间主要不同之处.血常规.超声检查资料也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妊娠合并卵巢囊瘤蒂扭转。妊娠卵巢囊瘤蒂扭转多发生于中期妊娠..以突然一侧下腹部绞痛甚者痛至晕厥、恶心呕吐为主证,此虽见腹痛而实与妊娠腹痛有明显差异。既往病史,.腹部检查与妇科检查中包块的触及,局部触痛明显、超声辅助检查均可为之作出鉴别。
  孕痈(妊娠合并阑尾炎):亦是孕期而有腹痛证候的疾病之一。但妊娠合并阑尾炎之腹痛多由上腹部脐周或弥漫性腹痛转移而局限于下腹,疼痛剧烈且常伴恶心呕吐、发热恶寒.腹部检查腹肌较紧张,局部(多在麦氏点区或稍向外上处)有压痛反跳痛,血白细胞增高等均可鉴别。
  此外,还应与发生于妊娠期的其它可以引起腹部疼痛的疾病如食滞腹泻,痢疾。虫疾、淋证等相鉴别。 ,
  [辨证论治]
  本病以孕期小腹疼痛为主证.辨证时应注意审明腹痛的性质和程度.一般以腹痛绵绵按之痛减者属虚.小腹胀痛不喜揉按者属实.再结合患者素体状况,兼证、舌脉进行分析。如孕后小腹冷痛,绵绵不止,喜温喜按,素常形寒畏冷,伴面色咣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为虚寒腹痛。又如妊娠期间,小腹胀痛.兼见胁肋胀痛不适.素
性抑郁或烦躁易怒,脉弦滑,苔薄黄,属气滞为患。
  本病治法.以尽快控制小腹疼痛为首务。如何止痛则应针对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的主要病机,分别采用相应的虚者补之,实者疏之,寒者温之等调理气血诸法.使胞脉流畅,通则不痛矣。在分清虚实论治之时,还应注意疾病发展过程中虚实间的转化与并存而调治,如血虚致痛当补不足,若血虚而气弱,则于胞脉失养之中又兼气血运.行不畅胞脉阻滞之机, 当补中寓通,兼虚实而调之。处方用药需重视孕期疾病的特殊性,调理气血药宜平和,调气不宜过于香燥,活血不可过用行血动血,散寒亦不应过服辛热。温补.以免耗气伤阴、内动胎元。若痛久不止,病势曰进.发展为胎漏、胎动不安甚至演变成堕胎、小产,当按斯病处理。
  一、血虚型  
  (一).辨证
  I.妇科证候特点:妊娠后小腹绵绵作痛。
  2.全身症状:面色萎黄,或心悸少寐,苔薄白,舌质淡,脉细滑而弱。
  3.证候分析:妊妇素体阴血不足, 因孕后血聚养胎而重虚,血虚则乏于下注,血海不盛胞脉因之失养以致小腹绵绵作痛。颜面失于阴血营润故见面色萎黄。心失血养则悸、神不安而少寐。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弱为孕后血虚血脉不充之候。
  (二)治疗
  1、治则:养血安胎止痛。
  2.方药:可用当归芍药散或阿胶散。
  (1)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宜于血虚脾弱水湿不运.而证见孕后小腹绵绵作痛,面色咣白或萎黄,足跗浮肿,小便不利者。
  当归 白芍 川芎 茯苓 白术 泽泻
  原治血虚气滞挟有水湿力患而致妇人怀妊.腹中疴痛者。
  方中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辛温活血以行血中之气滞, 白芍养血敛阴、泻肝安脾缓急止痛,白术、茯苓健脾以益气血生化之源,合泽泻而能渗湿泄浊,诸药同奏养血和营,健脾渗湿,行滞止痛之功.故宜于血虚脾弱湿滞之妊娠腹痛者服之。血虚而胞脉失养,不营而痛者,原方当去泽泻之利水渗湿,酌加枸杞、 山萸肉、首乌、熟地以益其滋阴养血之力.佐桑寄生补肾安胎,亦可加党参、黄芪气血双补, 以合无阳则阴无以生之意。心悸少寐者,加酸枣仁、龙眼肉、五味子养血宁心安神。因虚而滞,小腹疴痛有胀感.少佐香附、鸡血藤、赤芍调血行滞止痛。
  (2)阿胶散(《证治准绳女科。胎前门.胎动不安》) 宜于血虚气弱而见上述证候者。
  阿胶 艾叶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黄芪 甘草
  原治妊娠或因顿仆、胎动不安、腰痛腹满,或有所下,或胎上枪心者。
  妊娠期间.或因跌仆损动,气血失和,或因外伤而直接损动胎气,胎元内失载养见胎动不安.腰痛腹满。方以阿胶、熟地养血溢阴;黄芪甘温益气,合当归甘苦养血,使阳生阴长而裕生血之源;川芎一味血中气药性辛散温通,活血行滞定痛:白芍与甘草同用,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艾叶温经散寒、暖宫止痛。、俟气血充,疼痛止.胎有载养而胎动不安自愈。全方养血滋阴兼能益气,且具理气行滞,缓急止痛之功。血虚而胞脉失养,小腹绵绵作痛者.用之亦宜。
  二、气郁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孕后小腹胀痛。
  2。全身症状:情志不爽.胁肋胀痛,或急燥易怒,脉弦滑,苔薄黄。
  3.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素性忧郁或恚怒之妇女。由于素体气机已失调畅,孕后重伤而郁气益甚,气郁血行不畅,血海气机失调胞脉阻滞则见小腹胀痛不适。足厥阴肝脉贯膈布胁肋,肝郁气滞,本经经脉不舒.疏泄不利是以胁肋胀痛。肝本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恶抑郁.孕后阴血聚下养胎,肝失濡养兼素禀之故,是以或为情志不爽或急燥易怒。脉弦滑乃有孕而病在肝之征。苔薄黄为气郁化热之候。
  (二)治疗
  1.治则:舒肝解郁,止痛安胎。
  2.方药:可用逍遥散或绀珠正气天香散加减。
  (1)逍遥散(方见《月经先后无定期》)。
  逍遥散为疏肝解郁、扶脾和营之常用方剂,具有发郁遏之木气、养血而补肝体之功。用之可使郁气散,气机调.胞脉气血运行如常,则小腹疼痛自止。郁而化热者,酌加栀子、黄芩、炒川栋;郁热灼血.质稠,而瘀证见舌质红,边尖有紫红瘀点,脉弦滑而数.又宜少加丹皮、赤芍、生地凉血化瘀止痛。
  (2)绀珠正气天香散加减(《女科证治。胎前病.胞阻》) 宜于肝郁气滞横侮中土.肝脾同病,气机升降失常证见孕期小腹胀痛,胸脘满闷不适或见噫气呕恶,苔薄白,脉弦滑之实证患者。 ,
  制香附 苏梗 乌药 橘皮 木香 砂仁
  原治由于情志抑郁,肝失疏泄之司,气机升降失常,胸闷胁痛,满腹胀痛,且胀甚于痛,舌淡苔黄腻.脉象沉弦者。
  方中制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苏梗味辛而温.解郁结行气滞而开胸膈;乌药顺气降逆.行滞止痛;木香、砂仁调气宽中.合陈皮理气扶脾和胃降逆。全方解郁止痛,理气降逆,故于孕期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机失常之小腹胀痛、胸胁满闷不适、脉沉弦者,用之相宜。因孕期之故,原方可酌加热地、山茱萸、鸡血藤、枸杞以滋阴益血,补肝体而养胎孕。
  三、虚寒型
  (一)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妊娠期间,小腹冷痛,绵绵不止。 .
  2.全身证状:形寒肢冷.面色咣白,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3.证侯分析,素体阳虚,孕后胞脉失于温煦,气血运行不畅,或因阳虚而阴寒内甚.寒凝血气运行受阻,胞脉阻滞故见妊期小腹冷痛绵绵不止,寒得热而散,血得热则行.是以腹痛喜温喜按。阳虚不能外达则形寒肢冷.头面失煦而面色咣白。若火不温土.脾失健运故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皆为虚寒之象。
  (二)治疗
  1.治则:温阳散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2。方药:可用胶艾汤或过期饮。
  (1)胶艾汤(《金匮要略.妊娠病脉证并治》) 宜于阳虚不甚.阴血不足之妊娠腹痛,症见小腹冷痛绵绵不休,面色咣白,舌淡苔薄.脉细。
  阿胶 艾叶 当归 芍药 芎劳 干地黄 甘草
  原治虚寒所致半产后续下血不绝,漏下。妊娠下血腹中痛等证。方中以艾叶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当归、川芎养血和血,补而不守以行血中之滞;阿胶、干地黄滋阴养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有养血温经,摄血缓痛之效。故凡因阴血亏耗、阳气不足,而冲任经虚.经血失摄,胎元失养之漏下.或半产后阴道不时下血.或妊娠下血,妊娠腹痛者.均可用本方治之。然胶艾汤原方长于滋阴养血安胎止痛而温阳散寒之力不足,故阳虚寒凝致痛者.宜酌加巴戟、羊藿,补骨脂、杜仲温肾助阳,使离照当空.阴寒消散,而胞脉气血运行如常,则腹痛自止。若阳虚不达,卫外失固.不慎为风冷所伤,证见恶寒、头痛、脉浮.选加苏叶、防风、陈皮、白芷解表散寒。火不温土以病食少便溏,配炮姜、白术,砂仁,云苓温脾除湿。 、
  (2)过期饮(《医略六书.女科指要.种子门》) 适宜于肾阳不足,阴寒内甚,寒凝胞脉而见小腹冷痛、形寒肢冷、面色咣白、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者。
  热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肉桂 炮姜 附子 香附 艾叶
  原方主治血虚、寒伏冲任.经侯过期、不孕、脉迟者。
  原方徐灵胎释曰: “熟地补血以滋血室.当归养血以荣经脉,川芎行冲脉之血.白芍敛任脉之阴.附子补火御寒,肉桂温经通闭.香附解郁调经,炮姜温中逐冷.艾叶理血气以暖子宫也。。本方虽为虚寒月经过期不孕而立,然因其具温肾助阳,暖宫散寒、养血止痛之功.是以孕期虚寒腹痛用之亦恰切相宜。惟附子辛热燥烈走而不守且有小毒,恐有伤胎之虑.可以补骨脂、 巴戟、仙茅类温肾助阳之品易之。
  方中附子、肉桂温肾助阳;炮姜性温而守,善能温中以散里寒;当归、热地养血活血,川芎行滞止痛:白芍敛阴缓急;香附,艾叶合用,调气行滞,暖宫止痛,阳虚得补,阴寒自消,气血运行如常而腹痛自愈。
  妊娠腹痛.病久不巳,伤动胞络或痛及腰脊.则有变生胎漏、胎动不安之虞.当配用益气扶脾,固肾安胎之品,亦可合加味补肾安胎饮(《百灵妇科》)治之。
  人参 白术 杜仲 续断 桑寄生 益智仁 阿胶 艾叶 菟丝子 补骨脂
  方中人参。白术益气载胎:菟丝子,杜仲、续断,桑寄生补肾安胎,强腰止痛;补骨脂、益智仁温肾扶阳.暖宫散寒,以助胞中气血运行;阿胶养血滋阴;艾叶温经散寒温宫止痛。全方脾肾双补而胎元内有载系.气血调畅则疼痛自止。且方内不乏兼具止痛功效之品,标本同治,更有利于提高疗效。
  [预防护理] .
  孕后注意妊娠期卫生,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常.不要过于劳累,慎避虚邪贼风,戒房事,均是预防、减少妊娠腹痛发生的重要环节。同理,既病之后注意适当休息,调情志.节饮食,慎起居,适寒温以促使本病早期治愈。
  [预后] .
  妊娠腹痛,病位在胞脉, 尚未损及胎元,病势亦多较轻,故经及时有效治疗、腹痛多能渐愈而预后良好。若痛久不止,病势曰进便将损动胎元变生胎漏,胎动不安.甚至导致胎元离胞,坠下发展为堕胎、小产。
  [结语]
  妊娠腹痛系孕期以小腹疼痛反复发作,痛势较缓.腹软而不拒按为主证的妊娠病证。鉴于孕期而小腹疼痛原因复杂.临证务需注重与非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的其它妊娠疾病和发生于孕期的内外科病证所引起的腹痛相鉴别。辨证须注意根据腹痛的性质、程度,结合伴随证、舌、脉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寒热虚实、标本缓急,遣方用药。论治重在调理气血,使胞脉气血充沛,流通如常,则疼痛自止。此外。还应注意痛甚伤胎的病情演变,及时配用安胎止痛之品。
.  [文献摘录]
  《圣济总录。妊娠门。妊娠腹痛》妊娠脏腑虚弱、冒寒湿之气,邪气与正气相击.故令腹痛。病不已,则伤胞络,令胎不安,治法宜祛散寒湿、安和胎气,则痛自愈。《陈素庵妇科补解。胎前杂证门。妊娠少腹痛方论》:妊娠少腹痛者, 因胞络宿有风冷,后却受娠,、受娠之后则血不通,冷与血相搏,故令少腹痛也,甚则胎动不安。《医宗金鉴.胎前诸证门。胞阻总括》孕妇腹痛.名为胞阻。须审其痛.或上在心腹之间者.多属食滞作痛;或下在腰腹之间者.多属胎气不安作痛;若在少腹之间者.则必因胞血受寒,或停水尿难作痛也。
妊娠期间,因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曰''胞阻”。本病基本概括了西医认为的妇女妊娠期间内生殖器官及其邻近脏器因妊娠或与妊娠有关而致的生理性及病理性腹痛,如妊娠生理性子宫收缩痛、慢性附件炎因妊娠子宫增大而致的牵掣性疼痛等。
   本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记有“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又曰:“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奠定了本病由于阳虚内寒,胞脉失煦的病机认识,后世亦多宗此学说,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妊娠小腹痛者,由胞络宿有冷,而妊娠血不通,冷血相搏,故痛也,痛甚亦令动胎也”。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云:“妊娠四、五月后,每常见胸腹间气刺满痛,或肠鸣,以致呕逆减食,此由愤怒忧思过度”,提出了肝郁致胞脉阻滞的病机。
   至清代《金匮要略心典》云:“胞阻者,胞脉阻滞,血少而不行也”。进一步说明了血气不足,胞脉失养而虚滞,亦可导致腹痛。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则认为本病的病因有食滞、胎气不安及胞宫受寒或停水等。其有歌曰:“妊娠腹痛多胞阻,须审心腹少腹间,伤食心胃胎腰腹,少腹胞寒水尿难”。认为饮食不节、小便难等也是实证胞阻的病机之一。此外,傅山:“妊娠少腹痛……人只知带脉无力也,谁知是脾肾之亏乎”,提出了本病脾肾同病的学说。肝脉起于下焦,络于小腹,肝脉不畅常致腹痛。蒋荣生以养血柔肝、行滞止痛法而
取效于临床,如治一曾因3次早孕均为小腹剧烈疼痛,住院西药治疗无效而终止妊娠的胞阻患者,改用中药内服(方用白芍、当归、阿胶、何首乌、青皮、厚朴、元胡、黄芪)而治愈。梁文珍认为,此病虚为其本,滞为其标,治当益气养血,濡养胞脉为主,即使行滞,也应于养血之中寓行滞之法,使脉充气调,其痛自止。常以加味当归散(当归、白芍、川芎、白术、黄芩、桑寄生、川续断、炙甘草)而获效。本病多属功能性病
变,临证辨识准确,效果常较满意。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素体偏盛或不足,或素有邪滞,孕后由于血聚于胞宫养胎,冲脉之气偏盛,尤易导致血虚、气郁、虚寒之机,或因脾运减弱,湿热内蕴,胞脉血气壅滞而痛。
   二、病机
   本病的病位在胞脉,尚未损及胎元,但严重时亦可因胞脉阻滞,血气不通,胞胎失养而影响胎元。本病属痛证,机理主要是胞脉阻滞,不通则痛,或胞脉失养,不荣则痛。由于病位在胞脉,且多为虚证,故疼痛多在小腹或少腹部,痛时多腹软而不拒按。但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也可使疼痛加重,甚或出现腹满拒按等。
   1.血虚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孕后阴血愈虚,胞脉失养或血少则乏于运行,胞脉因虚而滞致痛。
   2.气郁 禀性抑郁或素多宿滞之体,孕后肝血不足,肝郁愈甚,肝脉为之壅塞不通,或宿滞缘此而更甚,血海气血为之失调,胞脉阻滞,以致腹痛。
   3.虚寒 素体阳虚,孕后阴血聚于下,阳虚愈加温煦无力,胞脉阴寒内盛,阻碍气血运行,而致腹痛。
   4.湿热 素体脾虚湿重或内蕴湿热之体,孕后脾脏统血不足,运化减弱,湿浊内生,加之胎热熏蒸,酿成湿热,壅塞腑气而疼痛。
   胞宫气血源于胞脉输送,胞脉输运不力,胞宫濡养受限,胞胎乏于营养而不安,甚则可致堕胎。
   西医学认为,妇女妊娠期间肠蠕动减弱,粪便在大肠停留时间延长易出现便秘;盆腔充血,加之增大的子宫对肠管的挤压,以及妊娠反应严重或营养摄人相对不足,致维生素类缺乏等,均可导致肠管胀气而出现游走不定的疼痛。另,孕12周以后,增大的子宫超过盆腔进入腹腔,宫底随妊月增加而不断上升,子宫的附件及韧带随之被牵扯或拉长移位,素有慢性炎症及慢性粘连者,可因此牵拉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孕12—
14周后,子宫可出现不规则收缩,这种收缩一般无疼痛感觉,但对于有慢性炎症,或子宫肌瘤等占位性病变存在时,也可因收缩造成的子宫肌瘤缺血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故临床所见的妊娠腹痛多发生于妊娠4—5个月以后。此外,中晚期妊娠时增大的子宫常因跌仆而受损伤,出现宫体局部瘀血或胎盘少量出血而致疼痛。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一)病史
   停经而未避孕。
   (二)临床表现
   小腹疼痛,亦可牵扯至少腹,多为隐痛或胀痛,常呈不规则发作,痛处可固定不移,也可游走不定,痛时多腹软不拒按,无阴道流血。
   (三)妇科检查
   外阴、阴道无血染,宫颈着色,外口闭合。子宫增大如孕月,双侧附件正常或可扪及增厚及压痛。
   (四)产科检查
   腹软无明显压痛点。宫底高度及子宫大小符合孕月。腹部听诊,胎心搏动在正常范围内,腹部扪诊无规律性宫缩。
   (五)辅助检查
   1.早期妊娠
   (1)血、尿妊娠试验(+)。
   (2)基础体温测定:持续高温相(37℃左右)。
   (3)B超检查:子宫增大,内见胚囊、胚芽,或胎心反射。

(4)血、尿、大便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
   2。中、晚期妊娠
   (1)B超检查:见胎儿发育正常,胎心、胎动次数在正常范围内。
   (2)血、尿、大便常规检查:同早期妊娠。
    综上述。本病的诊断要点是:血、尿妊娠试验(+),或妇科检查及相应辅助检查确认宫内妊娠,以小腹疼痛为主症,无流产体征及小腹剧烈疼痛、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急腹症体征。
  二、鉴别
  1.异位妊娠 多有慢性附件炎、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或不孕病史,发病前多有短期停经史。疼痛多发生于停经6—8周左右,可呈患侧下腹胀痛、隐痛或撕裂样痛,剧烈时可伴恶心、呕吐,甚则冷汗、昏厥及贫血面容。多伴少量不规则的阴道流血,有时可见蜕膜管型排出。妇科检查:宫颈举痛明显,子宫增大质软,但小于孕周;患侧附件可扪及包块,压痛明显;异位妊娠破裂时可扪及阴道后穹隆饱满,该处穿刺可抽出不
凝固血液。异位妊娠流产或破裂时,患侧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内出血超过500ml时,可叩及移动性浊音,甚则下腹部膨隆,满下腹压痛、反跳痛,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辅助检查:血、尿妊娠试验阳性;13超可见子宫增大,内无胚囊;患侧附件可探及包块,典型者可于包块内探有胚囊或胚芽;流产或破裂后,可于盆腔内探及多量积液。
  2.胎动不安 腹痛多发生在妊娠3个月内,多为阵发性小腹疼痛,有时伴腰骶部疼痛,及小腹部作坠。可伴有少量阴道流血。若发生在中晚期妊娠时,腹部可扪及阵发性宫缩。
  3.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蒂扭转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肿瘤,多发于生育期妇女。其分类甚多,大体可分非赘生性囊肿及赘生性肿瘤两大类。前者属功能性囊肿,如黄体囊肿、黄素囊肿等;后者属病理性肿瘤,有良性及恶性之分。但不管属何种,当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时,均可因增大的子宫牵拉卵巢相对移位而发生蒂扭转,并因此出现腹痛。其与妊娠腹痛的鉴别要点是腹痛多发生在妊4—5个月左右,常因体位改变(如大便后、转身等)而诱发,为一侧少腹疼痛,可呈持续性。急性扭转者腹痛剧烈,可伴恶心、呕吐,甚至昏厥。患侧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妇检可及宫旁张力较大的包块,压痛,且尤以蒂部压痛明显。“B”超可证实包块存在。血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4.妊娠合并急性附件炎 一侧少腹持续疼痛或灼痛、跳痛,可伴恶寒发热或带下量、色、质、气味的改变。妇科检查可触及附件增厚或包块且压痛明显,B超可提示相应阳性病灶征象。患侧腹部可见压痛、反跳痛。体温、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有化脓趋势者血沉升高。
  5.孕痈 妊娠合并阑尾炎 详见妊娠恶阻。
  此外,还需与妊娠合并泌尿系结石、肠梗阻所致腹痛相鉴别。
  [辨病论治]
  对于以腹痛为主症,而又无明显寒热虚实可辨的病例,可结合中西医对妇女孕期生理变化的认识,及本病以气血失调为基本病机,疼痛呈固定不移或游走不定,性质多为隐痛、钝痛或牵扯样痛,痛时多腹软无拒按,且无流产及急腹症的征兆等特点,采取辨病论治。
  一、内治法

  止痛定坤汤(经验方)
  组成:当归、赤白芍、川芎、桃仁、元胡、制香附、炒白术、云苓、砂仁、广木香、黄芩、炙甘草。
  全方有养血行滞,止痛安胎之功。用于妊娠腹痛者。
  妊娠腹痛临诊常多见于素有慢性盆腔炎症或肠胃功能紊乱的病人。结合西医学对妇女孕期生理的认识,考虑为孕妇盆腔组织充血及胞宫增大移位,盆腔内生殖器官由于炎性增厚或粘连,出现牵拉性疼痛;或因孕后肠蠕动减弱、减慢,导致肠管胀气及粪块停聚加重原有肠胃功能紊乱症状引起腹痛。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是多因血虚、气滞等导致胞脉阻滞而疼痛,综合考虑,拟方以养血行滞、止痛安胎为原则,并参考近代中药药理研究,使组方具有抗炎镇痛、改善胃肠功能作用。故方用当归补血,配以元胡、川芎、桃仁、香附行滞散瘀止痛;云苓、白术健脾利湿,砂仁、木香理气止痛。且白术配黄芩、芍药配甘草,分别为保胎及止痛良药。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方中数药均具抗炎、镇痛、助消化及消除肠胃胀气的作用,且活血化瘀药能减轻组织局部瘀血,改善局部血运及降低血液粘稠度等。故而全方对孕妇血液的高凝状态、盆腔组织充血、消化功能下降,以及肠蠕动减弱、减慢等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如腹痛甚,原方加生蒲黄。便秘加郁李仁。小腹胀痛加炒枳壳。痛有定处并常随妊娠子宫宫底上升而上移者,加红藤、败酱草。妊娠中晚期腹部外伤而致局部瘀血疼痛者,原方去木香、云苓,加莪术、三七粉。
  每日1剂,水煎两次各取汁150ml,混合后分2次服,早晚各服150ml。
  二、外治法
  对于腹部胀痛,痛无定处,遇冷易发者,可用大青盐500g,加生姜10片,葱白一把,艾叶30g,花椒lOg,桂皮lOg,共炒温热置于腹部热敷。或以艾灸神阙、内关(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10~20分钟。使之矢气后,疼痛常会霍然缓解。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先根据腹痛性质。一般而言,虚者腹痛隐隐,实者腹痛较甚;气郁者胀甚于痛,血滞者痛甚于胀;血虚者绵痛喜按,气虚者空坠作痛,夹寒者喜温等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病史,详审形、气、脉、舌综合考虑。如素有经血过多或失血病史,兼有心慌失眠、面黄心悸、舌淡脉弱者,当为血虚。如素常腹痛或有痛经,现兼小腹胀痛,胸胁满闷,情多抑郁,舌淡紫或夹有瘀斑、瘀点,脉弦者,当为气郁。若小腹冷
痛,喜温喜按,精神委靡,形寒肢冷,或食冷遇寒即发者,当为虚寒。
  二、治疗原则
  根据本病主要病机是胞脉阻滞(或失养),不通(或不荣)而痛,立足于补或行。具体治法又应根据不同病因分别给予养血、开郁、温经、清利,同时佐以止痛安胎。养血应重在补益心脾,开郁惟首推柔肝行滞,虚寒者当温阳散寒,兼以养阴,湿热者宜兼以健脾。又因痛证均多有滞,故以上4种情况均需同时施以理气行滞之品。对夹有陈瘀宿滞者,又当辅以活血化瘀之品方能奏效。
  三、分证论治
  1。中虚证     
  (1).临床见证:妊娠腹痛绵绵,面色萎黄,头晕乏力,心悸气短,难眠少寐,四肢麻木,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素体虚弱或气血不充,妊娠以后,血聚以养胎,阴血益虚。血少则经络虚乏,气虚则运行无力,胞宫、胞脉因此而虚滞失养则痛,因无实滞,故痛呈绵绵而作;血不上荣则面失润养而萎黄;脑失所荣则晕;不能内养于心,则少寐难眠;若气血两虚则气短乏力;血不荣养四末,则四肢麻木,同时可出现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证。
  (2)辨证依据:
  ①妊后腹痛绵绵。
  ②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③素体虚弱或有经、产等大出血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养血止痛安胎。
  ①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去泽泻加制首乌、阿胶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白术、制首乌、阿胶。
  原方功用补血、活血、调经、运脾除湿。主治妇人孕后腹中疗痛及妇人腹中诸痛。于肝虚血滞,脾虚湿滞及肝脾不和之证为宜。
  全方重在养血和血以治本。相关脏腑重在肝脾。因脾为生血之源,故用白术燥湿健脾而助运化,益其化血之源。茯苓甘平淡渗利其水湿,使脾阳不为湿浊所困阻。当归、川芎养其肝血,理其血气,使血有所藏。再合阿胶、制首乌养血润燥,使胞脉得养,诸脏得荣,血充脉畅,不治痛而痛自止。此乃治病求本之术。且白术、阿胶健脾补血而安胎,痛止胎安而无后弊之忧。
  现代药理研究提示,本方证的病理实质是淤血、贫血所致微循环障碍。其对微循环所致各种病理性改变,无论是气血两虚或气滞血瘀证,药后多项病理指标均获显著改善。且方中当归、芍药、川芎等对于妇科多种炎症及疼痛,均呈显著的抗炎、镇痛和镇静作用。同时方中茯苓、白术、当归等均有明显利尿作用。白术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离子)的排出。除此,全方尚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及增强吞噬细胞活性的作用。这些
作用对妇女因妊娠而致的生理性贫血、血液的高凝状态、钠离子的潴留、抵抗力下降及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盆腔充血等一系列变化,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腹痛不休加炙甘草,以配芍药加强止痛之功。虚中夹寒,小腹作冷者,加艾叶以暖宫止痛。痛而作坠者,加党参、黄芪以配当归气血双补。虚中夹滞,痛而兼胀者,加砂仁以行滞安胎止痛。腰骶酸楚者,加桑寄生、杜仲以益肾强腰安胎。如疼痛渐缓可去阿胶以防腻碍中宫,并酌加鸡内金、炒谷芽以健胃助运生血之源。
  ②徐志华复方归芍散(《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云苓、白术、泽泻、黄芩。
  本方源出《金匮要略》。徐志华将当归芍药散、当归散合方使用,故称复方归芍散。
  ③当归养血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组成:当归、白芍、地黄、黄芪、阿胶、制香附等。
  全方有养血调经作用。用于气血两虚,月经不调证。
  用法: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2.气郁证
  (1)临床见证:孕后小腹胀痛,情绪急躁,心烦易怒,胸胁满闷,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
  孕后胎体渐长,胞宫随之增大,容易影响气机升降。妊后肝血相对不足,肝气因而怫郁,致气机失畅,胞脉阻滞,小腹胀痛。肝脉布胁肋,肝气不舒,则胸胁满闷,情志为之不遂而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均为孕后肝郁之候。
  (2)辨证依据:
  ①小腹胀痛。
  ②胸胁满闷或有胁肋胀满疼痛。苔薄黄,脉弦滑。
  ③素体抑郁或有情志不遂病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舒肝解郁,止痛安胎。
  ①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枳壳、元胡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枳壳、元胡。
  原方疏肝理脾,和血调经。主治由肝气郁结所致之月经不调,乳房胁肋胀痛。小腹胀痛等。
  取用本方意在治肝实脾。因本证之肝郁,实与妊后血聚养胎,肝血相对不足攸关。
随胎体不断长大,所用阴血亦不断增加,故而治病求本,当以益其生化之源为主。生化乏力,血不养肝,肝郁难解。逍遥散本为脾虚肝郁而设,与本证病机甚为吻合,故而选之。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补肝之体以和其用。柴胡配白芍同用以疏肝解郁,使木得条达。薄荷体轻气平,散肝郁,以遂肝木条达之性。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胃,调生化之源以充养肝体。枳壳、元胡行滞止痛。少佐煨姜暖胃行气。肝郁解,木气舒,胞脉畅则腹痛自止。现代方剂药理研究提示:逍遥散有显著的镇静活性及明显的镇痛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保肝作用。有研究表明,该方用于肝郁证的19种妇科疾病,其中5种疾病均为痛证,其获效均满意。
  如胀痛甚,加乌药。口干舌燥去煨姜加黄芩、山栀。大便干结加生大黄少许。腰骶坠痛加菟丝子、川断肉、桑寄生以固冲安胎。药后痛减,可去枳壳、元胡。
  ②逍遥散加味(《百灵妇科》)
  组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陈皮、枳壳、川栋子、青皮、苏梗。
  此方为百灵经验方。即逍遥散原方加味而成。所加之药均为疏肝理气之品,其中川楝子配枳壳,能泄肝热,消积滞而止痛。本方所治者,较之疏肝理脾的逍遥散证,更偏重于郁滞之小腹胀痛。
  ③逍遥浓缩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药制剂》)
  全方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之功。用于肝气不舒,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证。
  用法:口服,每次8丸,每日3次。
  3.虚寒证
  (1)临床见证:妊娠小腹冷痛,绵绵不止,喜温喜热,得热痛减,形寒肢冷。面色咣白,或纳少便溏,舌淡润,苔薄白,脉细弱。

  阳虚内寒,胞脉失于温煦,气血运行虚滞,则小腹冷痛不止。气血得热则行,故喜温热,得热则痛减。阳气不能外达,形体四末失于温养,则形寒肢冷。面失所煦则白而无华。脾阳失煦,运化失司,则纳少便溏。阳虚内寒,则舌淡润,苔薄白,脉细弱。
  (2)辨证依据:
  ①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
  ②形寒肢冷,或纳少便溏。舌淡苔白润,脉细弱。
  ③素体阳虚或平素喜温怯寒。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①胶艾汤(《金匮要略》)加巴戟天、杜仲、补骨脂 .
  组成: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阿胶、艾叶、甘草、巴戟天、杜仲、补骨脂。
  阳无阴则不长。今妊后血聚养胎,如一味温阳则成无本之木,故本方意在补血,寓温阳于补血之中,四物汤加阿胶,阴血双补。巴戟天质润温阳而不燥;杜仲、艾叶温经暖宫而安胎;补骨脂温肾阳以暖脾土,脾得温煦则运化生发之源充足;和以甘草缓急。全方使阴血生,阳气复,内寒消,胞宫暖,腹痛自止矣。
  小腹作坠加党参、黄芪。腰骶酸楚加菟丝子、川断肉。腹胀加砂仁。便溏加煨肉豆蔻,去当归。
  ②经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桑寄生、炒川断、生山药、党参、炒白术、阿胶(烊化)、白芍、炙甘草、黄芩、莲房炭。
  虚寒者多缘于脾肾。然健脾不可太腻、益肾不过温燥方合妊期生理。且胞胎濡养靠气血,提系赖肾阳。虚寒过甚不但腹痛难愈,更有堕胎之虑。本方人参、白术健脾;阿胶、白芍补血;桑寄生、川断益肾;黄芩、白术、莲房炭调和肝脾而安胎;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③孕康口服液(《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
  组成:山药、续断、黄芪、当归、白芍、补骨脂等。
  全方有健脾固肾,养血安胎之功。用于肾虚型和气血虚弱型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流产等。
  用法:每次20ml,开水冲服,1日3次,10天一疗程,连服1—2个疗程。
  4.湿热证
  (1)临床见证:孕后小腹灼痛或胀痛,或游走不定,或欲矢不得。带下色黄粘腻,大便滞下秽臭,小便短赤,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数。
  素体脾虚或湿热内蕴之体,孕后脾气益虚,湿邪停聚,胎火内熏,酿生湿热。蕴结胞脉阻滞血气运行则小腹灼痛。下注任带则带下色黄粘腻,流注大肠,腑气不通则腹胀而痛,大便滞下臭秽。移热小肠则小便短赤。气机阻滞故痛可游走不定,欲矢不得,得矢则舒。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2)辨证依据:
  ①小腹灼痛,或游走不定,或胀痛不适,得矢则舒。
  ②带下色黄粘腻,大便滞下秽臭,小便短赤。

  ③舌质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滑数。
  ④素体脾虚或湿浊(热)内蕴。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利湿,行滞止痛。
  ①芍药汤(《素问玄机气宜保命集》)加苡仁、车前草
  组成:芍药、当归、大黄、黄芩、黄连、槟榔、肉桂、甘草、木香、薏苡仁、车前草。
   原方清热利湿,调气行血止痛。主治痢疾实证,症见腹痛、里急后重等。取用本方
  意在利湿热而不伤正,消积滞而不克伐,调气血而不滋腻,缓急痛而不滞邪。因妊娠之体,脾气易损,阴血易虚,气机易郁,选方用药必虑去其实而顾其正,方不致虚虚实实。芍药汤虽本为湿热痢疾而设,但与本型病虽异而机理同,此异病同治之理。现代方剂药理研究认为,方中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具有显著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有较好的抗炎及一定的中枢镇静作用。有降低血压和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的作用。方中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解痉、镇痛、解毒和免疫调节作用。这些,对于宿有慢性盆腔炎症或胃肠道疾患,因妊娠后盆腔充血及肠胃受压而导致的功能性症状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湿重带下粘腻加蜀羊泉。腹痛不愈加生蒲黄。腰骶酸楚加苎麻根。大便稀薄去大黄。
  ②蔡小荪经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云苓、桂枝、延胡索、赤芍、金铃子、丹皮、败酱草、红藤、柴胡梢、鸭跖草。
  本方清热利湿,行滞止痛。适用于炎症性腹痛,症见小腹两侧刺痛或胀痛。
  ③妇炎康复片(卫药准字Z一34号)
  组成:败酱草、薏苡仁、川楝子、柴胡、陈皮、黄芩。
  全方有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作用。用于湿热瘀阻所致妇女带下,色黄质粘稠,少腹腰骶疼痛等证。
  [其他疗法]
  一、外治法
  外敷:炒大青盐500g,内入葱白、生姜、艾叶、花椒、桂皮少许,装入布袋,置于下腹部温热敷之,痛止去除。适于虚寒证。
  二、针灸疗法
  (1)足三里(双)、脾俞(双)。
  手法:足三里穴温针,留针15—20分钟。脾俞穴膈姜艾炷灸5—15壮,7—10天一个疗程。间隔1—2天后连续第2个疗程。适用于血虚证。
  (2)足三里(双)、肾俞(双)、神阙。
  手法:足三里温针,留针15~20分钟,肾俞、神阙隔姜盐艾炷灸5—15壮。7一lO天一个疗程,间隔1—2天后连续第2个疗程。适用于虚寒证。
  三、饮食疗法
  1.首乌粥 制首乌30g,大枣3枚,冰糖适量,粳米50g。先用制首乌人砂锅内取浓汁去渣,再加人大枣、冰糖、粳米煮粥,供早晚服用。适用于血虚证。

  2.莱菔子粥 莱菔子15g,粳米50g。将莱菔子炒熟后研末,同粳米煮成稀粥服食。适用于气郁证。
  3.四仙羊肉汤 羊肉500g,黄芪30g,当归30g,生姜10g。将当归、黄芪装入布袋内,扎紧口,与洗净之羊肉、生姜共放人砂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烧沸后,再用文火煨炖。至羊肉烂熟时,取出药袋,放少许盐,分多次饮汤食肉。适用于虚寒证。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于腹痛绵绵不止者,在中药治疗同时,可配合服用西药,如维生素B、120mg,或维生素B6 20mg,或维生素C 200mg,或维生素Bco 2片,每日各3次。腹痛难忍者,可服用颠茄片8mg,每日3次,或阿托品0.5mg,肌注。西医诊断为妊娠合并慢性附件炎、盆腔炎者,可酌情选用对胎儿发育无毒副作用的抗生素。对于习惯性便秘因妊娠症状加重而致腹痛者,可予通便。如应用开塞露通便无效,可应用低位低压灌肠法。即
5%肥皂水250ml,灌肠管低于正常灌肠高度一半,先缓慢灌入100ml,令患者抬高臀部约5—10分钟,如无便意再左侧卧5分钟,排出部分粪块后,再将剩余的肥皂水灌人,待排空结粪后疼痛自除。后以服用润肠通便之中成药如麻仁丸、桑椹膏等以善后。如有胎漏、胎动不安或急腹症征兆者,应住院治疗。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孕前即应注意经期及房事卫生,讲究摄身之道。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情绪波动,避免各种因素所致之气血伤耗或气滞血瘀。做好孕前体格检查,积极治疗慢性病,尤是妇科慢性失血及炎症等病变,如月经过多、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慢性附件炎、盆腔炎等。努力准备好受孕的体质条件。受孕后即应调饮食、适寒温、慎劳作、畅情志、节房事,保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而富于营养,保持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的供给,增强体质。
  二、调护
  注意外阴卫生,勤换内裤,勤晒衣被,避免外邪直中胞宫胞脉。节制房事,以防冲任受损。劳逸结合,避免久坐少动以疏通气血。保持定时登厕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慎防下腹部闪挫外伤。畅情怡志,避免情志刺激,多食蔬菜水果及清淡易消化食物。慎防风寒生冷,忌食辛燥油腻食物。患病后应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并配合饮食疗法。
  [疗效判定]
  治愈:腹痛消失,近期五复发。
  显效:腹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有效:腹痛减轻,但停药即复发。
  无效:腹痛未见改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