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傅雷是个什么样的人?《傅雷家书》为什么会入选必读书目?

前两天,12月28日,傅雷的儿子,钢琴家,傅聪在英国得新冠去世。曾经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慢慢都归于尘土。

01

傅聪去世在国内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不是因为他的钢琴才艺,而是因为《傅雷家书》。《傅雷家书》风靡一时,现在更是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几乎家喻户晓。傅聪作为《傅雷家书》的收信人,自然大家都非常关心。
我读过几次《傅雷家书》。我第一次读,已经上大学了。当时我都呆住了,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父亲,对孩子有这么深厚的爱,关心又是无微不至,从吃饭到钢丝会不会弄伤手,都事无巨细的关心。这么好的父亲,竟然还时时刻刻在忏悔,说自己过于严厉、偏激,虐待了孩子,对不起孩子。而且,这位父亲又是如此的懂艺术,在书信中时时刻刻给傅聪做艺术的熏陶……
注意:钢丝上有小条子,注明号数,切勿丢掉,否则以后不易分清。钢丝弹性很足,有弹伤眼睛身手的危险。你自己千万不可随便拉开,一定要让动手做的人收场,而且每次换的时候,号数布条就要缚上去,否则要弄糊涂的。望你牢记在心上,千万千万!
我没有见过这样的父亲,自己的父亲不是,周围人的父亲也不是。我们的父亲,不会这么细致的关心我们,也不会表达感情,从来就是严厉,不苟言笑,没有一句这种感情的话。即便是行为上,也基本是硬梆梆。我从小对父亲是客气而疏远。至于艺术品味,父亲更没有,我敢说,傅雷提到的这些艺术家,他一个都不知道,也不懂欣赏。
于是,我深深喜爱上了这本书。

02

后来,看的书多了,了解了一些傅雷的八卦,同样非常震惊。从现代观念看,傅雷是个妥妥的渣男,一位暴君似的父亲。
傅雷的妻子叫朱梅馥,她是傅雷的表妹。两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傅雷19岁,朱梅馥14岁就订了亲。从俩人的照片就可以看出来,朱梅馥容貌秀丽,傅雷不如妻子好看。
但傅雷是才子啊,去法国留过学,而且学的是艺术。自古才子多风流,法国巴黎又是一个风流之都。傅雷在巴黎结交了好几位女朋友,还闹到了要自杀、退婚。
不过朱梅馥还是跟傅雷结婚了。结婚后,傅雷的风流韵事还是不断。傅雷出轨就出轨吧,但他情绪激动,如果情人不理他,他还要死要活,只能让朱梅馥出面,再让情人过来。朱梅馥给他们端茶倒水。这事还被张爱玲写进了她的小说。
在做父亲方面,更是差劲。他脾气暴躁,无缘无故打孩子。杨绛在文章中说到过,她和钱锺书去傅雷家,大人在客厅谈话,傅聪和他弟弟在客厅外偷听。傅雷把傅聪、傅敏兄弟俩厉声呵斥,让杨绛和钱锺书非常尴尬。
傅聪鼻梁上有个疤,就是被傅雷用盘子砸出来的。弹琴不好,打;不听傅雷的话,打;自作主张,打……
傅聪的访谈中,很多次提到了傅雷对他的打骂。
等我了解这些,再去看《傅雷家书》,那真的是观感完全不一样。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远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的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傅雷还经常抱怨傅聪不给他写信。我本来以为是文学老爸对儿子的思念之情,现在看来,傅聪可能是不愿意回信。傅聪在访谈里说,他不看《傅雷家书》,因为太过于激动,不愿意回忆往事……这个往事也许有很多意味……
好孩子,你忙,你提笔远不如弹琴那么容易。好吧,我们不再要求你多写信。
等到今天还没接到你一个字,挂念之至。
亲爱的孩子,这一回你隔了差不多二十天才有信来。

03

不知道傅雷写信的时候是什么想法?想象着自己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想象着这些信文采斐然,能感动儿子?
如果傅聪在身边,他还会如此温情脉脉,循循善诱吗?
不过,随着他处境的困难,也许年龄上升,体力下降,在《家书》的后半段,傅雷的说教慢慢变少,在某种意义上,把儿子当平等的人看待了。另外,他的信中并没有提及他的困难处境,还是婆婆妈妈的各种琐事的交代,让生活尽量岁月静好。我第三遍读《傅雷家书》的时候,这种反而让我感动了。
在1966年6月3日,这是《傅雷家书》中的最后一封信,傅雷是1966年9月2日去世的。傅雷在信中说
你岳父本说等他五十生辰纪念唱片出版后即将寄赠一份,请他暂缓数月,等唱盘解决后再说。我记错了你岳父的生年为一九一七,故贺电迟了五天才发出;他来信未提到(只说收到了礼物),不知电报收到没有?

04

很多文人的文章跟言行不一样。
像元稹,写了著名的悼念亡妻的诗词,诚知此恨人人,贫贱夫妻百事哀。他本人其实一直在外招蜂惹蝶,他是《西厢记》里面张生的原型,崔莺莺是他曾经的情人,始乱终弃说的就是元稹。
还有卢梭,写下了教育名篇《爱弥儿》,书中满是对孩子的爱。真相是,卢梭一共有5个孩子,这5个孩子全部被他送到了孤儿院。
所以,傅雷这种不一致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傅雷家书》风靡全国,成为必读书目,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在中国文化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亲的权威至高无上。在现代社会,有批人想要维护这个,但要契合时代,因此中国的父亲形象也需要有所改变,希望又是威严,又是权威,又有温情。曾国藩有点不符合时代了。需要找其他人。
这种形象不好找。
朱自清的《背影》算是一个,但一篇文章过于单薄。而且,如果要揭开真相,朱自清的父亲非常不堪。《背影》的第一段: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段话的背景是,朱自清的父亲在徐州当官,偷偷娶了位姨太太,惹怒了老家的姨太太,老家的姨太太到徐州大闹。朱自清的父亲的官丢了,祖母被气死了。
在民国时期,大量的文人、知识分子作为父亲形象不是很够格,很多是脆弱、不负责任,或者暴躁。当然也有些文人是很爱、很尊重自己的孩子的,像梁启超、鲁迅、钱锺书等,但他们在这些方面要么没写,要么写得很少。
更为关键的是,有时候,不怎么样的父亲,也许因为真的是愧疚还是其他原因,落笔的笔墨比真正尊重孩子的家长要浓烈,更道貌岸然一些。就像元稹写的悼亡诗也是让人听了无不落泪,心中戚戚。
《傅雷家书》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被选中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