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风疹
妊娠合并风疹
风疹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易被忽视的急性病毒传染病。孕妇罹患风疹,特别是在妊娠早期,风疹病毒能经胎盘感染子宫内的胚胎或胎儿,有可能出现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儿(CRS)。
中医学亦称风疹,又名风痧。
[病因病机]
风疹病原体是风疹病毒,传染源为风疹病人,其上呼吸道分泌物于出疹前1周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多在春季和冬季发病流行。传播途径为:①风疹病人的口、鼻及眼部分泌物中的风疹病毒,直接传播或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给他人;②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经胎盘传给胚胎或胎儿的垂直传播。病毒进入人呼吸道后,首先侵犯上呼吸道粘膜,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局部炎症,继而在颈部、颏下、耳后淋巴结增殖,随后病毒人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出现轻微的临床表现,仅经数天即自行消退,但对子宫内的胚胎及胎儿的影响甚大,可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出生CRS儿,更严重者可致流产、死胎、死产,使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增高。
孕妇罹患风疹的时期不同,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孕妇于妊娠前3个月感染风疹病毒,由于此时正值胚胎、胎儿器官原始形成、分化和发育时期,容易导致先天畸形。这是因为风疹病毒在胎盘产生病灶,引起绒毛膜和绒毛的胎儿侧血管壁内皮细胞病变。这种内皮细胞的变性、坏死,是由于病毒进入胎儿体内造成的胎儿感染。风疹病毒对胚胎及胎儿的有害作用,主要是引起炎性改变和抑制胚胎、胎儿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致使某些脏器、器官的细胞数目减少和发育不良,导致畸形。若在妊娠6周内发生风疹则对胎儿心脏及眼的影响最大,而在妊娠6—10周对胎儿耳部的影响最大。中医学认为风疹为外感时毒,蕴于肺脾,与气血相搏,发于肌肤而出现的病证。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孕妇患风疹病毒感染,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隐性感染者,临床无症状,需要依靠血清学检查结果方能确诊。而显性感染,是在历经14—21天潜伏期之后进入初期(也称前驱期),出现发热、头痛、乏力、喷嚏、流涕、咽痛、咳嗽和眼结膜充血等,再经l一2天后进入极期(也称出疹期),开始在颜面部出现皮疹,一天内播散至躯干和四肢,但手掌和足底无皮疹。皮疹最初为淡红色斑疹,继而呈斑丘疹或丘疹,直径约2—3mm,常伴有表浅淋巴结肿大,以耳后、枕下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更明显,触之常有轻度压痛。皮疹出现2—3天后逐渐消退,发热及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肿大的淋巴结也逐渐缩小。皮疹消退后不遗留色素沉着,偶有细小糠麸样式脱屑。2.实验室检查 采用病毒分离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如风疹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孕妇血清风疹特异性IgM、IgG抗体,快速检测风疹病毒抗原等。
二、鉴别
风疹初起类似感冒。当与麻疹、猩红热、药物性皮炎鉴别。
西医学认为至今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出现发热、头痛时给予水杨酸制剂等解热镇痛药物,咳嗽时给予祛痰止咳药物等。
孕妇罹患风疹用药需慎重,注意避免损害胎儿。妊娠早期患此病,原则上应行人工流产终止妊娠,中、晚期患病应排除胎儿感染或畸形后方能继续妊娠。中医学将本病分为邪郁肺卫证、邪热炽盛证。
1.邪郁肺卫证
(1)临床见证:发热恶风,喷嚏流涕,咳嗽,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继及于身躯各部分,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日后消退,有痒感,舌苔薄黄,脉浮数。
(2)治法:解表宣肺清热。
①桑菊饮加板蓝根、大青叶。
②清火利咽汤(中成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山豆根、桔梗)加丹皮、赤芍、生地。
③复方瓜子金冲剂(《江西中医药》:瓜子金、大青叶、野菊花、地丁草、白花蛇舌草)。
2.邪热炽盛证
(1)临床见证: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黯,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或黄糙,脉数有力。
(2)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退疹。
①普济消毒饮加紫草、丹皮、赤芍、生地、大青叶。
②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黑山栀、大黄酒蒸、芒硝(后下)、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加紫草、黄柏。
③清瘟冲剂(《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生大黄、生石膏、知母、金银花、野菊花、赤芍、白茅根)。
据报道以上三方用于风疹病毒有一定的疗效,若需继续妊娠则方中宜去芒硝、大黄。
[预防与调护]
预防的目的主要是减少胎儿感染所致CRS儿的出生。
1.隔离病人,对出疹5天前的风疹病人应予以隔离。
2.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
3.保护孕妇,怀孕早期应尽量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不去公共场所。
[疗效判定]
治愈:疹回热退。
未愈:发热不退,出现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