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作品
文/肖旭
苏轼的生平 思想。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崇敬推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关心国家治乱。宋仁宗时中进士,受到欧阳修的奖掖;仁宗、英宗时他初入仕途,很想干一番事业,但此时政治抱负未得施展,政论文却写得充满了革新精神。诗歌也才情奔放,意境恣肆。宋神宗时因与王安石变法不和,以求外调,后来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居黄州五年。这次打击使他的思想、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哲宗时启用旧党,苏轼被召还朝,却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和,再次请求外调。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执政,苏轼又贬官惠州,再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南迁岭南是他创作的又一变化时期。徽宗时他卒于常州。苏轼的一生基本是在新旧两党漩涡之中度过来的。他在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为首的激进的改革派,又不满司马光为首的因循守旧派,一贯的不合时宜,在党争的夹缝中受尽了挤压和迫害,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计民生的关切,同时因多次外调任地方官、多次被眨,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近人民,接触广泛的社会生活,贬谪的生涯使他与人民的关系相处的很好,在地方官任上也有不少兴利除弊的政绩,这些都促进了他文学上的光辉成就。苏轼思想的主题,是儒家思想,又吸取佛老思想当中他认为与儒家相通的部分。居黄州后,佛老思想日益严重。苏轼几经挫折仍能保持达观、保持操守,保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和他的处事态度有关。正因为如此,不管遇到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他都没有被压得抬不起头来,他对事物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社会人生始终采取挚着的态度,从而也始终处于政治斗争漩涡之中。既使在险恶的政治形势、严酷的迫害面前,他也不缄默,这就决定了他的作品敢于揭露社会和政治弊病,同情并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如反映农民痛苦的《吴中田妇叹》,是他外任杭州时写的;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荔枝叹》,则是他被贬岭南时写的。总的说来,儒、佛、道三家思想,在苏轼身上和谐地统一,造成了他思想的复杂性,使他始终没有忘记国家和百姓,也使他在困境当中没有消极,他的世界观和政治态度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以上讲的是苏轼的生平和思想。另外苏轼的文学主张同学们也要了解,他的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认真读一下。最能概括他文学理论的是这样的两句话“出新意法度之中,寄妙理豪放之外”要记住。
苏轼的词和诗文创作。
学习这一节重点在于结合作品了解掌握苏轼的词和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了解苏轼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尤其要掌握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苏轼创作有两个鲜明而突出的特点,即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
革新解放精神主要指在题材、构思、手法、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旧的传统有所突破,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浪漫主义情调,则是指作品中想象丰富,感情奔放,气势磅礴,色彩瑰丽的艺术特色,指他把平淡而普通的事物写的新颖可喜,使之具有浓厚的趣味、美感,这样的创造能力。
抓住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这两个特点,就比较容易把握苏轼作品的内容和特色了。
先看苏轼的诗歌。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可分为这样几类:
1、抒发个人感情和歌咏自然景物的作品,这类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代表了苏轼诗歌的基本面貌。在这些诗中,他通过对乡土的留恋,对亲友的追怀,对自然风物的观赏来排遣诗人的惆怅和悲愤,披露了自己爽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得其乐的浪漫气质,给人一种处处生春的感觉,代表作有《和子由渑池怀旧》、《游金山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2、反映社会现实,关切人民疾苦的作品。他通过对比、借古讽今的手法,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表明诗人的进步立场,这是对白居易讽谕诗的一个发展,代表作有《吴中田妇叹》、《荔枝叹》等。
3、反映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的。如《和子由踏青》、《岁晚》三首等。
另外他还有用诗歌写的文论、画论,如读孟郊诗,王维、吴道子画等。
苏轼诗歌总的特色是气象宏阔,铺叙婉转,意境恣逸,笔力矫健。具体表现为这样两点: ①散文化、议论化、革新解放精神突出。他进一步发展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从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等方面都突破了前人的窠臼,具有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如《游金山寺》诗,就能把散文的手法引进诗中,使诗更加自由活泼。②善于比喻,富有理趣,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苏轼的诗观察细致入微,比喻贴切精当,还常常含有深刻的哲理,富有理趣。那什么叫理趣?顾名思义,既要说理又要有趣。就是使诗歌中理趣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用一句比较概括的话说,理趣就是在比喻之中把引人入胜的景色、耐人寻味的诗意和发人深省的哲理合为一体。最能代表他这特色的诗如《题西林壁》。在这首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以身处庐山作比,说明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因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道理是很深刻的;而诗又写的十分有趣,言在此,意在彼,耐人寻味,发入深思。可以把这首诗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对来看,李白写的是庐山留给自己的强烈感受,而苏轼则是冷静的谈庐山使自己明白的道理,从看山引出一段议论,这是苏轼对比手法的创造性的运用。
归纳起来看,苏轼诗歌具有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善于比喻,富于理趣,而这正是宋诗的特点。在《概说》中我们讲过,宋诗以义盛、重气骨,而讲理趣,散文化、议论化正是宋诗的特点的体现。因此可以说苏轼诗歌堪称宋人诗风的代表。
苏轼的散文。他的散文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杂文小品等。他吸取前代各家散文的优点,融会贯通,在唐宋八大家之中,总特点是汪洋恣肆,极为自由,极为自然,又极寓变化。他的汪洋恣肆的特点表现在议论文中比较多,一部分记叙文也兼有这一特点,《前赤壁赋》也兼有这一特点,其中议论、说理部分也写的洋洋洒洒,滔滔雄辩。苏轼早年写的议论文《教战守策》直接发表政见,评论了北宋的国防问题,目光敏锐,气势夺人。他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治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其后将有不可救药的问题。接着又从正面,侧面反复举例说明了备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进一步联系实际,强调备战的刻不容缓。文章把问题阐述的明晰透彻,论述时铺张扬历而又辨析周密,结构上曲折舒缓,洋洋洒洒。
苏轼的记叙文构思新颖,文笔轻松,意态横生,如《喜雨亭记》等。
苏轼散文文理自然,恣肆横生,如行云流水,有天马行空的特点;在杂文小品中体现的最突出。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本是一篇绘画题记,却写出高明的文同画论,高超的画技和高尚的画品,写出自己与文同的友谊之深,感情之厚。文章看上去好像是随笔挥写的,但却形散神明,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种潇洒从容、悠然自得,似乎漫不经心,实际却曲折尽意、情趣盎然的文章,正是苏轼行云流水风格的体现。这类文章还有《答李端叔书》、《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以散文的写法作赋,既具有革新解放的精神,又富于浪漫主义的情调,文字奇妙,可以看作是散文诗。
苏轼的词。苏轼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在词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应重点掌握,要明白苏轼在宋词的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什么创新和开拓。说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就必然要联系到苏轼之前词的情况。
词从民间兴起的时候,内容和题材还是比较广阔的,到了晚唐五代、北宋前期,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狭窄内容,格调香而弱,被视为“别是一家”。虽然有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等人,但只在词中抒发个人感慨。范仲淹、王安石等人也有一些感慨悲凉之作,但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词风,词仍然依清切婉丽为宗。值得注意的是柳永,柳永在表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和市井生活,对开拓词的内容有一定贡献。
到了苏轼,他反对把词当作小道,反对软媚的词风,他使词走进了正统诗文已占据的领域,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了词的地位,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掌握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一定要联系他的词作来看,具体的说,苏轼对宋词的发展贡献,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从内容上看,扩大了词的内涵、扩大了词的题材。苏轼以诗为词,有意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凡是诗文能写的内容,苏轼都写进词中,表现了他的革新解放精神。最突出的是他用词抒发爱国激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他还用词咏叹历史变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除此之外,有些题材是苏轼第一个引进词中的,如悼亡词【江城子】《十年两茫茫》,写他自己对妻子王氏的怀念之情,语言自然,感情深切。又如他任徐州太守时,所写的一首《浣溪沙》第一次把农事写进词中,为我们展示了普普通通的农村画面,读来清新可喜。
词的内容和题材的广泛性,是苏轼扩大词境的一个方面,这是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之一。
2、从风格上看,苏轼在婉约之外,开创了豪放之风,他丰富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格调。把传统的儿女情换成了崭新的英雄气,把香弱的格调换成豪迈的气概。他的豪放词风表现在许多方面:
如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他豪放词的突出代表,作品从如画的江山和风流人物着笔,借古讽今,表现自己有志难伸,“早生华发”的不平和愤懑。词作视野开阔,气势宏伟,感情奔纵而又忧愤,显示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又苍凉的格调。
即使是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苏轼也写的超旷开朗,不同于传统的婉约格调,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就是仲秋之夜对弟子由的怀念和对人事的感慨。天上人间虚实并写,飘逸空灵,疏荡洒脱,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示了开阔的胸怀和坚定的生活信念。应该说这种风格上的转变是与扩大了的题材、内容有直接关系的;而这种豪放、旷达的词风,也与苏轼本人的世界观、生活态度密切相关,这些都要联系起来看
3、从形式上看,苏轼提高了词的地位。苏轼不仅以诗为词,而且以文为词,他不但把诗文的内容引进词中,也把诗文的句法引进词中,苏轼用词来抒情、叙事、写景、议论,使词的表达能力更为健全,词就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歌词而存在的地位,成了可以独立发展的新体抒情诗。而且它突破原来词的规范,在用调上引进不少慷慨、豪放的词调,如【沁园春】、【永遇乐】、【水调歌头】、【念奴娇】、【贺新郎】等。并且在词律上也有所创新,以使形式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
总结以上讲到的三点,我们说不论从词的内容上、词的风格上,还是从词的形式上看,苏轼的词在词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扩大词境,改变词风,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对苏轼在词史上的开创作用,同学们要特别重视,要能结合作品说明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如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说明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先对苏轼之前的词坛有个简介,然后综述苏轼在哪几方面的词有所贡献,点明《赤壁怀古》最能体现苏轼的豪放词风。这些是开头的话。
总述以后,应分别从内容、风格、形式上论述《赤壁怀古》的特点,以及以它为例说明苏轼对词的贡献。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议论纵横,笔力矫健,气势雄迈,意境壮阔,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对历史的向往,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探索。
从内容上看,它扩大了词的表现题材,词中第一次塑造了英雄盖世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振兴国家的期望,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感慨。用词表现如此重大的社会题材,是苏轼的创举。《赤壁怀古》是咏史的题材,咏史是诗文当中经常表现的内容,而苏轼把它写进词中,并且在词中将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表现了奔放、旷达的风格,宏伟开阔的境界,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体抒情诗。这首词代表了苏轼词豪放风格,丰富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改变了词的风格,在当时有极大的影响。从这首词问世以后,有些人索性用“大江东去”或者“酹江月”来代替【念奴娇】的词牌名了,由此可见它的地位和影响。其实【念奴娇】、【沁园春】、【贺新郎】等曲调,也是苏轼突破原来词的规范,在用调上引进的慷慨、豪放的曲调。仅这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就可以从多方面看到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当然,这里讲的只是要点,分析时要结合词,不要空谈要点。
苏轼词的主要特征是豪放,说他开了豪放词派,并不是说他的作品全都是豪放风格的。苏轼词现存三百多首,能称豪放词的并不多,他的绝大多数作品还是清新婉丽的,传统爱情题材的作品,苏轼写的情意真挚,饶有趣味,如【'蝶恋花】《花退残红清新小》。他的一些以杨花、柳树、石榴为题的咏物词,也都写的幽怨缠绵、清丽舒徐,称得上是杰出的婉约作品,而且他的婉约词还有所发展,远非花间词人可比。和柳永相比也有很大的进展。我们在学他豪放词同时,不要忽略了他的这些作品,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的名句,大家还要细细体味。
要求掌握苏轼作品除《赤壁怀古》之外,还有《前赤壁赋》、《游金山寺》和“明日几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