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
【概述】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
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中。
【病因病理】
水肿的病因有内外二因。外因有风邪外袭、疮毒浸淫、水湿浸渍,而致肺失通调,脾气受阻;内因有饥饱劳倦,伤及脾胃,或久病房劳,伤及肾元,导致牌失传输,肾失开合,而成水肿。
病理变化为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退,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多食生冷,均可使牌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而泛于肌肤;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遏,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而横溢肌肤;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而致膀胱气化失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诊断要点】
1.轻者可仅有眼睑、头面浮肿;重者可见四肢腰背及全身浮肿。
2.功能性水肿一般体检无异常,器质性水肿则有相应的体征,如心脏性水肿,可有器质性杂音或心脏扩大;肾性水肿可有明显下肢凹陷性压迹;肝性水肿可有腹部移动性浊音等。
3.器质性水肿一般均有相应理化检查,可助诊断。
【辩证分型】
1.风水泛滥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水相搏,推波助澜,故水肿起于面目,迅及全身;若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热痛,舌红,脉浮滑数;若风邪兼寒,邪在肌表,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故见恶寒发热,咳喘;若肿势较甚,阳气内遏,则见沉脉,或沉滑数,或沉紧。
2.湿毒侵淫症状: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者溃烂,恶风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肌肤乃肺脾所主之域,湿毒侵淫,故肌肤疮痍;湿毒未能及时清解消散,内归脏腑,使中焦脾胃不能运化水湿,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使肺不能通调水道而小便不利;风为百病之长,故病之初起,多兼风邪,是以肿起眼睑,迅及全身,有恶风发热之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是风邪夹湿毒所致。
3.水湿浸渍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证候分析:水湿之邪,浸渍肌肤,壅滞不行,以致肢体浮肿不退;水湿内聚,三焦决读失司,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短少,水湿日增而无出路,横溢肌肤,所以肿势日甚,按之没指;牌为湿困,阳气不得舒展,故见身重神疲,胸闷,纳呆,泛恶等症;苔白腻,脉沉缓,亦为湿胜脾弱之象;湿为黏腻之邪,不易骤化,故病程较长。
4.湿热壅盛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水湿之邪,郁而化热,或湿热之邪壅于肌肤经隧之间,故遍身浮肿而皮肤绷急光亮;由于湿热壅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故见胸脘痞闷;若热邪偏重者,津液被耗,故见烦渴,小便短赤,大便于结;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均为湿热之征。
以上四型为水肿之阳水。
5 脾阳虚衰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院腹胀问,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证候分析: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故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虚运化无力,故脘门纳减,腹胀便搪;脾虚生化无权,阳不温煦,故面色萎黄,神疲肢冷;阳不化气,则水湿不行,而见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是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征。
6.肾阳衰微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s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腰膝以下,肾气主之,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聚,故见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
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气促;腰为肾之府,肾虚而水湿内盛,故腰痛酸重;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故尿量减少,或因下之不固而多尿.故有浮肿与多尿并见;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故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阳气不能温煦上荣,故面色灰滞或眈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衰,水湿内盛之候。
以上二型为水肿之阴水。
【分型治疗】
1.风水泛滥治则: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白术15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浮萍12克生姜3片大枣7枚甘草3克随症加减: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15克、桔梗6克、连翘9克,以清咽散结解毒;热重尿少者,加鲜茅根30克,以清热利尿;风寒偏盛者,去石膏,加苏叶9克、防风9克、桂枝9克,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
咳喘较甚者,加前胡9克、杏仁12克,以降气止喘。
2.湿毒侵淫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9克杏仁12克桑白皮12克连翘9克赤小豆 15克金银花 9克野菊花 9克蒲公英 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15克随症加减:脓毒甚者,重用蒲公英至30克、紫地丁30克;湿盛而糜烂者,加苦参9克、土茯苓12克,以清热燥湿;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12克、地肤子12克,以祛风燥湿止痒;大便不通者,加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以清热通腑。
3.水湿浸渍治则: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
桑白皮12克陈皮9克大腹皮12克茯苓皮12克生姜皮3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苍术9克厚朴9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桂枝9克随症加减: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9克、杏仁12克、莱菔子15克,以宣肺泻水而平喘;胸脘病问,纳呆者,加杏仁12克、砂仁3克、蔻仁3克,以宣畅气机。
4.湿热壅盛治则:清热利湿,分消水邪。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羌活6克秦艽9克大腹皮12克茯苓皮12克生姜皮3克泽泻12克木通3克椒目6克赤小豆30克商陆6克槟榔9克随症加减:腹满,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9克(后下)、防己9克、葶苈子12克,以助攻泄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
5.脾阳虚衰治则: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药:实脾饮加减。
附子9克(先煎)干姜3克草果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大腹皮9克木瓜9克木香6克厚朴9克大枣7枚甘草3克随症加减:气虚乏力者,可加黄芪12克、党参12克,以健脾补气;小便短少者,可加桂枝9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以助膀胱化气行水。
6.肾阳衰微治则: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熟地12克淮山药12克山茱萸9克丹皮9克茯苓12克泽泻15克附子9克肉桂3克牛膝12克车前于15克(包煎)白术12克白芍12克生姜3片随症加减:小便清长量多者,去泽泻、车前子,加补骨脂12克、菟丝子12克,以温固下元;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水邪上逆凌心,瘀血内阻者,宜重用附子,加桂枝9克、丹参15克、炙甘草9克,以温阳化瘀;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水邪凌肺,肾不纳气者,宜加人参9克、五味子9克、牡蛎30克,益气摄纳,以防虚脱之变。
【中成药】
1.济生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用于肾虚水肿。
2.健脾丸:每次12克,每日3次。用于脾虚水肿。
【简便方】
1.赤小豆30克、玉米须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功能利水退肿。
2.冬瓜皮15克、车前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各种水肿。
【其它疗法】
热浴法:取麻黄、羌活、苍术、柴胡、荆芥、防风、紫苏梗、柳枝、葱白各等量,煎汤热浴,令汗出。功能疏风清热,利湿行水,适用于水肿属实证者。
食疗法:
(1)赤小豆鲤鱼汤:赤小豆100克,鲤鱼1条(约250克),加调料一起煮汤食用。功能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2)黄芪炖猪腰:黄芪100克,猪腰2只,入调料一起炖煮后食用。功能益肾补腰,利水退肿。
【注意事项】
1.水肿当明确病因,及时治疗,这是根本解决水肿的关键。
2.注意饮食调摄。水肿初期,忌盐,肿势渐退后,逐步改为低盐;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3.注意摄生,慎起居,避风寒,戒房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