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大公报》\关 尔

.十八弯/“五四运动”与《大公报》\关 尔2021-05-04 04:24:15大公报字号分享时光荏苒,爆发於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的“五四运动”迄今已过去一百○二年。回溯历史,《大公报》及爱国港人均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主浪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九一九年初,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召开。时任《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胡政之成为唯一进入和会现场的中国记者,开创中国记者报道国际重大会议之先河。胡政之就此撰写的一系列通讯,在《大公报》刊发后,一时洛阳纸贵。青年学生从中看到帝国主义战后分赃的狰狞面目,彻底打破对帝国主义的幻想,长期压抑在心头的怒火和爱国热情被瞬间点燃。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他们走上北京街头,喊出了反帝爱国的口号。可以说,《大公报》见证并记录了“五四运动”这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为引爆这场反帝爱国民主革命的舆论推手。如今回首重读旧报,我们彷彿还能听见,百余年前吹响反帝反封建号角的那些激情澎湃的爱国呼声。“五四运动”爆发后,港英当局竭尽全力镇压中国居民的爱国行动,保护日本在港势力。香港居民非常气愤,他们纷纷行动起来,衝破港英当局的重重阻挠,投入“五四运动”,表达爱国热情。各私立中文学校的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陈述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些学校以“提倡国货、抵制日货”为作文命题,引导学生参与爱国行动。有的学生把家裏的日货清理出来,当众集中焚毁,表示对港府镇压政策的蔑视;有的学生手持“爱国伞”上街遊行,高呼“提倡国货”的口号;有的学生抛弃旧礼教,提倡科学,提倡男女平等,反对种种封建遗俗。“五四运动”期间,香港各行各业的进步工人也逐渐团结起来,海员工会、同德工会等相继成立,这些工人组织为此后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如今重温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爱国爱港是深植港人血脉与生俱来的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香港过去不曾缺席,未来也将始终就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