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述而篇(三)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0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02

   释  解      

孔老师说:“一个志于仁德大道的君子,对于仁德不能捶煅完善加以修养;对于学业不能精勤实践加以讲习;对于知晓的道义不能全力自躬而迁徙,对于不善的言行不能勇于自正而改善,这些是我所忧虑的啊!因此,仁德是需要不断默识修炼,越修越觉有未达尽善完美之处。学业是需要勤奋不厌讲习,越讲越觉有未达广博的无知之处。君子必当时时修德,时时习学,闻义则迁而不厌,有不善则改而不倦,最终方能臻于'至善’之境。”

03

   释  字      

修(脩)

《说文》:脩:脯也。从肉攸声。息流切。

《正字通》:脩:《說文》:“脩,脯也”,“修,饰也”,分為二,今修、脩通。本作𠋛。篆作𠋛。旧本省作脩,非。互见人部修注。思秋切。音羞。肉条割而干之也。《释名》:“脩缩也。腊脯干燥而缩。”《周礼·天官·膳夫》:肉脩,注疏:加姜桂煅治者谓之脩,不加姜桂以盐干之谓之脯。又束脩小脡脯也。

汉字“脩”从肉攸声,本义为加姜、桂锻治而制成的肉干。加姜、桂、椒末捶锻后的肉干,既味美,又能防腐,可长时间存放,故引申为长久之义。“修”字至秦汉时代才产生,《说文》:“饰也。从攸声”,“彡”表文彩、光彩之义。”修“的本义为拂拭去污垢、尘土,使之显其光彩。“修”与“脩”古常通用,段注:“经传多假借为修治字”。本章“脩”为修治,捶锻自身,使己之德日新。德必脩而后成,脩德以持内圣。如此方可使其德长久留存。

徙(𨑭)

《说文》:𨑭:迻也。从辵止声。斯氏切。𢓊、徙或从彳。𡲴,古文徙。

《玉篇》:徙:移也,迁也,避也。

汉字“徙”甲骨文为“𨑭”,即双足行于大道上,会迁移之义。《说文》:“迻(移)也”,迁移。本义是迁徙、移动。注意“徙”字是“双足行于大道”之义,故其字义中含有“从大道,上进,从善”之义,不包含“。本章“徙”是迁移、上进、从善之义。“徙义”是进善之无穷,与改不善不同。

04

   素  说      

前一章承接本篇首章对先王圣贤之道的修、学、弘进行教导,让弟子通过“默识”、“不厌”、“不倦”,以明进德修业之大法,进而修炼“止于至善”之仁德境界,表达了老师唤醒人们安守“仁德”大道的痴心和不懈。本章承接前章透悟、墨守而不厌、不倦的内省工夫,教导弟子日行实践的“修德、讲学、徙义、改善”之要。老师说:“一个志于仁德大道的君子,对于仁德不能捶煅完善加以修养;对于学业不能精勤实践加以讲习;对于知晓的道义不能全力自躬而迁徙,对于不善的言行不能勇于自正而改善,这些是我所忧虑的啊!因此,仁德是需要不断默识修炼,越修越觉有未达尽善完美之处。学业是需要勤奋不厌讲习,越讲越觉有未达广博的无知之处。君子必当时时修德,时时习学,闻义则迁而不厌,有不善则改而不倦,最终方能臻于'至善’之境。”本章告诫弟子:君子当“内修德行,外求道义”,学不厌,改不倦,不贰过,提升境界,完善人格,成就仁德。

本章需要注意“修、讲、徙、改”和前章“默识、不厌、不倦”的相贯。本章同样是针对中人以上的君子的要求,从孔子的言说之中可以感受到孔子时时对弟子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警惕。唐文治在《论语大义》中说:“此与上章意相贯,上章言内省之功,此章言日新之要。德日修而自觉其不修,学日讲而自病其不讲,推之徙义、改不善亦然。盖精密至极,圣学之所以日新也。忧即自古圣人忧勤惕厉之心,忧以终身,故德业之新,终身无已时。《易传》曰:'君子进德修业。’朋友讲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盖乾惕之意,皆从忧中来也。”丁纪在《论语读诠》中说:“此章四事,与上章三事适成关联:'德之不修’照应'默而识之’,'学之不讲’照应'学而不厌’,而'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既是默识、讲学之间事情,亦正'诲人不倦’所望于后学者。能如此,则曰'何有于我哉’;不能如此,则曰'是吾忧也’。可知所谓'吾忧’,先是自忧,忧我自己未尝如此,乃为之不懈而'不厌’、'不倦’,而后方是忧他,忧人之不'好学’、不'好仁’不'恶不仁’、不'由斯道’等。《易·益》象曰:'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可参见。”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