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中医6

以新的视角看中医——《人体热环境医学》(6)

人 体 热 环 境 医 学 的 定 义

杜 湧 滨

人体热环境医学是以解剖学为认识人体的基础,以经典物理学为理解人体物理状态、循环状态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充分理解气血、脏腑、经脉在人体中的指向、功能,以中医药为主要治疗途径的一门医学。

首先,以解剖学为审视人体的基础,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将人体看作一个物理体,其次才是一个生物体。人体首先要遵从经典物理学定律,人体以各种形式贮存了大量的能量,维系生命的存在和身体的循环、运动,健康的人体摄入的能量和消耗的能量是基本均衡的,循环是顺畅的,因此人体整体热环境是正常的。

人体能量存在的形式主要以热能为主,人体内部时刻存在着局部的、微小的热不平衡状态,造成了微小局部异常热环境,这些小的异常热环境可随着人体整体循环逐渐趋于正常,同样,随着人体循环由于各种原因不断产生微小局部异常热环境。

人体内部的循环系统时刻做着使身体维持热平衡的工作,维持身体处于宏观热平衡状态,只有在人体内部热量输步、贮存处于较为明显的不正常、分布不均匀、循环受到影响的热环境下,人体内部循环系统会因此受阻,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形态、位置、功能会因此发生变化,甚至化学成分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这样就产生了宏观的异常热环境。

人体热环境医学从经典物理学的原理出发,主要探索人体内部超出需要的热量的存在、积累形式,对人体局部循环的影响,对人体组织、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以及对人体整体循环的影响,以致生成疾病的过程。

人体热环境医学认为,在局部或整体热环境不正常的条件下,人体组织、人体局部或某个系统会发生热力学形变。

热力学形变是人体内部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遵从经典物理学的力学和热力学原理,发生的组织、器官、系统上的热量、温度、密度、形态、位置、化学成分、循环上的变化,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生成疾病的物理学原因。

人体热环境医学是在热力学形变影响下带给人体循环、组织、器官、功能的影响,导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疾病生成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治疗思想。

热力学形变首先是表现的是能量贮存的变化,最先反映得是人体各层次、各组织、各系统温度上的变化,其次是密度上的变化,遗憾的是人们多注意的是温度的变化,对密度变化发生的物理性原理,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健康的影响认识不够。

热力学形变包括微观形变和宏观形变。微观形变包括细胞核仁的热力学形变、细胞染色质或染色体的热力学形变、细胞核膜的热力学形变、细胞质的热力学形变、细胞膜的热力学形变。再往大一点的层次,循环末端毛细血管的热力学形变、毛细血管括约肌的热力学形变、毛细淋巴管盲端的热力学形变。

到了宏观的层面,筋膜、韧带、腱,以及所有膜状结缔组织的形状变化和物理性质的变化,血管、淋巴管、尿管、输卵管、输精管、胰管、胆管、神经鞘等管状器官的形态变化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在此影响下人体组织、器官温度、形态或密度的变化、相对位置的变化、循环的变化、物质成分的变化、额外物质的生成,并构成对人体局部功能的影响,构成对人体器官功能的影响,对人体整体功能的影响,乃至对人体健康的重大影响。

人体热环境医学认为,人体多余的能量多数可以逐渐积累、贮存在微观的组织内,当微观组织在过热的影响下发生物理性质和形态变化,并且这些微观组织的物理性质和形态变化积累到一定数量和一定程度,会引发宏观的热力学形变。

以结缔组织为主的筋膜、韧带、腱等膜状器官,以及存在于众多器官中的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等管状器官是受热力学形变影响最大的,在多余能量的影响下它们温度、密度、形态变化,内部组成成分、物理结构、功能发生改变,对局部或整体循环的影响,对于疾病生成、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基于这一观点,推演人体内部发生的由于过多能量积累、贮存引发的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微观组织物理性变化,由此发展而成的功能改变和组成成分的变化,宏观表现为局部筋膜、韧带、腱,以及管状器官发生的形变,以致发展为人体局部组织相对位置上的改变,循环上的变化,物质结构上的变化,物质的生成或减少,依据此来判断疾病生成的原因,进而从这一途径找到疾病的根源,确定发生病变的组织,找到治疗疾病相应的药物和方法。

中医文化是我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思想源泉,中药是我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为此,首先要明确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在我看来,中药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使身体内部的能量(主要是热量)不平衡达到理想状态的能量平衡和由此形成的顺畅循环。通过中药在人体内部的一系列物理作用,转移人体组织内部多余的热能,均衡这些能量,或是从体内排出多余的能量,来平衡人体内的能量(主要是热量)不均衡,达到理想的能量平衡状态。这里面包含着中药对人体组织一系列物理作用。

我努力探寻我所研究的每一味中药在人体内部的物理作用,这些作用是指这味中药主要作用在解剖学意义上人体的哪一组织、器官、部位、系统上,它作用的方向,这个方向是指这味中药它是去热、去温、去寒、去凉。

它作用的方法,这个方法是指这味中药是内收(酸)、燥坚(苦)、缓和(甘)、发散(辛)、软化(咸),从物理学意义上讲,我认为中药是通过药物分子在热量不均衡处的振荡来触发有病部位分子的共振,共振时药物分子和有病部位的分子都基本以一个频率振荡,振荡是一种释放能量的过程,也是吸收能量的过程,存在热量较低的一方吸收另一方所释放的热量,用以交换能量,也就是热量。

寒凉性质的药物分子会通过与具有过多热量的身体内同频振荡分子的共振进行热交换,将多余的热量交换到药物分子,药物分子将其携带走,达到平衡热量的效果。在人体热量缺少的部位,药物分子所携的能量,也就是热量,通过共振传导给热量缺乏的组织,增加该处组织的热量,以弥补这个地方的热量不足,达到治病的目的。

还有中药作用的方法,它是内收(酸)、发散(辛),还是燥坚(苦)、软化(咸)、缓和(甘),即多余热量用哪一种方法被带走,带到什么部位,又在什么部位释放或排出多余热量,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确定某一味中药所作用的组织,是上皮细胞,是红细胞,是成纤维细胞;是细胞膜,是细胞质,是细胞核膜,是染色体,还是细胞核仁;是筋膜,是韧带,是腱;是哪一类管状器官,是哪一种物质,是血液还是淋巴液,确定药物所作用的部位,是脏器中的哪一脏器,是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还是盆腔,或下肢,是皮肤还是骨膜,这些都是首先要明确的,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了中药作用的方向、部位、组织、器官,才有可能正确运用中药。

以上是人体热环境医学的基本观点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