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胃病九个寒”,如何驱赶体内的胃寒呢?
鉴于老胃病多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以西医治胃病传统方法就是杀菌、抑酸、保护胃黏膜、提升胃肠动力,是全然不顾中医领域里所谓的“胃寒”、“胃热”的。
而中医对胃病的病因病机解读是要讲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与西医注重微观器质不同,中医从宏观、辩证角度来整体施治。
对于胃寒,中医如何来解读?
说到胃病或西医领域的慢性胃炎等疾病,在中医是没有的,但根据临床特征和病理表现,一般把胃病或胃炎归属于“胃痛”、“嘈杂”、“吐酸”、“痞满”等疾病范畴。
中医解读胃炎的病因,通常认为多是因为外感病邪(寒邪、风邪、暑邪、燥邪、湿邪、火邪六淫之邪气,其中寒邪就会导致胃寒的一种外邪之气)、内伤饮食(也即饮食不节,譬如嗜食辛甘厚味、或恣食生冷之品等,其中恣食生冷之品也会导致胃寒)、情志不畅(肝郁化火、火热久停生湿、湿瘀必寒)、素体脾胃虚弱(久病必虚,久虚必寒)等所致。
中医认为胃病病位主要与胃、脾、肝胆密切相关;所含的病理因素以食积、寒凝、气滞、湿阻、热郁、淤血、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其基本病机属于中焦气机不畅,脾与胃的运化与升降功能失职而致病。
根据胃炎的病因病机,中医通常把胃炎作如下辨证分型:脾胃湿热证、肝气郁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淤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
从上可以看出,“十个胃病九个寒”之胃寒,就是中医胃病中的脾胃虚寒证。
胃寒(脾胃虚寒证)如何辨别?用什么方剂来治疗?
依据中医对脾胃虚寒证的辨证分型方法,脾胃虚寒证胃炎的主症见:胃脘隐痛症状、且喜按揉喜温暖;次要症见:饮食后自觉胀满、少食纳呆、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沉。
对于胃寒的治疗,可采用健脾温中、和胃止痛的疗法。
治疗胃寒的代表方剂为黄芪建中汤,具体药物组成:生黄芪、白芍、桂枝、陈皮、法半夏、茯苓、砂仁、木香、生姜、大枣、炙甘草等。
加减用药:胃脘怕冷加肉桂、干姜或者良附丸,食后腹胀加佛手、枳实,食少纳呆加焦三仙,泛吐清水加草豆蔻、姜半夏,大便稀溏加炒扁豆、炮姜、炒薏苡仁,胃内黏膜苍白加丹参、当归、黄芪,胃内粘液量多稀薄加胃苓汤,胃缓慢蠕动加白术、枳实,胃内陈旧出血加仙鹤草、当归、黄芪。
除了上面的汤剂外,还可选用便于用药的中成药,也可以结合中医外治法如针灸、穴位贴敷等方法来提高疗效。
比如脾胃虚寒证胃炎,就可以选用香砂六君子丸、温胃舒胶囊治疗。
中医外治法能够补充内治法所不及者,内病采用外治,可殊途同归。
对于脾胃虚寒证胃炎也可以采取穴位贴敷治疗,方用胃宁方,方药组成为肉桂、干姜、高良姜、丁香、荜茇、肉豆蔻、香附、木香、茯苓、延胡索、白及、乌药、生姜(辅料)。治疗原则:温经散寒、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所要贴服的穴位: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建里穴、天枢穴、梁门穴、神阙穴、足三里穴、气海、关元穴;治疗原则:调理脾胃,补中益气。
具体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以及敷贴药物的面积选择合适的敷料,建议选取长宽均为3cm,厚约为 0.2-0.3cm的纱布(2层),将调制好的胃宁方膏剂均匀涂于纱布上,薄厚约为0.3~0.5cm,选取舒适体位,根据敷贴穴位的选择,充分暴露其相应部位,将涂好胃宁方的纱布覆盖到相应的穴位处。每次敷贴时间为1个小时,每天一次。
注意:敷贴后见以贴处皮肤发红最佳,若敷贴处出现皮肤小水泡或皮肤潮红,予75%酒精消毒其病变部位,嘱咐患者切勿抓破,且敷处不宜于24h 内遇水。若敷贴期间出现严重皮肤过敏者予停止穴位敷贴治疗。
但愿上述回答能对题主应对胃寒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