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线上研修碰撞思想,线下教学更上层楼---记孙东霞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三次线上课例研究 ​

线上研修碰撞思想,线下教学更上层楼---记孙东霞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三次线上课例研究

大同铁一中 赵晓莉

2018年2月6日,孙东霞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2月份第一次线上课例研究活动如期开展,本次活动研修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中文本核心素养目标的制定及与高考的对接。工作室成员们积极参与,共同交流,以期将线上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交流收获到的闪光之处,合理有效地运用到线下教学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惠及千千万万的学生们。

孙老师指出: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高中语文学科中那些更为关注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具有综合性、发展性、终身性的特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语文学科素养: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能力),获知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生存能力),想象、联想、思辨、推理、判断能力(发展能力)。每一课的教学,老师的立足点不一样,确定的核心素养目标是不一样的。

设计教学目标前提,必须深入透彻地解读教材,把握单元知识结构体系、篇目后边每课的“研讨与练习”、高考各类题型、所学文本的文体特点、研究所授课学生的具体学情等。无论制定的核心素养的目标角度怎样,针对性要强,也就是切口一定要小,目标不可杂、不可贪多。一课一得 会更见效。

例如,《荷塘月色》核心素养目标可制定为,通过初读文本、精读文本、默读文本,学生小组交流后,把握学习文本的圆形结构之美,并据此仿写一篇《家乡的月亮》的片段。

例如《荷塘月色》核心素养目标也可以制定为通过单个学生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品读鉴赏文本三、四、五段的炼字现象,学习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并通过即兴微写作练习,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荷塘月色》的核心素养的目标,也可以制定为通过与诗歌意象的交相鉴赏,感受文本的情调美,进一步通过诗歌意象鉴赏,延伸学习文本情调之美。

同时,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家学习如何制定核心素养的目标,孙老师向大家推荐了下面这几本书:

推荐书目:

卢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与实践[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

卢臻、许巧枝、康明达.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目标与设计[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

卢臻、杨瑞旭李淑梅.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课堂与观察[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

沈毅、崔允潡.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作者崔允漷、沈毅、吴江林《课堂观察(II)-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王本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南(第5版)教师职业素养阅读丛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05

王思超老师提到:我觉得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突破,就是要紧紧抓住“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道理作为教学内容,紧扣一个“情”字,形成观“景”识“情”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和生活对话的过程中提升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力和情感体验能力,从而实现对本文重难点的突破。
黄枫琦老师:核心素养目标的渗透要由浅入深,文章内容概括,写作思路分析,语言技巧鉴赏,情感体悟,文化理解。上课要循序渐进,不能贪多贪杂。
张文娟老师: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一是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课堂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二是教师借鉴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鼓励学生课内外自主阅读,扩大阅读量,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读书月活动;四是与高考对接,演练相关例题,学以致用。

李娟娟老师认为:《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文有四美: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而且加一些例题,进行高考链接,讲练结合。

郝艳芳老师建议: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快速勾画出作者抒情句,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其中感悟语言是本课重点,也适当结合课例研究,高考中散文语言赏析与诗歌炼字、炼句题型结合。
王燕婕老师:由于《荷塘月色》是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读是解读文本的最佳途径。   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听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走近。文本。初读感受画面美;;二读领略语言美;三读体会情感美;四读投入学生生命体验。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依靠“文本”本身来说话,让学生自己来与文本对话,得出自己的结论。
宋芳老师:《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文中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美景,所表达的淡淡的悲喜之情,很是值得细细品味。我觉得在教学中分析景,体会情,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才是这篇经典美文的意义所在。至于联系高考考点,我觉得要放在最后一个课时进行,这样既欣赏了美文也习得了高考答题策略,两不耽误。
赵晓莉老师:说到鉴赏语言,比如《荷塘月色》可侧重鉴赏动词“泻”“画”等,叠词,通感。而《故都的秋》可侧重感知写景的多种感官结合,同步配题,可搭配诗歌鉴赏中相应的知识点,既巩固了当堂所学,又进行了知识检测,还将各部分知识进行了打通。
田胜胜老师:《荷塘月色》里的语段一直没考过默写。然而,在教学中,学生还是需要背诵相关的语段,因为背诵的过程正是一个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它能让学生掌握一种灵性,这种感觉可能无法及即时有显性成果出来,事实上,它对诗歌鉴赏,小说分析,以及作文写作都有作用。

针对《荷塘月色》后面几段提到江南采莲的事情,各位老师能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赵霞老师:给学生疏通大意之后,再补充一些关于莲都有哪些意象。
李锦老师:更多的是从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情况下进行微写作练习,就像我在讲《涉江采芙蓉》时也用了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义塑造的语境。第一单元学的写景抒情散文,我感觉对学生们写作有很大帮助,也可以激发灵感。
李娟娟老师:我让学生把《涉江采芙蓉》改写成抒情散文,大家好像挺感兴趣。
孙海蓉老师:关于《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和《采莲赋》的部分,我上课引导学生想象描绘画面,探究引用的原因,明确为引用也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自由幸福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宋芳老师:关于《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和《采莲赋》的部分,我上课播放了《甄嬛传》中姚贝娜演唱的《江南》一曲,再结合对这两首作品的解说,引导学生想象描绘画面,探究引用是为体现朱自清先生因现实纷扰而对自由幸福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白元老师:《荷塘月色》的《西洲曲》表达他对爱情与青春的赞美,不过,这里的爱情和青春不是具体的,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的是美好自由的生活。所以我在讲授时在这节课结尾选用象宋芳老师的乐曲做背景在辅助一些相关图片,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感受一边思考,进入主题的速度也会快些!

梁海龙老师和廉志静等其他老师从单元整体进行了分析思考:
梁海龙老师:个人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1.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以启发学生由言入情,据言会意。山水风物可以美化情操、净化灵魂,模山范水的散文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散文作品对读者的心灵的感染力更强于自然的山水风物。读《荷塘月色》,不仅要读出或浓或淡的真情,还要读出纯正的思想和高洁的人格,唯此,才是真正读通读懂了。而《囚绿记》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品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对被囚生灵的怜悯,对国家被创受辱的义愤,只有悟到这一层,才能认识到这篇散文的真正价值。所以说,读散文,不只是在读“文学文本’“ 文化文本”, 还是在读“道德 文本”“ 灵魂文本”。

2.可以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的形式鉴赏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如《故都的秋》一文,可设问:本文是写景的文章,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的结尾要插入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的阐释与评论? 以此启发学生发现作者这个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对赏秋文化的珍爱之情,感悟“秋”在中国文人心中除了自然气息之外又添了一重文化气息,为引导学生解读“文眼”并从文化自视角解读故都的秋景与秋意做铺垫。

3.采用拓展阅读,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打通课内与课外壁垒,引领学生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
如在学习《故都的秋》一文时,我们可印发《秋声赋》与《赤壁赋)等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对“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要求学生将读的“感悟”变成写的“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读书心得。
廉志静老师:这章散文单元,不仅让我们感悟到了作者优美的情怀,观察景物敏锐的洞察力,更让我们体悟到作者横溢的表达美的才华。

于贤云老师:写景散文是最容易培养美感的文章,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就应该在小切口上下功夫,在文字中体悟文学。

分享是一种快乐,勤学勤思勤交流,思想的碰撞必然会对你我有所触动,触动之后有深思,深思之后有行动,行动之后再交流,如此,我们的教学必将更上一层楼!

感谢您关注孙东霞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生命,因您而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