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名方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了诸如痉、湿、暍、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小便不利、淋病、水气、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成为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我院应用金匮名方治疗烧伤及其内科并发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原方见于《五脏风冷积聚病脉证并治》:“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烧伤后多种原因导致腹胀、便秘,如大面积烧伤病人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肠道菌群失调,细菌内毒素血症,麻痹性肠梗阻,脱水,低钾血症等。
用法用量:麻子仁60g,芍药15g,大黄30g,厚朴30g,杏仁30g,枳实15g。 上药为末,炼蜜和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水送服。
病因:烧伤后胃肠道缺血、水肿,酸中毒,低钠血症等。 原方见于《呕吐哕下利病》:“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用法用量:吴茱萸10g,生姜10g,人参6g,大枣10g。 上方中煎加水500ml,取汁200ml,少量多次频服,1日1剂。
原方见于《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严重烧伤应激反应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缺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局部微循环障碍,胃酸、胃蛋白酶、黏液分泌紊乱,结果形成黏膜 糜烂和溃疡(Curling溃疡)。临床主要表现是难以 控制的出血,多数发生在烧伤后的第2~15天。
用法用量:大黄6g,黄连3g,黄芩3g,上方加水300ml,煮取100ml,一次服完。
五苓散、小承气汤
治疗烧伤急性肾功能衰竭
原方见于《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烧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休克时入球动脉血压降低或血清钠减少,刺激肾球旁装置,产生大量肾毒、血管紧张素Ⅱ,使肾血管收缩,肾脏缺血缺氧,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急性肾衰,病变在肾,秽浊内停,肾气衰微,膀胱气化无权,不能泌浊外出,水湿之邪内停,泛溢肌肤,导致水肿,甚则一身悉肿。治宜洁膀胱之府,利尿排浊,以五苓散化裁。
常用药物: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生白术、车前子(草)等。水肿甚时亦可选用真武汤、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膀胱气化为主,不宜强行利尿,否则非但小便难排,更伤肾脏。湿浊内停,久积瘀结大肠,致阳明府气闭塞不通,腹胀痞满,大便秘结。治宜荡泄手阳明大肠之浊,以小承气汤化裁。
常用药物:大黄、枳实、厚朴、槟榔等。大黄轻则6g,重则30g,与行气药同用,效果更佳。
原方见于《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排脓散方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右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用法用量:枳实15g,芍药9g,桔梗6g,鸡子黄一枚上方加水500ml,煎取200ml,兑入鸡子黄温服,1日2次。
原方见于《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1、浸浴疗法:
黄连粉65g,加水2000ml,煮沸3次,每次15min,冷却备用。用时将患处全部浸没在药液中,每日1次,每次1~3h,浸洗完毕后,可视情况进行常规换药,直至痊愈。
2、包扎疗法:
制作及用法:
(1)制作:先将食油倒入锅内加热至八成热,然后加入适量的黄连,以油浸过黄连为限,文火煎至黄连表面呈焦炭样,停火,沥去黄连,以清洁纱布反复过滤,直至澄清无杂质为止。将熬好的黄连油与凡士林膏在环境温度较低时以3:2、正常环境温度时以1:1放入容器内搅拌均匀。然后将黄连油膏涂于纱条上,送供应室高压灭菌备用。
(2)用法:用0.5%洗必泰或0.05%碘伏清洗消毒创面,根据创面情况将黄连油纱贴敷于烧伤创面,然后以消毒纱布包裹,每日换药(后期可隔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
本文摘自《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