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留影70年│你还记得这些老昆明的味道吗
掌上春城讯民以食为天,吃,一直是每个家庭生活中的关键词,见证着人们生活的点滴变化。
金碧路营门口1号,居民在院子里洗菜( 1995年)。刘建华摄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在昆明的各大工厂,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大锅饭、集体灶成为时代特色。1953年,随着粮票出现,昆明全市饮食行业实行凭票用餐,食用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等也限量供应。在物资短缺的年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和果品,但是分量都极少。
昆明南京旅社食堂(1977年)。杨长福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人们餐桌上的菜样丰富了起来,昆明街上的饭馆和食品厂也多起来。护国饭店、鼎新饭店、富顺居……当年提到下馆子,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想起这几家。
护国饭店的排骨汤、红烧肉、青辣子炒剁肉、粉蒸肉是老昆明人津津乐道的四大当家名菜,卖得最好。那时候的护国饭店,熬汤的汤桶直径都有一米五六,蒸笼码得比人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的腰包渐鼓,护国饭店每天早晨店门一开,人群就涌进来,排成的长队延伸到护国路人行道上,口缸、大洋瓷碗与舀菜的大勺撞得叮当响。
大观街庆风街口牛菜馆(上世纪90年代)。 刘建华摄
老昆明人对北京饭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它的冷饮。提起北京饭店的“牛奶大雪条”,许多昆明人的脑海中都会想起那种独特的奶香味,大家公认昆明的大雪条就数北京饭店的最好吃,冰淇淋则是昆明饭店的最前卫。北京饭店也应景开起了冷饮店,一时间成为昆明年轻人消遣约会的好去处。三五分钱一支的香蕉冰棒、2角一杯的酸梅水、5角一支的牛奶冰棒,成为年轻人聚会约会时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金碧路商贩在用铁锅炒板栗(1997年)。刘建华摄
此外,还有昆明向阳糕点厂、昆明吉庆祥糕点厂、德和罐头厂等,成为老昆明人儿时的味蕾记忆。每逢年节,吉庆祥糕点厂门前总是排起长队。
南通街居民用蜂窝煤做饭(1994年) 。刘建华摄
90年代初,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餐馆吃饭成为风尚,各种“洋快餐”也涌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摆上了普通餐桌,让我国乳业发展进入高速猛进期。这个时候,老百姓的饮食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上世纪90年代初下馆子是一种时尚。林坚摄
2000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50%,进入小康水平,人们在追求吃得饱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吃得好、吃得健康。为保证食品安全,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发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2013年6月4日 ,技术人员对王旗营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农残进行检测。李海曦摄
汽锅鸡、小锅米线、烧饵块、菌火锅……成为新时代昆明餐桌文化的象征。由于昆明具有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在每年政府或商家举办的特色国际美食节上,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吃到来自南亚东南亚各国的美食。
外国游客在街头品尝米线(2013年) 。叶利民摄
同时,“无人超市”这种新零售业态在昆明落地。三江并流无人值守超市 餐厅已在昆明广福小区二区正式投入运营,消费者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超市完成购物支付。
2018年9月6日,在昆明顺城商业中心,云南首家“智慧餐厅”开业。赵伟摄
2018年9月6日,在昆明顺城商业中心,云南首家“智慧餐厅”开业。随着高新技术的的发展,网购、移动支付、外卖等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应运而生,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买到心仪的食品。此外,阿里巴巴独立事业群的昆明首家盒马鲜生门店瑞鼎城店已于今年7月12日营业,大悦城店也将于今年9月迎客,年内盒马鲜生昆明门店有望突破4家。
2019年7月12日,昆明首家盒马鲜生门店瑞鼎城店营业。李海曦摄
“无毒无公害”“绿色食品”等标签,也越来越成为人们选择食物的金字标准。“云南给人以美好的联想,云南菜意味着生态健康。”从2009年开始,昆明人赵晗用不到10年的时间,在北上广深等地开办了100多家云海肴·云南菜餐厅,年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顾客经常要排队等候才能品尝到佳肴,创造了“云南菜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