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0501

​《上下五千年》160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

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儿。”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逍遥游》五

 小知zhi4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冥灵,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知(zhì):通“智”,智慧。

朝菌:一种大芝,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晦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一说“晦”指月末,“朔”指月初。

蟪蛄(huì gū):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冥灵:大树名。一说为大龟名。

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中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大椿:传说中的大树名。一说为巨大的香椿。

彭祖:传说中尧的臣子,名铿,封于彭,活了约八百岁。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

众人:一般人。匹:配,比。

人物联

王羲之(白国成)

翩如舞凤,矫若惊龙,法度总相参,会石友百千万日;

坦腹少年,换鹅道士,风流谁与伍,有兰亭四十一人。

竹林七贤(康黎明)

兴来喝酒,兴去纵歌,千古论风流,不羁只是心无碍;

性恶趋炎,性憎附势,七贤标魏晋,世俗焉知骨有殊。

霍去病(吴荣照)

建不世功,必不世才,匹马逐匈奴,天贻yi2鼎士资炎汉;

与封侯者,论封侯事,千年嘘上国,犹向茂陵拜武皇。

王羲之(吕兰旺)

篆隶拘毫久,问格局孰翻?兰亭看鸿鹄其飞,龙凤其舞;

性灵入墨真,慨澹斋以降,竹管逐青蚨者众,白鹅者稀。

人生就像个手机,再高的配置,也会随着使用慢慢卡顿。定时清理内存,手机才能正常使用。

人也是这样。定期清理心灵的垃圾,学会接受,学会放弃,只有这样,内心才能豁达安闲,人生才能自在从容。

36.河广

佚名 〔先秦〕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qⅰ3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Chong2朝Zhαo1。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个芦苇筏就能航行。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注释:

河:黄河。

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一说我。

曾:乃,竟。刀:通“舠(dāo)”,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崇朝(zhāo):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鉴赏:

  此诗仅仅八句,就概括地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这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此诗善用设问与夸张。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此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但是,诗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像之大胆,因了“一苇”之夸张,而具有了石破天惊之力。

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诗中的主人公之所以面对黄河会断然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则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

所以当诗之第二章,竟又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复叠时,便不会再令人感到吃惊或可笑,反倒觉得这“奇迹”出现得完全合乎情理。强烈的感情不仅催发了作诗者的奇思,也催发了读诗者一起去大胆想像:夸张之荒谬已被情感之认同所消解,现实已在奇情、奇思中“变形”。此刻出现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当然已不再是隔绝在黄河这边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苇”越过“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牵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颜了。

以突兀而来的发问,和奇特夸张的答语构成全诗,来抒泻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乡奇情,是《卫风·河广》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发问,问得如一泻汪洋的黄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惊的夸张,应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峦之耸峙。其间所激荡排奡着的,便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乡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读者为之而动容。

诗人不但运用设问与夸张的语言加以渲染,而且还以排比、迭章的形式来歌唱。通过这样反复问答的节奏,就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内心苦闷倾诉出来了。这首诗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态,好像现在的顺口溜民歌一样,通俗易懂。但它有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宋国既然“近而易达”,那么,他为什么不回去呢?这当然有其客观环境的阻力存在,不过这是诗人难言之隐,诗中没有明说罢了。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是会引人产生各种猜想和回味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该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此诗的主人公,按《毛诗序》旧说当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为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

牛对马,犬对猫,旨3酒对嘉肴。桃红对柳绿,竹叶对松梢,藜杖叟,布衣樵,北野对东郊。白驹形皎3皎,黄鸟语交交。花圃春残无客到,柴门夜永有僧敲。墙畔佳人,飘扬竞把秋千舞;楼前公子,笑语争将蹴踘抛。

【注释】

白驹:《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杨苗。” 

黄鸟:《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 

僧敲:唐贾岛《题李凝幽居》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秋千:吴俗用朱绳彩架,女子舞之以为戏。 

蹴踘:气球。

(0)

相关推荐

  • 雨读诗经(61)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河广>很短小,内容也很简单,诗中最出彩的莫过于夸张手法的运用 国风·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qǐ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zhāo. 谁谓河 ...

  • ​《诗经》第六十篇   河 广

    ​<诗经>第六十篇   河 广 这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当时卫国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诗人久久伫立在河边,眺望对岸自己的家乡,欲归不得,面对河水,唱出了这首诗,抒发胸中的哀怨 ...

  • 黄鸟止于丘隅

    黄鸟止于丘隅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①,维民所止②." <诗>云:"缗mín蛮黄鸟③,止于丘隅④."子曰:"于止,知其 ...

  •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所想

    国学美育馆 国学美育馆 今天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出自 [ 先秦 ] 佚名 的<国风·卫风·河广> ,原文如下: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