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9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这一条是说病家原本是太阳病,应该采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医家却误用了下法,导致了病家身体虚弱,此时虽然还有太阳病,也不能再一味地发汗了。
为了强调身体虚弱的时候不能发汗,仲师就调整了语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尺中脉微,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一开始用“脉浮数”来代指表证,脉浮是太阳病的常见表现,太阳中风证多是脉浮缓,太阳伤寒证则脉浮紧,此时有“数”就已经暗含病家人体有不足了,这时的浮数是偏于无力的,也就是所说的“越虚越数”——身体越虚弱,越不能收敛住自身气血,所以脉跳是快的。如果是实热证的脉数,那是脉跳力量充足的。临床上摸到数脉,还得关注脉是否有力,力量充足的话才能确定是实证,才可以采用清热的方法。
病家是内里不足的太阳病,却误用了治疗内里实证的下法,所以更损伤身体气血,因此尺脉就变成微弱的了,也就说明体内气血完全不足了,此时出现的“心悸”,就是气血不足不能荣养心脏导致的心慌,“身重”是指身体感觉沉重,这是因为内里都虚弱了,体表更得不到气血濡养了,所以周身酸困疲乏。
仲师强调这个疾病好转的话,得是“自汗出乃解”、“自汗出愈”,并且治疗的时候“不可发汗”,说明病家此时不单是内里虚弱的,应该还存在表证的太阳病,要不然不会多次强调出汗的问题。因此可以推断出病家此时还是存在一些太阳病的,同时内里还虚弱,脉证表现是脉微、心悸、身重。
如果病家身体慢慢恢复,体表、体内气血都可以自行复原,那么“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如果不能自行恢复,参考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以及《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的“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可以确定此时选择小建中汤(桂枝、 白芍、饴糖、甘草、生姜、大枣)治疗是合适的。
胡老解释“身重”是水湿导致的,也就是攻下后体表营卫停蓄而变成水湿,水湿让人感觉沉重。我认为不太妥当,病家已经出现明显的里虚了,体表营卫也会自行回到体内来供养重要的脏腑,而不会停留在体表的。另外,胡老还指出脉微、心悸、身重的话,可以用桂枝新加汤(桂枝、白芍、甘草、党参、生姜、大枣)治疗,新加汤证一般不会有心悸,这更偏于治疗气血不充导致的体表肌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