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虐心!“中国画史第一人”怎么从一见钟情,画到天人永隔?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作《洛神赋图》,整幅画讲述一个“人神绝恋”的凄美故事。
在各种艺术分享会上,这幅画都是人们最“爱听”的名画之一,爱情是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
今天所能欣赏到的《洛神赋图》是宋代模本,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全长将近6米,(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被认为是最接近魏晋原貌的。
全卷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来欣赏,初遇女神——众神嬉戏——人神相恋——痛苦分离——孤独追忆。情节曲折细致,层次分明。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山石树木来隔断剧情,观看画卷的过程,场景变化,剧情反转,就像欣赏一部荡气回肠的舞台剧。
第一幕,曹植初遇洛水女神。
曹植从京师东归,跋涉山川之后,已经人困马乏,正在休息。
在洛水边休憩的曹植突然看见了,对岸有一位丰神绝世的神女,这正是洛水女神。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曹植就这样与手持羽扇、凌波而立的洛神不期而遇。怎么样的语言能把女子的美貌描绘得惊天动地?
请大家听听《洛神赋》里,曹植所用的一系列比喻: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这是何等的浪漫诗意!
顾恺之在画卷里,把鸿雁、游龙、秋菊、太阳、荷花等这些细节画在洛神身边,烘托仙子的美丽、神秘。
外形画得漂亮并不算大神,难就难在顾恺之还表达出神女那种“若往若还”、“含辞未吐”的神清体态,把女神复杂细腻的心情刻画得栩栩如生。不必说曹植,跨越千年,隔着屏幕,我们依然觉得心神荡漾。
第二幕,女神嬉戏。
曹植和洛神初见之后,洛神一再与曹植相遇,时而在清流中和湘水女神、汉水女神嬉戏,时而在山林中边走边舞,顾盼生辉,行止轻盈。
女神时而青衣长袖,时而白衫红裙,时而红衣长袖。于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也有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儿女情长。
第三幕,两情相悦
洛神和曹植相恋了。整个画卷,这里洛神和曹植相距最近,象征两人的感情也最亲密。洛神装作转身要走,却又回头相望,曹植也是深情凝视,顾盼之间,两情缱绻。
情到浓时,众神也来同庆。风神屏翳张开大嘴收敛了大风;水神站在河里平息了波浪,黄河河伯冯夷击响了神鼓;人身龙爪的女娲唱着清亮的歌。一派热烈、欢腾的景象,众神一起赞颂曹植和洛神的真挚情感。
第四幕,痛苦分离。
快乐总是很短暂,人神相恋的结局注定分别。洛神乘着神鸟,和岸边的曹植依依惜别,洛神面沉如水,曹植则强忍悲痛,说不出话来。
接下来是全卷的高潮部分。洛神驾着六龙云车远去,云水翻腾中,旌旗飞扬,水族护卫。长着翅膀的文鱼贴在云车两侧,为洛神警戒。鲸鱼、大鲵、双头的神兽,有的在前开路,有的在队尾压阵。洛神万分惆怅,不住回望,依依不舍。
这一段,用“反衬”的手法,以伸手喧腾,反衬出主人公分离的落寞。惊涛骇浪,群兽簇拥,洛神依依不舍地回眸凝望,更显得悲伤惆怅,让人感慨。
而曹植呢?急命随从驾船追赶洛神,他的心像波涛一样,急切地翻腾着。
这里请大家注意一细节!
在曹植《洛神赋》原文里没有的细节!
令人感动的神来之笔!
洛神一直随身携带的那把麈尾扇,这个时候突然出现在了曹植的手里。
是临别时曹植索要了信物,留着睹物思人?还是半路上洛神一时心软,曾走下云车?古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十分含蓄,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第五幕:追忆
斯人远去,此情长存。曹植终究不能留下洛神,只能坐在洛水岸上,眼前流水淙淙,终日思念。
万般无奈下,曹植最终只得踏上归程。虽然身体已经坐在车里了,可他心中还存有一线希望,不时回头张望。但奇迹终究没有发生。
欣赏完这幅画,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正是艺术的魅力。作为一幅描绘爱情的画作,《洛神赋图》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我们知道,顾恺之共有3幅画作流传于世,除了这一幅,其他两幅分别是《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主题蕴涵了妇女应当遵守的道德信条,都是宣扬儒家礼教的。
↑
↑《列女仁智图》局部
↑《女史箴图》局部
但《洛神赋图》毫无说教,只是表现男女之间的纯粹而直率的爱慕。
当然,在人类的现实世界里,自由总是被限制;在世俗的礼教下,个性总是被束缚。伟大的爱情也总是不能“在一起”。《洛神赋》感人之处,就在于那份一见倾心、流连顾盼的痴情,这份痴情为魏晋人独有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