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簡牘選粹【西北漢簡】

西北漢簡一百年

張德芳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國就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字傳承和文明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埃及人用紙草,兩河流域用泥版,印度人用貝葉,中國人則用竹木簡牘。我們今天看到的最早的甲骨文、金文,前者用於王室的占卜,後者則主要鐫刻在銅器上。而簡牘文書,在我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重要發現,但年湮代久,未曾把實物保存下來。直到上個世紀初,隨著樓蘭、尼雅漢晉文書和敦煌漢塞簡牘文書的發現,才使我們對竹木簡牘的形制、規格、樣式和文字内容有了直觀的了解。

一個世紀以來,包括北京、内蒙古、河北、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廣西、廣東、山東、江蘇、江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在内的十七個省、區、市都曾發現了不同時代的簡牘和帛書。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嶽麓書院和浙江大學等文博部門和大專院校還有數量不等的收藏,其總數超過廿六萬件。簡上書寫的文字除漢文外,還有佉盧文、婆羅迷文、粟特文和後來的吐蕃文等等。簡牘内容除了一百多部典籍文獻外,還有大量的社會經濟文書。名稱分别爲楚簡、秦簡、漢簡、吳簡、晉簡等以及前述各時代的出土帛書。

西北地區地處祖國邊疆,是秦皇漢武建立過文治武功的地方,又是絲綢之路和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一個世紀以來在甘肅、新疆發現的大量漢代簡牘真實而生動地記載了這一歷史的全貌,是研究西北史、秦漢史以及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資料,並深刻地影響了一個世紀以來的學術研究。

兩千年間,中國的歷史文化得以保存,竹木簡牘作爲書寫材料和文字載體承擔了這一歷史重任。

簡牘的使用年代在古書裏很早就有記載。《尚書·多士》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甲骨文中的“冊”就是簡牘用兩道編繩聯起來的形式,而“典”則是雙手奉冊之形。殷革夏命,是在公元前十七世紀。如果這個記載無誤,那麽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紀,竹木簡牘就已作爲文字的載體進入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這個過程經歷了多長時間?上世紀初在樓蘭、尼雅出土的魏晉文書中,除了木簡外,還有大量紙文書。學術界一般認爲,這一現象說明紙張和木簡正處在相互交替的過程之中,後者已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如此看來,從公元前十七世紀到公元四世紀的兩千多年間,是簡牘時代。兩千年間,中國的歷史文化得以保存,中國的古代典籍得以傳世,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知識得以繼承弘揚,是竹木簡牘作爲書寫材料和文字載體承擔了這一歷史重任。

當然,甲骨、縑帛、金、石、玉、磚、瓦、陶、璽印、封泥、錢幣等等,也都附著了大量文字信息,但它們一般都用於一些特殊的場合。只有簡牘,才兼具取材方便、制作簡易、書寫適宜、傳遞便捷、保存長久等特點,因而成爲華夏民族找到的最適合的書寫材料。

正如中國古代用於日常交往的文字不是寫在甲骨銅器上,而是寫在竹木簡牘上一樣,古埃及用於社會生活的文字也不是寫在建築物的墻壁上,而是寫在紙草上。正是這種紙草和留存後世的遺跡遺物承載了幾千年的埃及文明。紙莎草是尼羅河兩岸的特有植物,剝了皮,切成木簡一樣寬窄的纖維,橫擺一層、竪擺一層,強力擠壓粘合,再浸泡去糖,然後從水裏取出曬乾,就可以用來寫字。埃及人就地取材,找到了這種適合自己的書寫材料。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一世在亞力山大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其中收藏的七十多萬件卷軸書籍就是用紙草寫成的。當時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都曾來這裏讀書、研究、講學,成就了他們科學事業的輝煌。而亞歷山大圖書館和那些用紙草制作的書籍,就成了古代世界智慧的寶藏和文明的燈塔。

現在戰火烽飛,硝煙彌漫的兩河流域,在古代卻有著無與倫比的燦爛和輝煌。從公元前3200年起,先後出現過蘇美爾王國、阿卡德王國、烏爾第三王朝、巴比倫王朝、亞述帝國等等。他們發明的文字叫楔形文字,文字的載體就是泥板。用削尖了的蘆葦把文字刻在泥板上,再把泥板曬乾或燒乾。這種文字看上去像木頭楔子,所以叫楔形文字。以1851年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正式宣布貝希斯敦銘文釋讀成功爲標誌,楔形文字釋讀成功。其中阿卡德文的釋讀開啟了“亞述學”的大門,古波斯文的釋讀叩響了伊朗學的大門。截至目前,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了大約26萬塊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磚,承載了兩河流域和波斯高原的古老文化。

古代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經典是用梵文寫在貝葉上的。貝葉是一種叫貝多羅樹的樹葉。這種樹屬棕櫚科喬木,盛產於印度、緬甸、錫蘭、馬來群島及熱帶非洲。樹葉呈扇狀,葉面平滑堅實,可書寫經文。人稱貝葉或貝多羅葉。《大唐西域記》卷十一就有“(恭建那補羅國)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里,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采用”的記載。用貝葉書寫的佛經在我國和世界各大寺廟和圖書館都不難見到。

總之,文字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形態,而文字的載體則在各民族各地區因時而宜、因地而宜。華夏族選擇了竹木簡牘,它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絕。

懸 泉

懸泉 1

22.7cm×0.7cm

懸泉 14

22.2cm×0.8cm

懸泉 15

22.1cm×0.8cm

懸泉 17

22.7cm×0.8cm

懸泉 23

23.1cm×0.75cm

懸泉 26

23.1cm×0.75cm

懸泉 27

22.0cm×0.8cm

懸泉 28

24.0cm×0.75cm

懸泉 29

23.2cm×0.9cm(右一)

懸泉 31

23.5cm×0.9cm(右一)

敦 煌 馬 圈 灣

敦煌馬圈灣 1

17.0cm×0.8cm

敦煌馬圈灣 2

8cm×1.0cm

敦煌馬圈灣 4

15cm×1.8cm

敦煌馬圈灣 5(右正左反)

7.5cm×1.8cm

敦煌馬圈灣 13

19cm×0.9cm

敦煌馬圈灣 14

24cm×0.8cm

敦煌馬圈灣 19

23.9cm×1.7cm

敦煌馬圈灣 23

24.0cm×2.4cm

敦煌馬圈灣 34

24.0cm×1.0cm

敦煌馬圈灣 51

23.2cm×0.9cm

肩 水 金 關

肩水金關 1

23.6cm×3.2cm(右一)

肩水金關 7

28.9cm×3.8cm

肩水金關 13

23.2cm×2.0cm

肩水金關 18

19.4cm×1.3cm

肩水金關 21

23cm×0.8cm

肩水金關 24

23cm×2.5cm

肩水金關 29

23.5cm×2.4cm

肩水金關 35

14cm×2.5cm

肩水金關 41(正)

23cm×5.5cm

肩水金關 41(反)

23cm×5.8cm

居 延 新 簡

居延新簡 1

22.7cm×1.8cm(右一)

居延新簡 2

22.8cm×2.1cm(右一)

居延新簡 3

27.7cm×1.3cm(右一)

居延新簡 4

23.0cm×1.2cm(右一)

居延新簡 5

23cm×2.6cm

居延新簡 21

22.7cm×2.0cm

居延新簡 22

21cm×2.0cm

居延新簡 34

22.2cm×1.0cm

居延新簡 35

15cm×1.0cm

居延新簡 38

24cm×1.2cm

《 秦漢簡牘選粹 》作品集

(0)

相关推荐

  • 泥版上刻字的苏美尔人

    在两河流域生活着的苏美尔人创造了绚烂的文明,而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成就,便是他们的文字.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泥版书的制作方法是:用黏土制成每块重约1千克的软泥板,然后用芦苇秆 ...

  • 張德芳:“甘肅秦漢簡牘集釋”前言

    "前言序言后记专题" 编者按:书.论文的前言序言后记,同学术论文大不一样,多包含作者真挚感情,所谓读其文知其人也!今我们组织"前言序言后记专题",便是向学界推送 ...

  • 肖從禮:西北漢簡所見駱駝資料輯考

    西北漢簡所見駱駝資料輯考 肖從禮 提要:長期進化使駱駝適應了沙漠戈壁的惡劣自然條件.絲綢之路所經路綫多是荒漠地帶,而駱駝天生具有耐渴.長途行走.負重的特點,正因如此,駱駝對絲綢之路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 ...

  • 『蘇俊』最新作品選粹

    蘇 俊 簡 介 " 萬頃澄明,願世道人心,長如此水...... 蘇俊, ‍‍‍‍號石齋. 蘇俊  號石齋.甲寅年生.粵人.中國楹聯學會對聯文化研究院評論部主任.廣東省江門市蓬江詩社特聘社長. ...

  • 『蘇俊』詩詞新作選粹(三)

    作者简介 蘇俊  號石齋.甲寅年生.粵人.中國楹聯學會對聯文化研究院評論部主任.廣東省江門市蓬江詩社特聘社長.平生以讀書.飲酒自娛,撰有<石頭齋詩選>.<石頭齋作品選>.< ...

  • 長沙簡牘博物館編《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研究》出版

    2019-04-17 00:11 溯源锺王法书真相再现魏晋尺牍风流 <长沙走马楼吴简书法研究>出版 中国书法家协会张永强 由长沙简牍博物馆编著.西泠印社出版社精心编校.北京雅昌艺术有限公司 ...

  • 北京漢醫園中醫:漢醫固脊生髓湯之脊髓壓迫症病因、癥狀、治療

    脊髓壓迫症是指由各種性質的病變引起脊髓.脊神經根及其供應血管受壓的一組病症. [病因] 依病變的解剖部位可分為三類. 一.脊柱疾病: 可由椎骨骨折.脫位.椎間盤脫出.椎管狹窄症.脊椎結核.脊椎的原發腫 ...

  • 珍秦齋藏古鉨印精選80方(高清)戰秦漢魏晉唐宋

    古鉨印代表了篆刻藝術的巔峰,也是每一個從事篆刻.喜愛篆刻的人必須學習研究的.古鉨印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古代史,將兩千多年以來,古人的生活畫卷依次展現在我們眼前. 珍秦齋藏古鉨印精選80方,年代戰國時期至南 ...

  • 學術活動|陳偉武:《秦漢簡帛所見“媚道”述議》

    READING 學術活動|陳偉武:<秦漢簡帛所見"媚道"述議> <中國文字>由著名學者.甲骨學「四堂」之一的董作賓(彥堂)先生創辦於1960年,至今已達60 ...

  • 路漫漫兮周秦漢唐也歟--文保志愿者行走西安

    丁酉至於戊戌 遼東至於關中 瀋水至於渭水 盛京至於長安 一千八百公里 覓華夏之根脈 尋失落之輝煌 丁酉年春節,遼寧文保小志願者們首臨古都西安,探尋周秦漢三朝文明. 我們瞻拜周文王.武王二王陵及周公,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