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天下无疾之《零起点学中医》

目录

体验——中医入门之道

第一讲 初识中医

一、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一)关于人体的生理

(二)关于人体的病

(三)关于治疗

二、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三、学习中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自学与求师的关系

第二讲 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

一、体验阴阳五行

(一)体验阴阳

(二)细说阴阳

(三)体验五行

(四)细说五行

二、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一)阴阳五行与人体

(二)阴阳五行与疾病

第三讲 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

一、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二、气血

第四讲 人体病理之谜——正邪之争

一、对正气的解说

二、对邪气的解说

(一)外感之邪

(二)内生之邪

三、正邪之争

四、关于体质

第五讲 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

一、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

(四)望态

(五)望舌

二、闻诊

三、问诊

(一)系统问诊

(二)特定问诊

四、切诊

(一)脉诊的基础知识

(二)中医诊脉,诊什么

(三)脉诊的意义

(四)如何诊脉

第六讲 中医辨证之谜——八纲脏腑

第七讲 中药性味之谜——四气五味

第八讲 中药配伍之谜——君臣佐使

第九讲 名医成就之谜——医案解读

第十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脉原理

第十一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

第十二讲 再识中医

附录A 自学之入门必读

附录B 辨证练习参考答案

附录C 网友学习感言

后记

第三讲 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都是在一定的解剖学知识,或者临床实践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古人丰富的体验和思辨,最终在头脑中完成的理论模型。这些所谓的模型,与现代医学理论中的各种内脏器官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在写意,后者在写实。自民国以来,科学之风渐盛,就开始不断的有人对中医学的理论提出质疑,甚至发展成要废除中医的极端主张,原因就在于:用写实的标准,来评价写意的作品。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脏腑理论。我们前面提到了如何运用体验的方法来认识肝脏的生理功能,那么其他几个脏腑的功能,中医又是怎样认识的呢?脏腑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有形结构,然而单是有脏腑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物质来为这些脏腑提供营养,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的源泉。这些物质,就是气血。血比较好理解,我们都见过;但气是什么?气与血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气血在体内的运行,不是随心所欲的到处乱走,而是依循着一定的途径和方向前行的。这个途径,就是经络。大家可能见过经络小人的模型,至少是看到过一些经络图。这些循行在人体内的经络线,古人是如何发现的呢?

一、脏腑

(一)五脏

我们平时把眼、耳、口、鼻等器官称为“五官”,实际上,这些并非真正的“官',而只是五官与外界沟通的“窍”,也就是官窍。那么真正的五官又是哪些呢?这五官的工作职能又是怎样的呢?

试想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最重要的职位有哪些呢?首先要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总揽国家政事。君主之外还需要一批忠肝义胆的文臣武将来辅佐。文要有德高望重的宰相来主持内务,武需要威仪豪迈的将军来荡平四海。将相之后,国家的安定离不开农业作基础;农业的发展,少不得水利做后盾,农业部长和水利部长自然也是显赫的要职。在人体内,这君主、宰相、将军,以及主持农业和水利的官员,又是谁呢?

1、肝

中医学中肝脏被比喻成将军。这个比喻,就是从我们讲过的肝脏的“木性”发展出来的。前两讲中,都涉及肝。这里先简单地回忆一下。

通过最基础的解剖观察,古人直观地发现,肝脏是人体内藏血量最多的一个脏器,从而认为肝脏具有“藏血”的功能。古人又把血液比作滋养人体生命的水,而木正是从水中而生。古人于是将肝脏的五行属性归于木,从而将“木喜条达”的特性移嫁到肝上,认为“肝主疏泄”。也就是肝有保持人体内气的运行顺畅、舒展,不出现郁滞的功能。

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心情不好,常常会见到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人喜欢生闷气,把所有的不快憋在心里不讲;另一种人点火就着,遇到些不顺心的小事就暴跳如雷。这两种情况,都与肝的功能失常有关。第一种情况,主要是肝木疏泄的功能太弱了;当体内出现气的郁滞时,肝没有足够的能力,把郁滞消散开。气滞越来越严重,就会导致一些病证。中医把这种情况叫做肝气郁。对这样的肝木不及的情况,就需要用柴胡一类疏肝的药物,帮助肝来加强疏泄的功能,把停滞的气疏散开。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原因主要是肝木的功能“太过强盛”了。中医把这种病证,叫做肝火旺。需要用龙胆草一类淸泻肝火的药物,把肝脏中过于亢盛的阳气清除一些,来维持肝脏自身的阴阳平衡。

2、心

古人将人体解剖之后,发现心脏与几根大血管连在一起,里面存留有血液。于是提出了心脏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接下来,古人又发现,心脏所处的位置,最外面有胸骨、肋骨保护;进一层后,心脏还受到肺脏的保护;最里面的一层,在心脏的表面,还有一层心包。这些结构,把心脏包裹的严严实实,外界的风吹草动根本无法伤害到心脏。这样优厚的待遇,在古代只有君主才有资格来享受。古人于是把心脏比作人体的君主。国家有大事发生,必须先禀告君主,听从君主的安排。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没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是万万不行的。古人把这种身负重任而不惊,日理万机而不乱的能力,称作“神明”。相应的,人体要完成正常的生理过程,保持良好的状态去工作、学习、生活,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心脏来主持大局。所以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

讲到这里,必须提一下“脑”的问题。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在人体真正主管“神明”的,也就是主管人的思维意识精神的器官,是脑。这是不争的事实,无疾不想对究竟谁主神明作任何争辩。只想举两个事例,与大家一起来思考。朱砂的颜色是红色,与心火同;中医经常用此药来安神,用于治疗心烦、癍狂等精神性病症。百会是头顶正中央的一个重要腧穴。古人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时,经常会用到此穴。这两件事提示我们:古人在进行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心主神明”的理论,是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思路,对临床发押指导价值的。同时,“心主神明”的理论,并没有对古人的思想产生根本禁锢;发现针灸头部腧穴,可以很好的治疗精神情志疾病后,古人不会因为受到“心主神明”的影响,就将宝贵的经验弃置不用。

今天的我们,在学习古代先贤智慧的时候,态度很重要。我们是以古人为师为友,恭谦的来学习;还是与古人为仇为敌,尖刻的吹毛求疵。态度会决定你最终从古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是有用的智慧,还是无用的故纸。

3、脾

中医学所讲的脾,实际上包括西医解剖学中脾脏和胰腺两个脏器。

由于二者在位置上与胃紧密相连,古人便联想脾脏的功能,主要是把吃进到胃中的饮食物进行消磨转运,进而演变成为“脾主运化”的基本生理功能。饮食物在体内的运化过程,我们在六腑部分会详细讲到,这里就不做重点分析了。饮食物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气血,为人体提供营养和动力。而消化吸收的功能,需要脾脏来主持。中医学因此将脾称作“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除此之外,脾脏与肝脏相似,也是一个储藏有大量血液的器官。古人把这一点,与脾为气血化生之源,以及下面要讲到的气血关系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脾主统血”的功能。我们知道人体内血与气相对,血有形属阴,阴主静;气无形属阳,阳主动。血自己是不能运动的,需要经过气的推动,才能在经络中运行。如果把气比作一匹驾车的马,那么血就是马车上装载的贵重货物。货物通过马车的运载,到达全身,给各个脏腑器官补充营养。然而马车载着货物前行还需要一点保障,就是要沿着大路前进,而不能随意地信马由缰,到处乱走。这就体现了气对血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叫作“固摄”。气要保证血在脉内运行,而不是在体内四处横行。一旦气的功能不足,这种固摄血液的能力下降,就可能导致便血、崩漏等出血性疾病。我们知道脾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运化水谷,化生气血。脾的功能下降,就很容易导致气的生成不足,从而使血失固摄。

4、肺

肺与气管相连,通于鼻窍。这就决定了肺脏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肺脏通过主持呼吸运动,使人气与天气相通,人与自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主持呼吸运动,肺脏同时主持了人体内气的升降出人。呼气时,气向外,向上;吸气时,气向内,向下。

再来看一下肺脏的位置和形态,他像一口大钟一样,守护在心脏的周围。

古人据此认为,肺脏就像威严的宰相,身居君主两侧,将君主的旨意传达给百官,协助君主对百官进行治理。这位宰相的职能,在中医学中被称作“肺主治节”。肺主治节的功能,与肺主气的功能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人体内气的升降出人,都会随着一呼一吸而井然有序地进行。恰似一位德高单重的宰相.运筹帷幄,时时掌控着全国上下的局势。

最后,肺脏还有一个功能,叫做“通调水道”。中医治疗疾病时,有一个很有趣的治法,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叫做“提壶揭盖法”。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每天用到的茶壶,在盖子上都会留出一个小孔。当我们用茶壶倒水时,空气可以从小孔进人,水就会顺畅地流出来了。如果不要这个小孔,而且把壶盖的四周用泥巴糊住。这时再想把水倒出来,就万万不能了。其实在物理学上,道理十分简单,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而已。但在中医学中,古人却根据这个生活中的现象,把它应用到医学的领域,成为一种治疗小便不利的重要方法。肺的形态像一口大钟,不但护卫着心脏,而且护卫着下面所有的脏腑与茶壶上的盖子何等相似。当肺的功能正常时,人气与天气相通,就像壶盖上留有小孔。肺脏一旦受到病邪侵袭时,肺脏主气的功能受到影响,就像壶盖上的小孔被封死了,就可以出现小便的不畅通。此时我们无论用多少通利小便的药,效果都不会明显。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壶盖揭下来,就是宣肺的方法,让天气与人气相通,小便就自然会顺畅地排出来了。

5、肾

”补肾”这个中医学词汇,在今天几乎成了人所共知的流行语。

似乎中国人都多多少少的需要补补肾。中医学中的肾,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器官呢?

前面我们提到过,古人通过对人体的解剖,发现肾脏的位置是五脏中最靠下的;而且肾脏中可以闻到很强的小便气味。古人据此认为:背脏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关系十分密切,从而提出肾脏最基本的生理功能“肾主水”。水对于任何生命体而言,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平时讲饮食物,古人说“水谷”,都是先谈水,再讲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人对水的重视。肾作为人体内的“水利部长”,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今天我们常说的肾虚,往往不是指肾主水的功能出现了问题,更多的是指肾脏更重要的一个生理功能——“肾主藏精”。

这里的“精”,主要指的是生殖之精。肾的位置在五脏中最低,与生殖器比较接近;肾脏的形态与男性睾丸的形态比较相似(睾丸有“外肾”之称);肾脏与腰部相邻,中医有“腰为肾之府”之说,而过度的性生活很容引起人的腰部酸软无力、疼痛等表现。种种迹象表明,肾脏与性方面的生理功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肾也就自然而然地与生殖之精联系在一起。以上对五脏生理的讲解,目的仅是帮助初学者对中医理论有一个人门级的认识,不属于严谨的学术讨论范围。希望进一步深人了解五脏功能的朋友,请自行参考《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学习。

思考

回想一下,自己或家人的身体,哪一个脏出现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是什么?

(二)六腑

五脏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五官”。而这些官员的手下,常常还需要—些副手来协助工作。譬如宰相虽然主管国内政务,但也需要交通部门的配合,才能把地方的声音一步步传递到中央,把中央的部署规划一步步传达给地方;将军虽然勇猛过人,但有时难免少谋寡虑,所以就需要军师来出谋划策;农业部长虽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但也需要大量从事一线农业耕作和指导耕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合;水利部长虽然大权在握,但总需要各地分管江河湖泊的官员携手共进,才能将水治好。那么,这些助手的角色,又是由谁来担任的呢?

1、胃、小肠、大肠

人体要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五脏功能要得到正常的开展,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营养,向外界排出对人体无用的废弃物。这一过程,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的。在古代中医学中,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胃、小肠、大肠,是前后相续、关联密切的三个腑,共同形成了人体内消化传输饮食物的谷道。在古人的眼里,人体的消化过程,大体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吃下去的饮食物,会由胃来接收。并由胃中之火来腐化食物,为进一步的消化吸收打好基础。胃的这个作用,被称作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如果胃里的火不够了,就没有能力把食物很好的腐熟。就像锅下的火很小,每次蒸出来的米饭都是夹生的。面对这样的饭,恐怕很难有食欲可以吃得下去。如果反过来,下面的火太旺了,锅里面炖好的肉都化成糊糊,怎么吃都感觉吃不饱;这就是胃火太盛了,中医所谓的“邪热能杀谷”。

接下来,经过腐熟的食物被传送到小肠,小肠所从事的工作有点类似于一只筛子,把这些食物”过滤”一下,对人体有益的部分被留下来,进一步消化成精微的营养物,被人体吸收。而糟粕的部分,则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小肠的这一功能,中医称为泌别清浊。如果小肠泌别的功能出现问题,人体就无法区分出哪些食物有用,哪些无用,最后这些精华和糟粕混杂在一起排出体外,就出现了腹泻。(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几种,由于小肠的问题导致的腹泻,是其中之一)

最后经过小肠滤出的食物糟粕部分,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大肠在中医称为“传导之官”,主要的职责,就是传导这些食物糟粕,排出人体。千万别以为这个传导的芝麻小官就不重要,今天不知有多少朋友,都是由于大肠的问题,而出现长期的便秘或腹泻,给身体带来很多的不适。便秘都是上火吗?腹泻都是肠胃虚弱吗?与具体病证相关的内容,我们在诊断、辨证的章节里还会详细讲到,请继续关注。

实际上,我们上面讲到的三个腑:胃、小肠和大肠,如果要实现正常的功能,也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气化”。这里所谓的气化,主要是指脾气的推动。脾气的虚弱,在胃,则表现为不思饮食;在小肠则表现为腹胀、腹泻;在大肠则表现为便秘。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症状,顺便说一下,叫做大便“初头硬,后必溏'是说排大便时,开始的部分比较硬,到后面反而是稀的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呢?

2、膀胱

古代的交通运输,有水路和陆路两种,于是古人也把这样的知识应用到人体上,形象地将胃肠组成的消化道称作“谷道”,而以膀胱为主要贮藏和排出小便的通路则被称作“水道”。与胃肠消化传导的功能实现,需要脾的气化作用来支持一样,膀胱主水道的功能,也要一个脏的气化作用来主持,就是肾。

中医学对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是这样认识的:

首先水液进人胃,通过脾气的运化,将水向上布散到肺,再通过肺脏来通调水道,把水液向下传递到膀胱。通过这样一上一下的传递,水液得以遍布周身,滋养各个脏腑。当然水液在体内的运动,都离不开肾脏的主持。

以上就是经典中医学理论中,对水液代谢过程的大体描述。不知大家看后,是何感想?

无疾在这里,简单地谈下自己地看法。

古人没有对解剖学发生强烈的兴趣,因为对于“真理'的追求,从来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我们的古人更加在乎的是如何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对理论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医理论。

水液代谢的问题也是这样。古人最终将理论确定成上面的形式,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源于医学实践。中医学治疗水液代谢方面出现的问题,比如水肿,比如小便失禁,比如小便不通,都会讲到三个重要的脏器:肺、脾、肾。而针对此三个脏器给予的治疗,往往又是对上述病证非常有效的方法。正是基干这些实践的基础,古人尝试思考三者与水液代谢的关系,最终在头脑中构建了这样一个水液人胃,经睥,达肺,到膀胱的理论模型。对于这样的理论,如果我们完全抛开历史,不考虑古人的环境,硬是用今天科学的解剖学知识来否定古人,那么你会在满足了自己作为胜利者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与古人交流,吸取古人宝贵经验智慧的机会。

3、胆

胆作为一个腑,实际上与上面的四腑不太相同。食物的传导不会经过胆,水液也是一样。所以古人还有一种见解,认为胆属于所谓“奇恒之腑”之一。奇恒之腑这个概念比较偏一些,实际运用的机会也比较少,我们这里暂时不讲了。我们只从两个侧面,来认识一下胆腑的功能。

—个人临危不惧,泰然自若,我们会讲他胆识过人。这里的胆,就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胆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所谓“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无论所处的局势多么混乱,无论面临的困境多么险恶,都有勇气面对一切的挑战;这样的人,胆气充盈,刚毅果敢,心中有正气,言语显决断,称为勇士。反之,遇事畏缩不前,环境稍变,其心大乱,惶恐不安;这样的人,胆气不足,懦弱胆小,犹豫不决,称为怯士。

另外—个词,这些天反复有朋友提到,叫做“肝胆相照”。讲五行时我们提到,胆的位置依附于肝内,紧密相连,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肝脏脾气暴躁,刚烈勇猛,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而胆腑则性情中正,威严果断,是一位稳坐中军帐的军师。譬如廉颇与蔺相如,张飞与诸葛亮。只有肝胆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才有可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4、三焦

三焦,顾名思义,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历来是中医脏腑理论中争议最大的一个腑。我们这里也不想在三焦上花费太多的笔墨。只是简单地让大家对三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一下三焦对于中医诊治疾病有怎样的作用。

书本上讲的三焦似乎很简单,就像个大口袋,把所有其他的五脏五腑都装在里面。但是,三焦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胃、肠、膀胱、胆我们都可以看到摸到,三焦怎么看不到呢?对这个问题,无疾以为,从整体观念的角度来认识,或许会更好理解。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并不是割裂开的,彼此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三焦正是把整个胸腔腹腔看作一个整体,气与水谷在其中上下通行,上闭则下塞,下堵则上壅。因此,我们可以把三焦看作是一个理论的模型,而不是一个实体的脏器。

那么,三焦这个概念,是不是就毫无价值呢?

既然三焦是人体内最大的一个腑,其余的脏腑都在其中,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三焦理解为一条通道,贯通人体躯干的上下。在这条通道中,有气的运行,也有水的运行。如果三焦通道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很容易发生气的郁结,水的不行。方剂学有一个经典的方子,叫做三仁汤,就是分别用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来清利上中下三焦的湿热,从而通畅三焦的气机。清代医家吴鞠通,更是依照三焦的理论,确立了一套针对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辨证体系,称为“三焦辨证”,就是从上、中、下三焦的部位,来表示外邪进人人体后从上到下的传变规律。可见,古人对三焦的认识,并不是纯粹的摆设、配件,而是可以在治疗思路上,给人以启迪,教人以大略的有价值的概念。

二、气血

人体只有五脏六腑,躯干四肢这些形体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些专门的物质来营养、激发这些脏腑的功能。这些物质,就是气和血。

血的概念比较好理解,主要是指在血管中运行不息,流动不止的血液。血主要的作用在于为全身提供营养。但气究竟是怎样的物质呢?我们知道五脏六腑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但一个活着的人,与一个死去的人,体内的脏腑实体其实并没有根本的不同。那么生与死的关键在哪里呢?

用生活中煮饭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地说明脏腑与气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米洗好,水加好,放在锅里,过上3天的时间,米也不会熟。但如果在锅下架起火来煮,那么半小时后,一锅米饭就可以吃了。米还是当初的米,水也还是当初的水,一个冷冰冰无法充饥,一个香喷喷令人垂涎,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火。对人体而言,气的作用就像这锅底的火。人体正是由于这一份气的存在,才使得死的脏腑运转起来,才使得生命真正成为生命。具体来讲,由于肺脏有气,肺才可以主持呼吸运动;心脏有气,心才可以保持神明不乱;脾脏有气,脾才可以主持胃肠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肝脏有气,肝才可以疏理气机让气的运行畅通;肾脏有气,肾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谢。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如此看来,确实还是有道理的。

中医基础理论把气的作用归纳为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四大方面,可见气对于人体之重要。上面讲到的“气化”过程,就是气的推动和温煦功能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可以保持在恒定的温度,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邪的入侵,都有赖于一种很重要的气,叫作“卫气”。卫气是人体一身的卫士,当人体参加剧烈活动,体内温度升高时,卫气就会把汗孔打开,让体内多余的热量,随着汗液的排出而释放。当外界有邪气想要入侵人体时,卫气就会把汗孔关闭,不给邪气以可乘之机;对那些已经进入体内的病邪,卫气还会与之发生激烈的交战,来保护人体的健康。

气的固摄作用在前面已经有提到,这里再展开来谈一谈。人体内有很多有形的物质,比如血液、津液(如汗液、唾液)、精液(如男性的精液、女性的白带)等。这些有形的物质,在体内需要有各自的位置,来实现其正常的功用。血液就需要循行于血管中,汗液就需要固守在肌表下,精液就需要固摄在肾脏中。而保证上述有形物质各司其位的关键,就是气。有些朋友平时很容易出汗,稍一走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是气虚不能固摄汗液的一种表现。

有气,人体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有气,人体才会保持温暖的体温;有气,人体才可以保卫自己不受病邪的侵袭;有气,人体才守护住津液、血液、精液等精微物质不致任意流失。

最后谈一谈气与血之间的关系。中医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对气血关系做了很好的概括,叫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的作用在于推动有形的血液,让血在血脉中正常地运行,即“帅”。血的作用,在于让气有所归属;气本身是无形的,必须依附于有形的物质上,才可以正常地发挥作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么当气不足时,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缺乏,很容易出现血瘀的情况。我们仔细观察老年人的舌头,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小的瘀点在,口唇的颜色也比较暗,这些就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这种瘀血,很大程度上,与人上年纪后,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有关„反过来,如果体内的血量不够,那么气失去安身的住处,就会很容易消散掉,从而出现气血两虚的局面。也就是说,气虚者,血未必虚;但血虚者,常伴有气虚。

三、经络

现代医学通过精确的解剖学方法认识到,是心血管系统将血液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器官,来完成对全身脏器的营养支持。而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这项重要的任务,主要是由经络系统来完成的。

经络是什么?一直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人力、物力来研究经络,希望能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结果,大家都知道,还没有实质性的结果。无疾以为:从写意,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来认识经络,或许可以更贴近经络的原貌。

绘画艺术中,写实与写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写实追求'形似',用逼真与否来区分优劣;写意注重“神似”,以能否达意来评判高下。写实更关注对事物表象的真实再现,写意更强调要作者主观感受的融会其中。写实得形可以无意,写意得意可以忘形。

有了写实、写意的观念,再来重新审视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图和经络系统的走向图就可以发现:解剖学图谱是严格的遵循写实的笔法来表现的,而经络走向图则更多的是在追求“达意”。“达”怎样的”意“呢?

人体内的气血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气血的流动是在一个环路内有序进行的;气血循行的环路是开放的,气血时刻被消耗,又有新的物质不断补充进来;这个环路贯穿人体上下内外,把气血输布到脏腑、四肢、官窍等各个部位;人体的上下内外之间,存在着某些特殊的联系。

有了这些“意”,古人以医疗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为依据以阴阳五行的思想为指导,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如诗般美妙的经络画卷。

1、体内大的经脉有十二条,每一条经脉都有属于自己的阴阳标记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

2、每一条经脉都把四肢、脏、腑连在一起,说明彼此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了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3、阴经与阳经之间存在配合的关系,把二者更为紧密的联接在一起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是一对;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是一对;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是一对;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是一对;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是一对;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是一对。

4、经脉一阴一阳,前后相续,形成了一个可供十二经气血循行流注的环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一足太阴脾经一手少阴心经一手太阳小肠经一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一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一足少阳胆经一足厥阴肝经。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起于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的起点在中焦脾胃。这样,通过摄入饮食物(地气的补充),以及肺脏的呼吸运动(天气的补充),自然界中的营养物质运化形成气血后,就可以不断地进入十二经脉,来充养人体。

今天我们知道经络理论最直接的应用是在针灸方面。因为这部分内容相对复杂一些,我们在此暂不作过多的介绍,在后面有关针灸的两个章节中,再展开来谈。

至此,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就基本讲完了。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都是在一定的解剖学知识,或者临床实践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古人丰富的体验和思辨,最终在头脑中完成的“理论模型”。这种所谓的槙型,与现代医学理论中的各种内脏器官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在写意,后者在写实。自民国以来,科学之风渐盛,就开始不断地有人对中医学的理论提出质疑,甚至发展成要废除中医的极端主张,原因就在于,用写实的标准,来评价写意的作品。

我想最后有必要再作些解释。如果中医学的理论,就如上面所言,是在一点点可怜的解剖学基础上,完全依靠臆想而发展出来的,那么中医学所遭受的各种批判,就都是咎由自取,无可厚非的了。然而关键的问题是,今天的中医学理论,绝非臆想的空中楼阁。试想一下,如果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是编造的,那么有可能用治疗咳嗽的药来治疗小便不通吗?如果经络的概念是虚无的,那么有可能针剌手上的合谷来治疗牙痛吗?如果气虚的概念是空洞的,那么白术可能既用来通便,又用来止泻吗?如果气和血之间的关系是臆想的,那么有可能在大出血时不先去补血而需不先去补血而需要先来补气吗?太多的如果,也太多的不可能。

(0)

相关推荐

  • 什么是经络拍打

    通过我们身体的证状,找到亚健康或潜在病灶的根源,针对性拍打或循经拍打.启元"经络禅拍",是根据中医六经辩证与十二经流注为基础与自然冲击疗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经络为主,穴位为辅的调 ...

  • 第二讲 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天下无疾之《零起点学中医》

    目录 体验--中医入门之道 第一讲 初识中医 一.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一)关于人体的生理 (二)关于人体的病 (三)关于治疗 二.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三.学习中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

  • 06.揭秘人体生理之谜——五脏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都是在一定的解剖学知识,或者临床实践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古人丰富的体验和思辨,最终在头脑中完成的"理论模型".这些所谓的模型 ...

  • 《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膀胱主寒,肾为阴火,二者俱弱,润泽之气不行. 大肠者,庚也,燥气也,主津:小肠者,丙也,热气也,主液.此皆属胃,胃虚则无所受气而亦虚,津液不濡,睡觉口燥咽干 ...

  • 经络、五行图,我们一起学中医

    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 物质基础:血: 能量来源:气: 经络:公路. 经络概念 1.经脉,是系统中的主干:络脉,是小网络,纵横交错,无处不至. 2.经络联通周身表 ...

  • 经络、五行图,我们一起学中医!

    杏林精典 杏林精典 今天 气血 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 物质基础:血: 能量来源:气: 经络:公路. 经络概念 1.经脉,是系统中的主干:络脉,是小网络,纵横交错 ...

  • 人体穴位分布图 腧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素问·气府论>说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人也,非皮肉筋骨也" ...

  • 人体穴位图与与五行脏腑经络关系图

    人体穴位图与与五行脏腑经络关系图

  • 藏经楼~天易揭秘:八卦与人体脏腑经络对应细解

    (手掌八卦与人体脏腑对应图) 一.八卦各卦与人体脏腑器官对应 1.乾卦:属性健.对应大肠.脑.脊椎.督脉.胸部.左下腹.左下肢.男性生殖器. 2.坤卦:属性顺.对应脾胃.任脉.腹部.左肩.肌肉.消化系 ...

  • 人体的脏腑经络,赖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

    人体的脏腑经络,赖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如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于周身,其动力来源于气血."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配,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津液的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