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淫疮

浸淫疮
浸淫疮为遍发全身的瘙痒渗出性皮肤病.因其浸淫全身故名浸淫疮。以初生甚小如
  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季
  节。西医称之为泛发性湿疹.  .
    浸淫疮之名,首见于汉《金匮要略》,经文简略:“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
  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黄连粉主之。”后世对浸淫疮注释不一,若从口腔亦发病而说,似
  指天疱疮而言;若以黄连粉主之,则治法简单,亦可能指黄水疮而言。隋《诸病源候论。浸
  淫疮候》云;“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侵
  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其后,宋《圣济总录。浸
  淫疮>>日:“风热蕴于心经,则神志躁郁,气血鼓作,发于肌肤而为浸淫疮也.其状初生
  甚微,痒痛汁出,渐以周体,若水之浸渍,淫浃不止,故日浸淫。”宋、明、清代外科诸
  书,陈陈相因,大同小异。综合以上文献来看,本病延及遍体,痒痛汁出,可以肯定是
  泛发性疾病。类似于西医泛发性湿疹。
    [病因病机]
    本病发病内因为心火、脾湿、肝风等,外因为风湿热邪所致。
    1  心经有热  由于情志所伤,性情急躁,心绪烦扰,气郁化火,心主火,又主血脉,
心火内炽,血分有热而致。
    2  饮食不节  不戒口味,嗜饮茶酒,鱼腥海味,五辛膻气,动风发物,脾运失职,
  以致湿热内蕴。亦可由于多食生冷,损伤脾阳,水湿内生,脾湿心火相结而成。
    3  肝风内生  一则可因湿热内蕴,外受于风而发;一则血热生风,或日久伤阴耗血,
肝失血养,风从内生,风胜则燥所致。
    4  风湿热邪侵犯  卫外不固,腠理疏松,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发.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皮损多种多样。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三种类型.
    1。1  急性  皮损呈多形性,开始为弥漫性潮红。以后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的小丘疹、
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搔破,出现渗出、糜
烂,病变中心往往较重,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常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当
合并有感染时,则炎症更加明显,并形成脓疱,脓液渗出或结黄绿色或污褐色痂,或合
并出现毛囊炎、疖、局部淋巴结炎。皮损发于身体各部,多对称分布,以头面、耳后、四
肢远端、阴囊多见,严重者泛发于全身。自觉灼热,瘙痒剧烈,饮酒、搔抓、肥皂洗、热
水烫等均可使皮损加重,痒感增剧,严重者影响睡眠。
    1.2  亚急性  常由于急性者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致病程迁延所致。皮损以小
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或小水疱及糜烂,亦可有轻度浸润。自觉仍有
剧烈瘙痒。
    l。3  慢性  常由于急性或亚急性者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亦有少数
起病即为慢性者。表现为患部皮肤肥厚粗糙,棕红色或带灰色,上覆以少许糠秕样鳞屑,
色素沉着,或因抓破而结痂,个别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具局限性,边缘亦较清楚,外
周亦可有丘疹、丘疱疹,当急性发作时可有明显渗出。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小
腿、手、足、肘窝、膝窝、外阴、肛门等处,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
    2  诊断要点

2。l  皮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往往对称分布。
    2。2  皮损呈多形性,有丘疹、红斑、潮红、水疱、渗液、结痂、皮肤肥厚粗糙及苔
藓样变等。按其皮损表现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2.2。工  急性  起病急,发展快,皮损广泛而对称,以红斑、丘疹、水疱为主,境界
不清,有糜烂、渗出。
    2。2.2  亚急性  皮损以丘疹、鳞屑及结痂为主,仅有少量的丘疱疹及糜烂。
    2.2.3  慢性  皮损为棕红色或带灰色的皮肤肥厚粗糙及苔藓样变,伴有抓痕、脱屑
和色素沉着。
  2.3  自觉瘙痒剧烈。
  2.4  病程不规则,常反复发作。
  3  鉴别诊断
  3。1  接触性皮炎  有明显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皮损多为单一形态,境界
清楚.去除接触病因可自愈。
    3.2  神经性皮炎  皮损多见于颈部、四肢伸侧、尾骶部。典型皮损为苔藓样变,边
界清楚,无糜烂、渗出,瘙痒阵发性加剧。
    [辨证]
    1  湿热证  皮损为潮红、肿胀、水疱、糜烂、流滋、边界不清,瘙痒剧烈,伴胸闷、
纳呆,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
    2  风热证  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泛发全身,剧烈瘙痒,常抓破出血,渗液不多,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
    3  脾湿证  皮损暗淡不红,渗液少且清稀,可有淡黄色脱屑,或以结痂浸润的斑片
为主,面色无华,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缓
濡或濡。
    4  血虚证  病程日久,反复发作、皮肤肥厚粗糙,色淡红,或呈苔藓样变,色素沉
着,阵发性瘙痒,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湿热证  治宜清热利湿。选用萆解渗湿汤合二妙丸酌加苦参、知母、栀仁、
蝉退、荆芥、防风等。发于上部者,酌加桑叶、野菊花、蝉退;发于中部者,加龙胆草、
黄芩;发于下部者,重用车前子、泽泻;伴有青筋暴露者,加泽兰、赤芍、川牛膝;瘙
痒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焮红热盛者,重用生地、赤芍、丹皮;便秘者,加
生大黄(后下)。
    1.1.2  风热证  治宜疏风清热。选用消风散酌加白蒺藜、丹参、射干、丹皮、土茯
苓等。
    1.1。3  脾湿证  治宜健脾利湿。选用除湿胃苓汤酌加广木香、焦山楂、苦参、白鲜
皮、藿香等。
    1.1。4  血虚证  治宜养血润燥祛风。选用当归饮子、养血润肤汤或四物消风饮,酌
加秦艽、蝉退、白蒺藜、苦参、防风、胡麻仁等.

l。2  成药、验方
    1.2。1  急性者,清解片合地龙片,每次各5片,每日2次;慢性者,当归片合乌梢
蛇片,每次各5片,每日2次。
    1.2.2  苦参注射液,4ml,肌肉注射,每日工次。苦参片,每次5片,每日3次。
    1。2。3  金银花、干菊花各60g,川黄连9g,土茯苓30g,玉米仁15g,防风、蝉衣、
生甘草各9g,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
    2  外治法
    2.1  急性者,渗出较多时,以生地榆、马齿苋、黄柏、蒲公英、野菊各20g,任选
l一2种煎水,待冷或温后湿敷、外洗,或工o%黄柏溶液湿敷.渗出减少时,再用青黛散
麻油调搽。
    2。2  亚急性者,可选用三黄洗剂、黄柏霜、青黛散麻油调匀外搽。
.  2。3  慢性者,外搽青黛膏、皮枯膏、润肤膏,加热烘疗法疗效更好;亦可用烟熏法
或苦参汤药浴。小腿部者,可加用缠缚疗法。
    3  针刺法  主穴:大椎、曲池、足三里。备穴:血海、三阴交、合谷。针血海要用
6"--,9cm针,针尖斜向上,使针感达到腹部;针尖斜向下,使针感达到足跟部.亦可应用
耳针,取相应部位穴位或肺区。
  匠预防与护理罩
  l  急性者忌用热水烫洗和肥皂等刺激物洗涤。
  2  不论急性、慢性,均应避免搔抓,并忌食辛辣、鸡、鸭、牛、羊肉等发物。
  3  急性者、慢性者的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
  [古籍选粹]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浸淫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
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浸淫疮候》  小儿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外为风湿所
折,湿热相搏身体。其疮初出甚小,后有脓汁,浸淫渐大,故谓之浸淫疮也。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浸淫疮发火湿风,黄水浸淫似疥形,蔓延成片痒不止,
治宜清热并消风。升麻消毒饮、消风散、青蛤散。
    (现代研究工
    1  发病学研究  病因较复杂,目前多认为系过敏性疾病,属IV型变态反应.过敏原
可来自外界亦可来自机体内部。外界过敏原如化学药品、化妆品、染料、某些动物的毒
素,蛋、鱼、虾、牛奶等异性蛋白及某些花粉、尘埃。内部过敏原如体内病灶,肠寄生
虫病,某些代谢、内分泌或消化功能紊乱以及人体自身组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
的自身抗原等.
    本病患者多具有过敏体质,有人发现过敏体质与遗传性IgA缺乏有一定关系。此外,
当机体处于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发生一系列的相应变化,通
过神经反射或内分泌影响,使皮肤对各种刺激因子的易感性增高,也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2  临床研究
    2.工  辨证施治  中国中医研究院外科研究所皮肤病研究组将本病分为六型论治。湿
热俱重型,用清利湿热法,选龙胆泻肝汤;湿热型,用凉血、除湿、清热法,选凉血除

湿汤(生地、丹皮、赤芍、忍冬花、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六一散、二妙丸、稀莶草、
海桐皮);脾湿型,用健脾除湿法,选除湿胃苓汤;风湿热型,用凉血、清热、祛风、除
湿法,风盛用凉血消风散(当归、地黄、荆芥、防风、大力子、蝉退、知母、生石膏、麻
仁、苍术、木通、生甘草),湿盛用龙胆泻肝汤;风湿型,用防风通圣散、二妙丸等;胎
热型,用西黄化毒汤或二号化毒丹治疗,同时配合外用药治疗,共治疗225例,其中痊
愈107例,显效65例,好转38例,无效工5例。胡克敏将本病分为二型论治,湿热型:
用清热利湿汤。药用龙胆草、苦参、山栀、柴胡、黄芩、白鲜皮、虎杖、赤茯苓、薏苡
仁、地肤子、土茯苓、生地。热盛加生石膏、白茅根,便秘加大黄.药渣煎汁可作湿敷.
外用青珍散,用麻油调搽。血虚风燥型:用清燥润肤汤。药用生地、赤芍、玄参、僵蚕、
胡麻仁、生甘草、徐长卿、地骨皮、桑白皮、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药渣再煎可外洗,
外用润肤膏,用麻油调与猪胆汁l枚和匀外搽。结果治愈118例,有效43例,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96。8%。
    2。2  单方验方  陈明信用六虫解毒汤,药用全虫5g,蜈蚣3条,蕲蛇、赤芍、地龙
各15g,僵蚕10g,蝉退9g,当归、金银花、首乌、地骨皮、野菊花各24g,水煎内服,
药渣再煎液外洗,治疗2l例,均获痊愈。罗裕明用苦参乌蛇汤,药用苦参9g,乌蛇22g
(婴儿减2/3量)为基本方。急性者,加黄柏9g,龙胆草6g,苍术6g,五倍子15g,慢
性者,加当归9g,生地15g,丹皮9g,赤芍9g。治疗急性者30例,痊愈20例,显效8
例,无效2例;慢性者20例,痊愈工5例,显效3例,无效2例。
    2.3  外治方剂  刘法清用生山楂、生大黄、苦参、芒硝各60g,蝉蜕30g,加水
2000ml,待煮沸10—15分钟后,加入芒硝,再煮一二沸,离火,过滤,取液,冷却后备
用,每日洗患处5—6次,治疗本病22例,其中痊愈16例,有效6例。徐湘庭用寒水石
软膏(寒水石30g,黄连12g,滑石18g,冰片3g,共研末,用麻油或凡士林调成50%浓
度)治疗本病55例,其中痊愈45例。
    2.4  针灸治疗  沈田吉取主穴:曲池、血海、均双侧。配穴:肩颐、环跳、合谷。
均双侧。百会、大椎、神应穴及奇痒处,每日艾灸1—2次,每次工0分钟。治疗本病16
例。均于2—7天内痊愈。高生元取主穴:曲池、环跳、阳陵泉.局部依部位取穴或阿是
穴。同时梅花针轻叩脊柱两侧至皮肤发红。治疗本病19例,全部治愈,其中17例10天
内治愈。
    3  实验研究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为探讨马齿苋等治疗皮炎湿疹的作用机理,进行
了马齿苋合剂对小白鼠腹腔毛细血管及大白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的影响的研究,
发现马齿苋合剂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拮抗组胺的作用。陈学荣等发现苦参抑制变态
反应的机制与氨茶碱相同,即苦参中的苦参碱能抑制环核苷磷酸二酯酶,提高细胞内
cAMP,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
    [述评]
    本病发病为禀性不耐,加之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而成。其
中“湿”是其主要因素。由于湿邪粘腻、重浊、易变,故病多迁延。治疗总以祛湿为先,
或清热疏风利湿,或燥湿健脾或健脾化湿,或活血除湿,或养阴除湿等随证施治,常能
收到预期疗效。黄柏、黄连、苦参、生地、马齿苋、山药、茯苓等系治疗本病之主药。探
讨除湿药的药理、药化,进行剂型改革,将有助于中西医结合防治本病工作的深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