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首词被誉为中秋词之巅峰,全篇皆是佳句,此词一出余词皆废
今天是中秋佳节,在中国历史上写过中秋的诗人可以说数不胜数。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月夜》,还有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可以说是中秋诗词中的翘楚,但是有一首诗词被评为中秋词之巅峰,全篇皆是佳句,此词一出,余词皆废。
这篇冠绝古今觉的中秋诗词,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来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全篇皆是佳句,不仅构思气绝,手法独特,而且韵味迥异深厚,所以说获得“魁首”之称的确是实至名归。
苏轼是我国北宋最有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这位伟大的“全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洒脱随性的《定风波》,比如苍凉幽寂的《临江仙》等;但是苏轼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为有名的。
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荡气回肠,
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
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这首词的意境、语言等皆美到极致,情感基调跌宕起伏,尤其是虚象的表现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深远。如此奇绝的作品怎能不受人敬仰,所以能够传唱千年而不衰亦是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