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报 | 高增的业绩,为何却撑不起股价?
近期,关于券商行业业绩与股价的巨大裂差现象,陆续得到媒体的关注。
确实,券商行业的一季报数据整体不错。参考国泰君安报告中的数据统计,一季度上市券商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2%,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7.3%,ROE较2020年提升0.6pct至9.0%。
但市场对券商股的“不待见”,也是真。从股价来看整体大幅跑输(从2020年初至2021年4月30日,沪深 300指数累计收益25.07%,但证券板块却跌去9.37%)。
更重要的,则是来自机构对券商板块的“清仓”之举。参考东方证券的报告统计,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券商板块公募重仓股持仓的占比,较其全市场自由流通市值占比的低配幅度为 4.23%,板块低配幅度连续三季处于历史极高水平。
然而,券商的整体估值已经很低。
参考招商证券报告的统计,行业PB估值约1.68X,处于历史30%分位,仅明显好于18年股灾时状态;行业PE估值约20X,处于历史20%分位,仅明显好于2015年2季度-2016一季度(股灾时的状态)。
上述关于券商股相比历史数据的低位,正是当下被众多卖方机构将其定义为“具备安全边际、值得左侧布局”的理由。
不过,这一逻辑成立有一个预设前提,即券商股的历史纵向比较方法本身是合理的。但有意思的是,这个预设前提似乎正受到质疑。
比如,开源证券在报告中提到,券商曾经因强β属性、高ROE上限带来的高估值,在机构化、看涨期权价值下降以及频繁再融资下,逐渐不合理。
具体来说,券商股的β属性较强,行情多体现为脉冲式特征,而占比渐高的机构投资者在交易风格上更偏向于长期,显然更容易青睐具有确定性和成长性的板块。此外,从基本面看,行业竞争激烈、牌照红利消失、向重资本模式转型对资本金的依赖均使得ROE增幅低于预期,而重资本模式下,减值和投资波动对券商盈利的影响正在加大。
事实上,早在2018年,联讯证券就有过券商股的“静态估值做不了数、缺乏防御价值”的观点,其主要理由是,券商行业的市盈率、市净率不仅无法均值回归,还有底部守不守得住的问题。
上述质疑还会引出另一个观点,非牛市中的券商好业绩,对于提升估值有用吗?
其实,在为证券行业近期的低估值做归因时,招商证券的报告有过这样的表述,短期缺乏确定性的明显变化(行业制度创新等政策近半年没有实质性进展)来刺激券商板块估值系统性抬升。若顺着这一逻辑,那么改变行业估值的力量,似乎更多还在外部因素、而非业绩。
曾有媒体统计过2015年的50大熊股榜,结果当时的11只上市券商股赫然在列。可如果正经论及业绩,2015年三季度(即便牛市已经结束),券商净利润增长率全部超过100%。
从这个意义上,源自证券行业内部的转型也罢、商业模式变革也好,似乎都远不及行情预期带给行业的改变。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