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极为严重的饥荒,为何范仲淹还坚持任米价上涨?原因意想不到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曾爆发过好多次的饥荒。且每每有饥荒爆发,受灾地的米价就都会出现疯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按说身为官府的官员,很该想办法将米价给压下去才对。因为只有这样,普通老百姓们才有希望吃得上饭。但实际上,有个宋朝的官员却做出了与此背道而驰的举动——不光没有往下压米价,而且还坚持任由米价往上疯涨。他,就是范仲淹。那么,面对极为严重的饥荒,为何范仲淹还坚持任米价上涨?原因全在这里!
一、范仲淹的早年成长经历
公元989年10月1日那一天,范仲淹出生在了苏州吴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之中。两岁时遭遇父亲离世的不幸,后母亲为了活下去,便带着他改嫁到了一个朱姓的人家中。接着长大成人的范仲淹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为了重新姓回本姓,他便毅然选择了离开朱家。之后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他成功于科考中脱颖而出。又因为在当官的过程中颇讲究原则,故而成功成为令百姓们爱戴的好官。后来母亲不幸去世,范仲淹便选择辞官回家为母亲守丧。结果在守丧期间,他得到了晏殊的青睐。于是,在守丧结束以后,他便在晏殊的推荐下,去府学任职了一段时间。
宋仁宗继承皇位后,曾下诏让范仲淹返回朝廷做官。若是换成别人,在得到重新做官的机会后,肯定会选择谨小慎微,做一个足够令皇帝感到满意的官员。但是范仲淹却不这样,他在重新做官以后,时常会做出些让皇帝和太后感到头疼的事情。比如劝谏皇帝让朝臣们免于朝拜太后,再比如劝谏皇帝让太后回到后宫去待着等。结果可想而知,他因得罪了皇帝和太后而数次遭到了朝廷的贬谪。而且每次遭贬以后,他都不肯长记性。故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才会落得个频繁遭贬的下场。
二、调任杭州遇到饥荒,他非坚持任米价上涨
公元1049年的时候,已经年迈的范仲淹被调到杭州去做官。结果没成想到任的第一年,当地就遇到了罕见的大饥荒。百姓们无法从地里收上来粮食,那时间久了以后,自然就只能活活被饿死了。好在那时还有人能从外地拉来米等粮食来卖,故而有些积蓄的百姓还能艰难地维持上一段时间。然而就在范仲淹因此想喘口气的时候,一个令人颇感气愤的事情却突然发生了——很多米商见卖粮有利可图,便争先恐后地将米价给涨了好几倍。
如此一来,百姓们无钱买米,就只能选择等死了。这时有人将情况报告给了范仲淹知道,并指望着他能出面往下压一下米价。可让此人没想到的是,范仲淹在得知这件事后,不光没有去帮忙压低米价,而且还坚持任由米价继续疯涨。于是,一时之间,很多人都不去骂米商了,反倒个个指着范仲淹来骂。因为那个时候在大家看来,范仲淹就是在助纣为虐。那么范仲淹如此去做,真的是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是在助纣为虐吗?其实,事情还真的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
三、米价涨到一定程度后,情况一下子就发生了反转
米价疯涨了一段时间后,杭州当地的米商数量开始变得越来越多。而伴随着卖米人的数量的增多,米的价格便开始发生了逆转。不光开始一天低过一天,而且到后来就算是贱卖也无法迅速将米脱手。而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范仲淹的用意。原来,从一开始的时候,范仲淹就在设计惩治这些奸商的方法。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力排众议地去坚持任由米价疯涨。而伴随着米价的疯涨,很多外地客商见这里有利可图,便会带着大量的米来这里销售。但待米的供应量多于需求量时,米价自然就会慢慢出现下降的趋势。
结语: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就要问了。若是那些奸商坚持不肯低价卖米,那范仲淹难道还真的能眼睁睁地看着老百姓们饿死啊?其实,这就是范仲淹的聪明之处。他在不压制米价的同时,也坚持不开仓放粮。如此一来,聚集到杭州的米商自然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但到了米商拉来的米多到了一定数量后,他再选择开仓放粮。那即便所有米商都不肯贱卖粮食,那范仲淹也能让当地百姓吃上饭。在这种情况下,米商为了赚回本钱和运费等,就不得不选择降低米价来售米了。如此一来,范仲淹就算重新关闭粮仓,也不用担心百姓们会挨饿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