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脚麻木。手足麻木。半身麻木。“麻木须分左右上下。左因气中之血虚,归脾汤;
两脚麻木 证名。两脚部肌肉麻木不适。见《医学入门·痹风》。《张氏医通·麻木》:“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燎者,二妙加牛膝作丸,不应,少加肉桂。”参见手足麻木、半身麻木条。
手足麻木
3 注解
手足麻木为症状名[1]。四肢麻木的别称[1]。《丹溪心法》卷四:“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
参见四肢麻木:四肢麻木为症状名[2]。指手足自觉麻木不适感[2]。见《寿世保元》卷五。又名手足麻木[2]。多因四末气血不充,荣卫不通,或兼寒湿、痰血凝滞经络所致[2]。《古今医案按·麻木》:“麻木多在于手足者,以四末道远气馁,则卫行迟而难到也,故麻不兼木,必属气虚,否则风痰。凡脉浮而软或大而弱者,气虚也;脉浮而滑,按之不衰者,风痰也。若麻木兼作,则有寒湿、积痰、死血之殊,其脉有沉迟滑实与沉涩而芤之分矣。”治以补益气血为主,夹风寒者,先用桂附;兼痰湿者,用二术、二陈汤酌加羌活、独活、桂枝等;因瘀血者,四物汤加桃仁、甘草、红花等;有湿痰、瘀血相并者,宜双合汤;因气滞经络者,宜开结舒筋汤;冷风麻痹足屈不伸者,独活寄生汤;腿足麻木如火热者,三妙丸;手臂麻属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加桑枝、姜黄等[2]。文献有在手多兼风湿,在足多兼寒湿之说。
治疗手足麻木的方剂
-
于风湿瘀阻、肝肾不足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拘挛、手足麻木、腰腿痠痛。《圣济总录》卷五方之天麻丸:组成:...
-
眩晕,头风恶心,沐浴风;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及手足麻木不仁者。用法用量:每服1-2钱,量虚实加减,以...
-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半身不遂,腰腿疼痛,手足麻木,偏正头痛,风塞湿痹。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
-
、风痰阻络所致的中风,症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疼痛、拘挛、言语不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痰,祛风杀虫,避恶除邪。主卒患昏晕,牙关紧急,手足麻木,咽喉肿闷,心腹疼痛;感受瘟气,霍乱吐泻,喉痛...
相关文献
普萘洛尔致手足麻木1例摘要:【关键词】普萘洛尔手足麻木普萘洛尔为β受体阻滞剂,临床用途较为广泛,主要用于各种快速性心律
晚发性佝偻病36例诊治体会摘要:状与体征主要症状为肢体疼痛、乏力、多汗、痉挛及手足麻木感。肢体疼痛表现为膝关节16例(44%),骨干
手足麻木摘要:[手足麻木为中风之候,左右偏枯皆先由手足大指不用起,盖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虚则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摘要:者,糖尿病诊断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入院前均有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状;男30例,女8例;年龄52~76
手足麻木摘要:手足麻木 证名。四肢麻木的别称。《丹溪心法》卷四:“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详四肢麻
低水平接触氯乙烯健康效应的调查摘要:度的头昏、失眠、食欲减退、四肢乏力、肢体酸痛、手足麻木、皮肤干燥、肝大、脾大,其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摘要:衬托于皮毛类。如此患者仍感不热,伴有腰酸腿困,手足麻木,夜间时发痉挛症。稍有着“凉,其症
相关条目:
半身麻木
半身麻木为症状名[1]。指身体半部肌肤麻木不适感[1]。《慎斋遗书·麻木》:
“麻木须分
左右俱麻木,十全大补汤;
下身脚软麻木至膝者;胃有湿痰死血,妨碍阳气不得下降,故阴气渐逆而上也,四物汤加人参、牛膝、薏苡仁,引阳气下降;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右半手足麻木者,责气虚与湿痰。”
麻,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
木,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如木厚之感[2]。
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营养;或气血凝滞;或寒湿痰瘀留于脉络所致[2]。治疗总以补助气血培本为主,不可专用消散[2]。
若夹痰湿瘀血为患,属重症;高血压病者觉拇指及食指麻木,多系中风先兆,要加强防治。
治疗半身麻木的方剂
-
,心悸健忘,烦躁不宁,舌强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麻木不遂,脉弦长而硬。用法用量:磨取铁锈浓水,煎上...
-
2-3剂,急治之,不可缓也。若得证,便发寒热,半身麻木,呕吐不食,痛应心者,最急,3-5日便死,须急...
-
较佳,上方加减间断服药半年余,病情明显好转,左半身麻木逐渐减轻,温痛觉逐渐恢复,功能渐趋正常,追访五...
-
散具有疏风镇惊之功效。主治中风初起,口眼
斜,半身麻木,惊痫抽掣。用法用量:每服1钱5分,温开水送下...
-
4两,松针4两(捣烂)。功能主治: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瘫痪。用法用量:上药用酒7斤,装入瓷瓶,不论甜...
[卷之十二·肝胆部 诸痹] 着痹(即麻木不仁)
〔《灵》〕卫气不行,则为麻木。(刺真节邪篇) 〔垣〕∶神效黄汤治浑身麻木不仁,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头,或手臂,或 脚腿,麻木不仁,并皆治之。(方见目门倒睫拳毛)
芍药补气汤
治皮肤间有麻木,此肺气不行也。(洁古老人立效神方) 黄(一两)白芍药(两半)橘皮(一两)泽泻(半两)甘草(一两,炙) 上咀。每服一两,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肌肉麻,必待泻营气而愈 。如湿热相合,四肢沉痛。当泻湿热。 〔垣〕∶杜彦达患左手右腿麻木,右手大指次指亦常麻木至腕,已三四年矣。诸医不效,求 治明之,明之曰∶麻者,气之虚也,真气弱,不能流通,填塞经络,四肢俱虚,故生麻木不 仁。与一药,决三日夜。遂制人参益气汤。服二日,便觉手心热,手指中间如气满胀。至三 日后,又觉两手指中间皮肉如不敢触者,似痒痛满胀之意,指上瑟瑟,不敢用手擦傍触之。 明之云∶真气遍至矣。遂于两手指甲傍各以三棱针一刺之,微见血如黍粘许,则痹自息矣。 又为处第二、第三服之。
人参益气汤
治五六月间,两手麻木,四肢困倦,怠堕嗜卧。乃湿热伤元气也,以此药治之。 黄(八钱)人参甘草(各五钱,生)甘草(炙,二钱)五味子(一百二十粒)升麻(二钱)柴 胡(二钱半)芍药(三钱) 上咀。每服称半两,水五盏,煎一盏,去渣,空心温服,服后令少卧。于麻痹处 ,按摩屈伸少时,午饭前,又一服,日二服。第二次药,煎服如前。 黄(八钱)红花(五分)陈皮(一钱)泽泻 第三次服药 黄(六钱)黄柏(一钱二分)橘皮(三钱)泽泻升麻(各二钱)白芍(五钱)生甘草(四钱)五 味(一百粒)生芩(八钱)炙甘草(一分) 上咀。分作四服,煎服如前法,稍热服。秋凉去五味,冬月去黄芩,服之大效。
除湿补气汤
治左腿麻木沉重。 黄(八钱)甘草梢(六钱)五味(一百二十粒)升麻梢当归柴胡梢泽泻(各二钱)红花(二 钱半)陈皮(一钱)青皮(四钱) 上咀。分作四服,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前服。 〔仲〕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 加被微风遂得之。形如风状,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 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黄桂枝五物汤
主之。 黄芍药桂枝(各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罗〕中书左丞张仲谦,至元戊辰春正月,在大都患风证,半身麻木。一医欲下之,未决 可否,命予决之。予曰∶治风当通因通用,汗之可也。然此地此时,虽交春令,寒气犹存, 汗之则虚,其表必有恶风、恶寒之证。仲谦欲速瘥,遂汗之,身体轻快。后数日,再来邀予 视之。曰∶果如君言,官事繁剧,不敢出行,当如之何?予曰∶仲景云,大法夏宜汗,阳气 在外故也。今时阳气尚弱,初出于地,汗之则使卫气亟夺,卫气失守,不能肥实腠理,表上 无阳,见风必大恶矣。《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又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 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当此之时,犹有过汗之戒。况不当汗而汗之者乎。遂与黄建中汤加 白术服之,滋养脾胃,生发荣卫之气,又以温粉扑其皮肤,待春气盛,表气渐实,即愈矣。 《内经》曰∶化不可伐,时不可违,此之谓也。
黄建中汤
(方见治虚实条。) 〔垣〕∶戊申春,节使赵君,年七旬,病体热麻,股膝无力,饮食有汗,妄喜笑,善饥,痰 涎不利,舌强难言,声嗄不鸣,身重如山。求治于先师,诊得左手脉洪大而有力,是邪热客 于经络中也。两臂外有数瘢,遂问其故。对以燃香所致。先师曰∶君之病,皆此也,夫人之 十二经,灌溉周身终而复始。盖手之三阳,从手表上行于头,加之以火邪,阳并于阳,势甚 炽焉。故邪热毒行流散于周身而热麻。《针经》云∶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 廉泉开,故涎下。热伤元气,而沉重无力。饮食入胃,悍之气,不循常度,故多汗 。心火盛,则妄喜笑。脾胃热,则消谷善饥。肺金衰,则声嗄不鸣。仲景云∶微数之脉,慎 不可灸,焦枯伤筋,血难复也。君奉养以膏粱之味,无故加以火毒热伤于经络,而为此病明 矣。《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苦寒,佐以苦甘,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当以黄柏、知母 之苦寒为君,以泻火邪,壮筋骨。又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黄、生甘草之甘寒,泻热补 表。五味子酸止汗,补肺气之不足,以为臣。灸甘草、当归之甘辛,和血润燥,柴胡、升麻 之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自地升天,以苦发之者也,以为佐。咀。同煎取清汁服之 。更缪刺四肢,以泻诸阳之本,使十二经络相接,而泄火邪。不旬日而良愈,遂名其方曰
清阳补气汤。
苍术(四钱)本(二钱)升麻(六钱)柴胡(三钱)五味(一钱半)黄柏(酒制,三钱)知母(酒 ,二钱)陈皮(二钱半)甘草(生,二钱)当归(二钱)黄(三钱) 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之。待少时,复以美膳压之。
补气升阳和中汤
李正臣夫人病,诊得六脉中俱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弦在其上,是 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其症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目开,则麻木渐退, 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症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故不得眠。身体皆重,时有痰嗽, 觉胸中常是有痰而不利,时烦燥,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大小便如常,惟畏麻木,不 敢合眼,为最苦。观其色脉形病相应而不逆,《内经》曰∶阳盛瞑目而动轻,阴病闭目而静 重。又云∶诸脉皆属于目。《灵枢》曰∶开目则阳道行,阳气遍布周身,闭目则阳道闭而不 行,如昼夜之分,知其阳衰而阴旺也。且麻木为风,虽三尺之童,皆以为然。细校之则非, 如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假为绳系缚之人释之,觉麻木作而不敢动,久则自已。以此验之, 非有风邪,乃气不行也。不须治风,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知其经脉,阴火乘其 阳分,火动于中,为麻木也,当兼去阴火则愈矣。时痰嗽者,秋凉在外,湿在上作也,当实 其皮毛,以湿剂。身重脉缓者,湿气伏匿而作也。时见燥作,当升阳助气益血,微泻阴火去 湿,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非五脏六腑之本有邪也,补气升阳和中汤主之。 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炙,四钱)陈皮(二钱)当归(身二钱)生草根(一钱,去肾热) 佛耳草(四钱)白芍(三钱)草豆蔻(钱半,益阳退寒)黄柏(一钱,酒洗,除湿泻火)白术(二钱) 苍术(钱半,除热调中)白茯苓(一钱,除湿导火)泽泻(一钱,用同上)升麻(一钱,行阳明经) 柴胡(一钱) 上咀。每服三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早饭后午饭前服之,至 八服而愈。
温经除湿汤
李夫人,十月二十日,得立冬严霜作时病,四肢无力,乃痿厥,湿热在下 焦也。醋心者,是浊气不降欲满也。合眼麻木者,阳道不行也。开目不麻木者,目开助阳道 ,故阴寒之气少退也。头旋眩运者,风气下陷于血分,不伸越而作也。 羌活(七分)独活(三分)柴胡(二分)黄(二分)人参(一钱)甘草(炙,一钱)白芍(三钱)陈 皮(二钱)白术(一钱)苍术(二钱)泽泻(一钱)猪苓(一钱)黄柏(三分)黄连木香(各二分)草豆 蔻(二分)神曲(二分)麻黄(去节,三分)升麻(五分)当归(三分) 上锉如麻豆大。作二服,水二大盏,煎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治肢节沉重疼痛无 力之圣药也。 湿气风症不退,眩运麻木不已,除风湿,
羌活汤
主之。 羌活(一两)防风(一两)柴胡(五分)本(三分)独活(五分)苍术(米泔制,一钱)茯苓(二钱) 泽泻(二分)猪苓(去皮,二分)甘草(炙,五分)黄(一钱)陈皮(三分)黄柏(三分)黄连(去 须,一分)升麻(七分)川芎(三分,去头痛) 上咀。每服三钱或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量虚实施用。如不 尽证候,根据加减法用之。 〔丹〕手足木者,是湿痰死血。十指麻,是胃中有湿痰死血。 〔子和〕郾城梁贾人,年六十余,忽晓梳发,觉左手指麻,斯须半臂麻,又一臂麻,斯须 头一半麻,比及梳毕,从胁至足皆麻,大便二三日不通。往问他医,皆云风,或药,或针, 皆不解,求治于戴人。戴人曰∶左手三部脉皆伏,比右手小三倍,此枯涩痹也,不可纯归之 风,亦有火燥相兼。乃命一涌一泄一汗,其麻立已。后以辛凉之剂调之,润燥之剂濡之,惟 小指次指尚麻。戴人云∶病根已去,此余烈也,可针溪谷。溪谷者,骨空也,一日晴和往针 之,用《灵枢》中鸡足法,向上卧针,三进三引讫。复卓针起向下卧针,送入十指间皆然, 手热如火,其麻全愈。 〔《济》〕
茯苓汤
治停蓄支饮,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半夏(汤泡)赤茯苓(去皮)陈皮(各一两)枳实(去穣,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半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煎服,不拘时。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全文见治法) 〔《衍》〕一法。五灵脂二两,没药一两,乳香半两,川乌头一两半,炮去皮,同为末,滴水丸如弹大。每服一丸,生姜温酒下,治风冷,气血闭,手足身体疼痛冷麻。 风论云∶风气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 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全文见诸风) 又气穴论云∶肉分之间,溪谷之会,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 大寒留于溪谷。此亦风寒相干卫气,故卫气不行而不仁也。(全文见气穴论) 〔仲〕黄五物汤。(方见本守卫气条) 世传恶风而麻木者,乌、附最验。 〔《本》〕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粥法。 川乌生,为末 上用白米作粥半碗。药末四钱,同米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茶匙许,蜜三 大匙,搅匀空心啜之,温为佳。如是湿。更入薏苡仁二钱,增米作一钟服。此粥治四肢不随 ,痛重不能举者,有此证,预宜防之。左氏曰∶风淫末疾,谓四肢为四末也。脾主四肢,风 邪客于肝则淫脾,脾为肝克,故疾在末。谷气引风湿之药,径入脾经,故四肢得安。此汤剂 极有力,予常用此方以授人,服者良验。 治风湿,四肢浮肿,肌肉麻痹,甚则手足无力,筋脉缓急,宜
续断丸。
川续断萆当归(微炒)附子防风天麻(各一两)乳香没药(各半两)川芎(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或饮下,空心食前服。 〔丹溪〕刘河间作《原病式》,尝以麻为涩,同归于燥门中,真能识病机者也。 〔河〕
前胡散
治荣虚卫实,肌肉不仁,致令重,名曰肉苛。 前胡白芷细辛官桂白术川芎(各三两)附子(炮)吴茱萸(汤炮,炒)当归(各 二两)川椒(去目并闭目者,生用,二两) 上锉。以茶酒三升,拌匀,同窨一宿,以炼成猪脂膏五斤,入药煎。候白芷黄紫色,漉 去渣成膏。病在处摩之。凡大瘕疮痍皆治,并去诸风疮痒,痛伤折坠损。 《内经》针灸着痹分新久,新者,汤熨灸之。经云∶风寒客入皮肤,或痹不仁肿痛,可 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是也(全文治法见师传条)。久者,淬针刺之。经云∶着痹不 去,久寒不已,淬取三里是也。(四时气篇) 〔垣〕∶陕帅郭巨济,偏枯,二指着痹,足不能伸。迎先师治之。以长针刺委中,至深骨而 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缪刺之。如是者六七次,服药三月,病良愈。 〔《甲》〕膝寒痹不仁,不屈伸,髀关主之。 着痹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逆也(全文见诊生死)。着痹久而入脏腑 者为逆。(刺法见诸痹) 〔《素》〕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 不相有,曰死。(逆调论) 〔《脉》〕诊人被风不仁痿蹙,其脉虚者生,紧急疾者死。《医学纲目》,明,楼英,公元1565年 中医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