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了中医理论,以后再无中医!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废医存药”论就不绝于耳,论据有二,一是中医基本理论已经过时。二、中药的临床检验以及药理研究尚待进行。所谓阴阳五行理论,已经为曾经的对人体的观察,已经没有现实的科学基础。尤其不能令人信服的是在解剖生理方面与现代医学理论的大相径庭。可以这样说,“废医存药”论一直干扰着中医的发展,中医人也一直没有说清楚为什么不能废医存药?
过去人们反对废医存药论,多从哲学角度来论述的,如民间时期的时逸人曾这样来批驳:“西医说,中医可废,惟中药尚有可用。此意实属任意诬蔑。譬如中国军队,抗战胜利以后,假使外人评判,谓中国土兵不良,惟枪械尚属可用,应当重赏枪械,不必慰劳士兵。其立意与此相等,岂非笑谈!”古代医家多有“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之类的比喻,而时逸人先生却把中药比作枪械,把中医比作士兵,以中医使用中药,比作士兵使用枪械。中医治愈疾病,不只是中药的疗效,宜是中医善于运用中药的结果,犹如战争取得胜利,不仅仅是枪械精良的缘故,更是由于士兵善于使用枪械。战争取得胜利,“应当重赏枪械,不必慰劳士兵”、“岂非笑谈”云云,时逸人先生对“废医存药”歪论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神情跃然纸上。
今天中医的衰落,也与废医存药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西医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得许多中医师在临症之际,不知不觉陷入了西医僵化的思维模式。比如,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熄风:如根据药理实验得知:葛根、丹参有“扩冠”作用,黄精、地骨皮有“降糖”作用,五味子有降低“转氨酶”作用,于是,遇到相关疾病则必定选用。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变得名存实亡!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借助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在中医上研究被动模仿西医模式。在中医界,很多人用西医的理论去解释中医、甚至修正中医理论;用西医的检验标准来判断中医疗效;用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中药。正因如此,我国中医重大理论与药方研究没有多大进展。
为什么中医不能够存医废药呢?答案很简单,中药和西药治病有着不同的原理,如果用西药原理来约束中药,中药也就不中药了,中医也就名存实亡了。
中医是建立在对大自然最普遍规律的认识之上的,这个规律就体现在气理学说当中,只是现代人站在西方科学的基础上难以认识罢了。这个规律是什么呢?用气理学说来说就是”统一物质(气)有序(阴)和无序(阳)变换的规律,用现代科学来说就是物质系统的发展规律,用最简明的话来说就是“整体决定局部”。看看中医对病因的认识就知道了,整体的自然决定局部的人,由此得出了疾病的外因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整体的功能决定局部的细胞,由此得出了疾病的内因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而中医就是一门恢复整体管理,帮助人顺应自然变化的学问。
中药治病的方法论是什么?它其实就是整体决定局部,细胞之所以病变,并不是细胞的原因,而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造成的,只要恢复了整体的管理,病变细胞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也就是说,中药是用来恢复整体管理的,而不是象西药那样来杀死病变细胞的。
西药的靶子是病变细胞,针对不同的病变细胞,就可以制造出不同的西药来杀死它们。而中药的靶子是经络,它是通过疏堵经络来治病的,如果是细胞功能亢进(热)引起的病,就用中药堵塞它的营养通道(经络),缺乏了营养,它自然停止亢进,这就是祛邪法;如果是细胞的功能低下(寒)引起的病,就用中药疏通它的营养通道(经络),得到了更多的营养,其功能自然增强,这就是扶正法。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个量上的对应,只有正好平衡了它的寒热量,疾病的治疗才能够立竿见影。
显然,中药的使用需要中医理论的指导,它不仅要判断身体各组织是功能亢进(热)还是功能低下(寒),还要判断它们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程度的多少,没有这些,我们就不知道具体用什么中药,用多大的量。
现在的中药研究基本上都是按照西药药理来进行的,即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但事实上中药根本不讲化学成分,而是讲中药分解后水合离子的大小,能够在某条经络起到堵的作用,就能够治疗下游组织细胞的功能亢进,能够在某条经络起到疏通的作用,就能够治疗下游组织细胞的功能低下。比如砒霜,如果按照西药药理,它是根本不能吃的,但按照中药药理,它带电性强,可以吸引大量水分子在它周围有序排列,形成一个大水包,而这个大水包就能够堵塞经络,使下游功能亢进的组织停止亢进。
显然,中药是根据一个人的体质偏性来运用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里则下之,表则发之。如果能够缓和人的体质偏性,那都是良药,如果加剧了人的体质偏性,那都是毒药。如果不加辩证随便使用,那么对一些加剧了体质偏性的人来说肯定有严重的副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有典型的适应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这些条文不但指明了小柴胡汤为太阳病初传少阳的主治方,同时又告诫后人,不见这些症状,是不能用这个方子来治疗的。而日本小柴胡汤的副作用,主要原因就是应用时脱离了辩证论治理论的指导,给所有人瞎用的结果。
中医和西医分别依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西方科学是用少数几个基本粒子的不同组合来解释世界,而东方科学则用一种物质的聚散来解释世界,西医注重的是可观察的实体,而中医注重的是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关系,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西医是通过杀死病变细胞来治病的,而中医则是通过恢复整体的管理来治病的;西医治病利用的是外力,如西药,而中医利用的是整体的力量,中药只是用来调节整体的平衡的,因为只要恢复了整体的平衡,病变细胞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
可以这样说,在当今的中医界,废医存药论仍然盛行,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中医被西医异化了,人们不再懂中医理论,而是学会了西医的那一套——机械的病药对应,这直接造成了中药疗效的不佳,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中医早晚会被国民所抛弃,没有了疗效,中医的意义何在?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结果,没有了中医理论,自然界的中草药渐渐的丰富了,可是其药用价值却渐渐的少了;疾病多了,让西医能用的药少了;没有中医指导下的药物使用就像盲人骑瞎马基本上靠碰了。例如现在的西医用中成药,不论证型只管剂量,中成药的使用基本上是在药厂的指导之下使用,又有多少人知道中成药的使用不只是说明书上的哪些呢,如果只看说明书就会治病,还需要学医吗?
基本上一半的西医有点夸张得说,就现在的慢病来说大部分的恢复就靠的是中成药,这些人就不得不面临无药可医治的低质量的生活水平,有钱也买不到的健康,在这些人眼里就可望而不可及了,其后果还有现在的西药厂就未必有现在这么多的医疗资源得以提供药物研究,这一切终将是废医存药的后果。
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抛弃了中医理论,中医的疗效就会急剧下降,最后的结果就是人们彻底抛弃了中医,中医在中国就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