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担架员火线“提拔”立特等功,彭总亲授奖章,战后回乡务农

100万志愿军中获得“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仅有50人,王德明就是其中的一位。王德明能够荣立特等功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他本不在战斗序列,只是在后勤部队担任担架员,负责运送伤员和枪支弹药,这样的职务危险系数小,但是能够立下战功的机会也小,尤其是特等功。

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朝鲜战场,每名战士随时都可能变成奔赴前线与敌人搏杀,王德明在战场上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在阵地指挥员伤亡,敌人攻势强大时,他能够临危不惧火线“提拔”自己为连长,带领剩下战士奋勇杀敌守住阵地。

这种战场应急表现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王德明本就不是一个一般人,他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可为什么一个老兵只是担任一个担架员的职务呢?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就是老英雄王德明的故事。

身经百战,再立新功

王德明1925年出生,山东藏马县人(今胶南市泊里镇)。生逢乱世,王德明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1948年,他加入了华东野战军,从参军的那一刻起,他就没想着能活下来,他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战斗,荣立过二等功、三等功,身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没有一处完好的地方,全是与敌搏杀留下的伤痕。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再次请命奔赴战场,在志愿军第26军73师227团5连当了一名担架员。组织上之所以让他做后勤工作,是因为此时的王德明战斗负伤多次,身体多处落下残疾,并伴有严重的神经性头痛。

王德明起初还害怕组织上不批准他的请战要求,所以对组织的安排,他坚决服从安排。其实,志愿军与美军的战斗是不对等的战斗,在敌人远超我军强大火力的情况下,我军所有编制部队几乎都处于敌人火力覆盖范围内,后勤部队也是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

王德明任劳任怨,做好自己的担架员工作。在第二次战役中的某一天,一场激烈的战斗再次打响。敌人依旧是先来一场炮弹轰炸,炮弹像下猛雨一样倾泻在我军阵地上,高地被削平、震塌、劈裂,伤亡不断增加,救治工作一刻也不能停。

王德明和其他战友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上抬送伤员、运送军用物资。他们每次运送都要经过汉滩江(编者注:敌军为了切断我军后勤补给线,在汉滩江两岸和江心布成了三道防线,汉滩江两座简易的桥梁全部被炸掉。),当下零下20度的气温让江面结冰。他连续多次趟过冰冷的河水,脚被碎冰扎破割裂化脓也不敢停下,鲜血直流。,他咬紧牙关坚持工作。

战斗进行了2个小时,王德明所在的5连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我军伤亡惨重,要命的是连队干部伤亡殆尽,连长肚皮被炸开,肠子流了一地,生命危在旦夕。

而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眼看阵地有失守的危险。王德明临危不乱,他把担架扔在一边,大声喊:“大家不要慌,我是老兵,听我指挥。”全连剩下的15人被编成3个战斗小组,侧冀两个机枪阵地5人,正面10人防守。

王德明凭借着以往丰富的战斗经验,指挥着连队剩余战士连续打退敌人三次猛烈进攻。弹药打完之后,战场上出现了死一般的寂静,等敌人靠近的时候,王德明端着刺刀大吼一声:“兄弟们,该拼了!”说完,第一个冲出战壕,朝敌军指挥官冲去。

我军战士视死如归的呐喊声震破天际,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势吓破了胆,他们慌乱开枪后开始撤退逃跑,等敌军再次组织起攻势的时候,我军增援部队早已到位,牢牢守住了高地。在这次战斗中,王德明不仅火线“提拔”自己收到奇效,而且一人就杀敌30多人。鉴于他的优异表现。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王德明“一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战士荣誉勋章。

彭总亲自给立功将士颁授奖章,在给王德明颁奖章时,对他说:“好家伙,你就是那个用'担架’捍卫阵地的王德明啊!了不起!”

2000年,王德明到军事博物馆回访他捐献的物品时留念(资料片)

结语

王德明不仅是一名合格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更是一个淡泊名利,情操高尚的人。战后,他谢绝部队让他担任营级参谋的职务,坚持回乡务农。他说:“自己不识字,还有头疼病,不能胜任,还是把机会留给真正有才能的人吧!”

回乡后,他深藏功与名,多年来从不提及自己的立功事情和战斗事迹,也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照顾要求,靠着二等残疾金过日子,据他妻子后来接受采访时说:“他生前一直领取二等残疾金。以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年发500多元,去世前两年一年能发到2000多元。”

虽然过得清贫,但丁桂申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

他和妻子丁桂申同时抚养五个子女(四个务农,小儿子上大学后广州打工),日子不算宽裕。2002年,王德明去世。遗孀丁桂申在一次去广州看望小儿子的时候出车祸,丁桂申的右手掌没有了,而左手也失去了两个手指。

政府部门多次提出要用一些特殊政策照顾丁桂申,但都被丁桂申谢绝了。她说:“我自己能自理,不能给国家添麻烦,也不能给死去的老伴丢脸。”

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心安!这就是老一辈的人,我深深敬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