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学习书法有三种境界!

董其昌无论是在中国书法史还中国绘画史,甚至中国书画美学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书法和绘画理论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董其昌是先开始学习书法,而后才学绘画的。他的书法理论也在他书法逐渐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当中建立起来的,他对学习书法的三种境界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三种境界是他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的一种总结,也是对这个过程的反思和概括。

首先是第一种境界:初若印泥。

“印泥”本来指的是书法用笔力度上的特征,但是在这里就指的是在临习古人的作品时,要取模不走样。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刻苦学习,苦心力学,这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需要经过痛苦和枯燥的磨砺和积累的过程。董其昌认为一定要经历过大量临摹古人的书法,临摹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质的转变和提升。他说:“忆余为诸生时,游携李、公之长君德纯,实为夙学,以是日习于公,公每称举先辈风流及书法绘品,上下千载,较若列眉,余永日忘疲,即公亦引为同味,请相见晚也。”他还说:“学书不从临古人,必堕恶道。”我们从董其昌的作品中也能够看到他对临摹古人的作品下了非常多的功夫。

第二种境界是:中若印水。“中若印水”的境界是在学习临摹古人的书法的过程中,把握到了“神理”、“神气”、“神采”、“神情”等更深层次的精神。董其昌说:“《官奴》玉润与《兰亭无异,大令《中秋帖徽之《新月帖》皆须拈出,朝夕观览,沈酣久之,与之俱化矣。”这是一种对古人作品从直觉感官上进行的一种欣赏和体会,但并不能局限于这种心理状态当中,一定要通过笔墨将这种欣赏和体会到的感觉表现出来。董其昌说:“米元章好书《天马赋》,赋亦沓拖少韵,独以书传。余所见三本,时复书之,即用米法。然非以《禊帖用笔之意为之,终不得似也。”

第三种境界是:终若印空。如果说,起初仅仅是在临摹形与模这种浅层状态与古人达到非常相似的状态,再在““神理”、“神气”、“神采”、“神情”深层层面与相互贯通,那么第三种境界就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通过庞大的积累和深层的推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董其昌说:“柳公权书《兰亭诗》书法与右军《帖》绝异,自开户牖,不倚他人庑下作重台。”又说:“潇洒苍秀,无虞、褚态,亦复不类右军《序》笔法,盖不受法傅,乃自成家。”通过评价古人来表现自己“不受法傅,乃自成家”的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