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道寿自高,三理养生身体好

我行医六十多年,今年八十三岁,身体还算可以。行医这么多年,如何搞好健康,如何养生,我总结了六个字:行有道,寿自高。就是说你一切的行为按照“道”来执行,你自然会健康,寿命自然会延长。如何“行有道寿自高”,具体来说,我提了三个方面,叫三理养生。第一个是生理养生,第二个是心理养生,第三个是哲理养生。

生理养生


我首先说生理养生。所谓生理养生,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怎么样搞好吃、喝、拉、撒、睡,怎么样把我们日常生活调理好,这里我要说一个观点,有一个误区:目前社会上的人总觉得养生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五十岁以上的人才可以(或需要)养生,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养生应该从儿童就要开始,很多疾病由于生活、生理不注意,一旦形成疾病,到五十岁、六十岁再去养生,这就晚了。

养生除了搞好日常的吃喝拉撒睡,作为我们医生的责任,就是如何把人体的本能调动起来,把人体自己的功能,脏腑的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因此我们养生主要就是看人体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怎么去调节;看经络是否通畅,让它达到经络通畅。通过这样做就能达到一个结果,就是提高人的精、气、神。能够做到精充,气足,神旺这是最上品的药,比吃什么药都好。

在生理养生上,说起来太复杂,因为这个三理养生是我几十年的一个体会,今天我先扼要的说个大概提纲,因为要详细讲,每个方面涉及的内容很多,仅生理养生怎么样去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怎么导引等等,今天我先说一下提纲,这是第一个。

心理养生


第二个是心理养生。心理养生是中医一个很大的特点,在《内经》里面非常强调人要做到形神合一、形神皆养。这个形就是我们的形体,我们的身体;神是我们的精神、意识和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可以影响很多疾病的,这个在咱们生活当中可能大家都比较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心理状态引起的疾病太常见了。所以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健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

咱们中医《内经》里面把病因提出了两个原因,一个叫外因,一个属于内因。外面的客观原因就是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这些超过人的承受能力,人就会致病;内因则提出了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是人的各种情绪。人的各种情绪如果超出了人的生理形体所承受的能力,将会致病。这是我们中医非常重视心理致病的原因。

如何调理好心理,内经里面有非常重要的两句话,第一句话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什么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呢?就是你能做到一切事物看的很平淡,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虚无的状态,不去过度的追求,你就会“真气从之”,什么叫真气呢,就是人的元气,中医有个理论叫“元气足,百病除”,你的元气充足了就不会生病,就算得了病也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害,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叫“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个“精神内守”就是说你不过激,能够以一种平静的心态生活,如果用佛教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定”,入定,就是随时能够保持一颗平稳安定的心情,这样哪里还会害病呢?

哲理养生


第三个我想谈谈哲理养生。哲理养生是个纲,前面说的生理养生和心理养生实际上是哲理养生的一个分支。你要哲理的这种理念,这种思想,统帅自己的日常生活,统帅自己的心理状态,统帅自己的日常行为,你就可以做到健康,做到“寿自高”。具体来说,中医强调,“生养之道,莫若守中”,就是这养生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一个“中”字,就是“中庸”的“中”。这个中庸在咱们中国哲学思想叫作“极”,《尚书》曰“极高明而道中庸”,要有极高明的人生境界才能做到中庸,这是一个很高的哲学境界,就是说人做任何事情,能够做到恰如其分,不过不及,这是很不容易的。

《道德经》里面有句话,叫“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就像烧鱼一样,要掌握好火候,掌握一个适度,包括我们治理“气”治理好我们的身体,都要掌握一个火候,掌握一个适度。另外这个中字还要强调一个“适中”,这个适中很难做到,“中”是个概念,十个理念,“适中”是个应用,这个适中就是在,时间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你在这个变化中能够随着变化掌握这个“适中”,比如说运动吧,不同的年龄,老年人该如何运动,青年人该如何运动,儿童该怎么运动,这个要掌握好适中,任何事物是在运动中的。

哲学养生,说的再简单点,就是你要明白事理,懂得道理。《道德经》提出“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就是你抛掉自己的观念,去探究事物的真理,把每个事物搞得明明白白,把他的规律、把他的内涵搞清楚了,你按照他的规律去做事,你就能做到对养生就能做到健康做到长寿。

关于三理养生,我今天先这样简单扼要的说一说,因为每一个点要仔细去说,内容很多,今天就先理一个提纲吧。

(郭立严述,冯门中医陈越整理)


冯门中医工作室师训:慧心治病,良心做人,疗效至上,医德永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