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选角点评,大部分都是东北人,为什么不用张嘉益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一般来说,电影剧组也是这样,一帮演员聚在一起,完成一部电影,然后再次分开。
一部电影的成功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有一帮给力的演员,而不是只有一两个,绝大部分演员成功了,这部电影想不成功都难。
《悬崖之上》就是一部绝大部分演员都给力、都成功的电影。
本文聊一下《悬崖之上》里的演员以及和演员相关的话题。
一、演员籍贯很重要
电视剧《悬崖》和电影《悬崖之上》的编剧都是全勇先,他是黑龙江省佳木斯人,描写的故事也都发生在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
不过,电视剧《悬崖》的导演是刘进,他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大院里长大的,因此他喜欢启用陕西演员,于是我们在电视剧《悬崖》里看到了同为陕西人的张嘉益(周乙)、孙浩(刘魁)和姬他(任长春)等人,后来他们几个人还合作了《一仆二主》。
其他主要角色启用的多数都是东北人,哈尔滨的小宋佳(顾秋妍)、徐程(老魏)和沈阳的程煜(高彬)等人。
所以,电视剧《悬崖之上》应该是东北演员和西北演员合作诞生的产物。
有意思的是,电影《悬崖之上》的导演张艺谋也是陕西人,也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老人,不过他在拍摄电影时却和刘进的选择不一样,《悬崖之上》里的主演大部分都是东北人。
张译(老张),黑龙江哈尔滨
于和伟(老周),辽宁抚顺
秦海璐(王郁),辽宁营口
刘浩存(小兰),吉林长春
倪大红(高科长),黑龙江哈尔滨
雷佳音(谢子荣),辽宁鞍山
沙溢(老冯),吉林长春
其他主要演员里还有一位江苏盐城的朱亚文(楚良),虽然他不是东北人,但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闯关东》里的朱传武,对东北和哈尔滨那是相当熟悉。
选这么多东北演员出演《悬崖之上》,也是一种尊重艺术的严谨,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气质和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在细微之处也是有差别的。
二、为什么不用张嘉益?
在各种影评中对于《悬崖之上》演员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主要有两个,为什么不让张嘉益继续出演周乙?为什么不让程煜继续出演高彬?
对于张嘉益,有网友认为他似乎不能扛票房,这个观点有待商榷,毕竟大导演的电影一般扛票房的都是导演本人。而且张嘉益和张艺谋不仅是老乡,两人也曾合作过电影,不存在关系问题。
笔者认为,张艺谋不选张嘉益是对的,因为《悬崖之上》从一开始并没有明确告诉观众各个角色谁是谁,观众能猜到高科长,但李乃文、余皑磊和于和伟谁是周乙并不明显,或者周乙另有其人?这起码可以保证留有一部分悬念。
至于高科长的人选,倪大红是张艺谋的老班底,也是哈尔滨人,对他的演技张艺谋肯定放心。
最关键一点,《悬崖之上》和《悬崖》本身就是两个故事,虽然全勇先说《悬崖之上》可以算是《悬崖》的前传,但抛开人物换个名字也不会有违和之感。
因此,《悬崖之上》算是“蹭”了《悬崖》,这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口碑保证,另一方面观众却容易先入为主(事实证明有些观众确实是这样的),如果正反两方的主演依然选择《悬崖》原装,那先入为主的问题会更严重,甚至会直接影响到部分观众的观影体验。
两个故事虽然背景和框架类似,但并没有延续性,因此在“蹭”了口碑之外,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是明智的选择。
如果笔者没猜错的话,没看过《悬崖》的电影观众,总体上的观影体验可能要好于看过《悬崖》的电影观众。
三、人名的艺术
《悬崖之上》的核心卖点是紧张、悬念和节奏,全程无尿点就是最大的特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艺谋对电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一些细枝末节被剪掉或者一笔带过,这造成了一部分观众大呼看不懂,但也保证了该片的全程高能,很多观众都反映,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张艺谋删减的一个方向就是角色的名字,你仔细回忆一下会发现,《悬崖之上》里对角色的名字简直简化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
该片大部分角色的名字都是双字,即使是三个字的张宪臣和金志德,多数情况下都是叫他们“老张”“老金”,其他人也是“老周”“楚良”“小兰”什么的。
比较惨的是李乃文,到影片结束笔者都不知道这个角色叫什么名字,看了资料才知道李乃文饰演的是鲁明。那个比较飒的女特务,名字也比较简单“小孟”。
这种简化角色名字的做法一方面确实会对一些观众造成困扰,看了半天记不住角色叫啥,干脆管人家叫“张译”“于和伟”“李乃文”算了。
另一方面,这种简化也确实加快了影片的节奏,这就是人名的艺术和细节。
四、口音问题
可能有些观众对东北话有些误解,觉得《悬崖之上》里的台词怎么没有东北味?
其实,一方面电影还是应该以普通话为主,不过,还有一方面原因,哈尔滨的方言本身就很接近普通话。
在一般观众印象中的那些“嘎哈呢”“你瞅啥”之类的东北话其实都是辽宁口音,辽宁越往北口音越轻,到了哈尔滨干脆就跟普通话差不多了,几乎和北京、河北一带的普通话标准不相上下,因此《悬崖之上》里全体演员说普通话也可以算是写实。
说到这里,笔者得挑个刺了,一是张艺谋找沙溢演特务老冯存在一定风险,那就是沙溢的综艺喜剧形象曝光太多,容易让有些观众产生跳戏的感觉,一看就想笑,好在他开场没几分钟就挂了。
二是沙溢和张译在影片开局对暗号时貌似有一句“外插花”,就是张译那句“去苏家屯收皮子的”。
这句台词对于全国大部分观众来说不存在问题,但对于很多东北尤其是辽宁观众来说也许会跳戏,因为苏家屯不仅是沈阳下属很重要的一个区,有时候和佟二堡和铁岭一样还是一个梗,你在哈尔滨附近的深山老林里说你去苏家屯收皮子,玩儿呢。
当然,苏家屯在东北肯定不止一个,但显然这句台词的处理有些随意了。
五、影片服化道问题
有些观众吐槽,说《悬崖之上》里不论是特务还是地下党,其衣食住行的条件也太好了,一水儿皮衣大氅靴子礼帽,汽车满地跑,红酒牛排随便吃,感觉比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条件都好,这真实吗?
你别说,在一定意义上这还真算还原历史,因为哈尔滨早在二十世纪初就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开始繁华起来,然后又经历两次外资大规模涌入,一次是逃难的白俄,另一次是逃难的犹太人,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时,哈尔滨已经有三十三个国家的16万外国侨民定居,他们带来的资金和商业机会让哈尔滨成为了当时国内顶级的繁华城市,东方巴黎是也。
最后说一句,随着《悬崖之上》的热映,也希望该片能带动起东北谍战和抗联题材影视剧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