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O六年春,在源自肯特山的鄂嫩河畔、现今被称作蒙古高原的中央地区,一波接着一波的人马涌现于广大土地的新绿当中,巨大的宫帐群最后也出现了。这代表着在历史上记下深刻一笔的「忽里勒台」集会,即将召开。回顾遥远的过去,九世纪中回鹘游牧国家因异常的自然环境灾害,被黠戛斯(吉尔吉斯)逮到可乘之机而遭到瓦解,此后超过约三个半世纪,高原上群雄割据。十世纪初,以高原东南边一角为根据地的契丹族崛起,形成农牧复合型的「帝国」,与继承华北突厥系沙陀政权的北宋、南宋并存。这个帝国被中华地区和当时的日本国写作「契丹」,有时也会根据情形、以中华王朝式的称呼写作「大辽」。契丹帝国也曾出兵北边的蒙古之地,但仅止于间接统治。进入十二世纪,同时打倒契丹和北宋的女真大金国十分警戒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战士,为了操控掌握势力的部族集团-时常上演对立、反目、冲突的戏码,若有必要甚至大举北伐。此外,大金国还建造了被称作界壕的壕沟、土垒,并在交通要冲集中设置城塞和堡垒建构了一条很长的防卫线。若将这条防卫线与「长城」比拟,则算是自秦始皇以来最北边的防线,部分甚至深入蒙古高原内部。如此在蒙古出现之前,过程中多少还是有出现意图整合高原游牧世界的动向。然而,每次这样的新芽刚冒出来就被摘除。不甘心的执念在游牧民的心中传颂着,不断传承到下一代。到了十二世纪末,铁木真开始崭露头角。当时的蒙古高原好比日本的战国乱世,要是发生「下克上」也不稀奇。铁木真称霸之路的最主要对手是突厥克烈部族长王汗,击败王汗之后,成吉思汗统一高原东部;接着他又打倒握有高原西部、阿尔泰山霸权的乃蛮联盟首长太阳汗,几乎尽将高原纳入手中。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克烈或乃蛮,都是拥有多个领袖的联合王国。在世界综合史《史集》中的〈成吉思汗纪〉,竟然将克烈王王汗和乃蛮王太阳汗以「Padshah」的称号称之。「Padshah」也可译作「帝王」,像是蒙古世界帝国的西方旭烈兀兀鲁思第七代中兴之主合赞,便是称自己为「pwdshahl.-sETm」,也就是伊斯兰帝王之意。蒙古帝国的皇帝称作「可汗」,各兀鲁思的君主不过是「汗」。然而,改宗伊斯兰的合赞使用拥有特别意义的「Padshah」一词,而合赞又是下令编纂成为《史集》基础的《合赞祝福史》的人,近似于实际上的作者,不仅熟知蒙古创业英主成吉思汗称霸的故事,更有可能亲自口述。那么,为何他会认可克烈王王汗和乃蛮王太阳汗使用与自己相同的「Padshah」称号呢?此用语不仅是蒙古时代,甚至也贯穿之后的后蒙古时代,藏着重大的历史关键。关于这一点,第七章将有更详细的说明。简言之,掌控蒙古高原中央部的克烈联盟和掌握高原西部阿尔泰方面、甚至到所谓准噶尔盆地间广大区域的乃蛮联盟,这两个联盟想必在合赞眼中是远超过一般王国的强大政权。正因为《史集》以欧亚大陆为范畴,因此才能看到《蒙古秘史》所看不到的样貌,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再来看到鄂嫩河。经过长期分裂,终于在政治上统合绝大部分高原的铁木真,持九游的大旗——也就是九支以厘牛尾为装饰的大旗(汉字写作「雳」),举行即位仪式,自称「成吉思汗」。同时,聚集在他旗帜之下的突厥、蒙古系游牧民联盟,取自己出身部族的名称。称作「也克·蒙古·兀鲁思」,亦即「大蒙古国」,这是这个国家的正式起点。拥有各种起源和来历的众多游牧民从此时开始,认知到自己是「大蒙古」中「兀鲁思」的一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可说是蒙古游牧民最值得纪念的重大时刻。一切都从此时开始。时间来到二OO六年,自从成吉思汗创立蒙古国之后已经过了八百年,世界各地举行了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例如德国在此两年前起,便在政府特别经费的资助之下,举办名为「成吉思汗及其遗产」的盛大展览会和国际论坛,聚集了与蒙古帝国相关的众多遗物、文献、文书、美术品,当中也包括收藏于日本东大寺、载录蒙古入侵日本时所送的著名国书的原本。德国一直以来无论是国家、政权或是国民都对东方拥有特别的关心和抱负,现在也负责发掘和调查蒙古帝国故都哈剌和林的遗迹。除了德国,日本也有许多相关的出版品、活动、影片等。位于欧亚内侧,北有俄罗斯联邦,东、南、西三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巨大势力完全包围的蒙古国也举国欢腾,大肆庆祝「大蒙古建国八百周年纪念」。除了建造高三十公尺的巨大成吉思汗铜像,纸币也印上成吉思汗肖像,国际机场也改名为成吉思汗,到处都可以看到成吉思汗的身影。大多数人平日里打从心底就敬爱成吉思汗,尊崇他为圣人。但我也听闻有些人因如此喧闹、大张旗鼓的状况,而感到遗憾或难受。另一方面,在戈壁以南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也举行了庆祝活动。虽然与历史上的蒙古相关的人们广布于新疆、东北三省、甘肃、河北、四川、云南等地,然而,由于现状居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架构之下,因此无法摘下成吉思汗已是「中华民族」英雄的立场。另外,在俄罗斯联邦之内,包括布里亚特、图瓦、哈卡斯、阿尔泰、鞑靼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卡尔梅克等等,各共和国皆直接或间接与蒙古相关。甚至,独立的旧苏联中亚五国,以及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哈萨克斯坦,国家的身分认同也与蒙古帝国重迭。这些地方对待蒙古帝国,尤其是对待成吉思汗的态度和做法,成为了反映该国或地区的一面镜子。苏联尚未解体时,当时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想要为「成吉思汗诞生八百年纪念」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然而面对苏联的强大压力,政治家和相关人士受到打压,处境艰难。将成吉思汗视为残暴的侵略者,是自俄罗斯帝国以来的一贯态度,这是以沙皇为神圣的救世主、进而正当化自己统治权的手段,但这不过是俄罗斯帝国和其后继者苏联等愚者所上演的愚蠢戏码。这是发生在一九六二年的事。之后的一段时间,蒙古国的人们只能将对成吉思汗的敬念藏在心底。二OO六年「大蒙古建国八百周年」的盛大庆祝表示不仅是蒙古国,也代表着俄罗斯联邦和欧亚大陆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测量时代和政治情势的风向仪,成吉思汗超越历史,至今依旧鲜明地活在我们眼前。那么,成吉思汗究竟是何等人物?首先,他的五官、神情、轮廓如何呢?台湾的故宫博物院藏有原属于大清帝国内务府、名为《中国历代帝后像》的画像图册,当中也包括成吉思汗的肖像。事实上,成吉思汗的肖像可说只有这一幅,非常有名且经常被使用。蒙古国建国八百年纪念所立的铜像和纸币,基本上都是根据这幅画像制成,电影和电视剧也大多是依照这个形象描绘。然而,这幅画像本身的可信度高吗?实际上不太值得信任。《中国历代帝后像》收录的皇帝和皇后像都有一定程度的根据,或者就是原图像,总之并非全是天马行空。然而成吉思汗像就算有参考的原图像,想必也是在忽必烈成立大元兀鲁思(一二六O年)之后绘制而成——也就是说,终究还是属于想象的画像。除此之外,画像的风格属于中华式画风,在这一层意义上,笔触很明显经过「圣化」。值得注意的是-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肖像相比,两人面貌虽然完全不同,但轮廓其实相同。忽必烈圆润的脸颊和样貌-包括著名的刘贯道所绘的画像在内,所有画像都一样,想必这便是他真实的样貌。有一段著名的故事是,成吉思汗看到刚出生的孙子忽必烈时说道:「长得好像汉人。」换句话说,包括成吉思汗在内,其他人的样貌与「长得像汉人」的忽必烈相当不同。如此说来,画像中的成吉思汗会和忽必烈的轮廓相同,应是参考了忽必烈的肖像画,并以此为基础描绘所致。在大元兀鲁思治下,创造帝国大业的成吉思汗与中兴的忽必烈是并列的两位「大帝」,正因如此,才会将无法确定的成吉思汗样貌,迭上了忽必烈的影子。顺道一提,《史集》巴黎写本当中的几幅成吉思汗细密画插画,绘画本身虽然精美,但成吉思汗所占画面不大,故称不上是肖像画。
不知为何,关于成吉思汗英姿的记录非常少,东西方仅两则记录引人注目。其一是南宋的赵琪于一二二一年出使蒙古治下中都(现北京市街西南地区附近)时所写的见闻录《蒙鞋备录》,是关于成吉思汗远征中亚的传闻记录。当中写道:「其身魁伟而广颖长髯,人物雄壮,所以异也。」说他身材魁武,额头宽广而留有长须,人物勇壮,与众不同。另一则记录则是过去曾事奉古尔王朝的朮兹札尼以波斯语写下,记录了曾经在成吉思汗远征中亚时看见过他样貌的人的说法。据说成吉思汗六十五岁,身高异于常人,身体健壮,有一双猫眼,头上灰发极少。两则记录都受到前述俄罗斯学者巴托尔德的关注。当时蒙古游牧民的身材似乎都比较娇小,因此身高异于常人是一大重点。包括在草原和战场上的指挥在内,身材高大可说是领袖的第一要件。另外,「猫眼」指的也许是他的眼珠与一般人乌黑的眼珠不同。简言之,成吉思汗看起来就不是普通人。另一方面,《中国历代帝后像》中的成吉思汗画像,似乎欠缺了一点魁武、异于常人、健壮的样貌,真正的成吉思汗应该更有草原游牧王者的风范。东西方与成吉思汗同时代的主要文献完全没有提及他的长相,明明大多数的文献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命人编纂,却没有相关记载,不得不让人怀疑,关于他的外表描绘,说不定是某种「禁忌」。
无法确切掌握的不只是成吉思汗的样貌。他的人生和事迹当中——特别是他的前半生、或者说在他打倒克烈部王汗之前·好像蒙上一层薄纱,看不清实际的面貌。在铁木真成为成吉思汗之前的奋斗时代,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正是蒙汉合璧的《蒙古秘史》所记述的主题。然而,当中记述的是游牧民心中的形象,究竟有多少是事实就不得而知。关于这一点,学界已经有许多讨论,不在此详细论述;但在蒙古这个国家和其巨大领土变得理所当然的时期,壮阔诉说的「历史故事」想必与真正的历史有一段相当的距离。过去有着以《蒙古秘史》为主轴、结合汉文的《元史·太祖本纪》和《圣武亲征录》等,当成一个故事来理解的做法,尽管内容精妙且合理,但愈是如此,愈让人觉得是编造出来的。此外还有一点,至今在理解成吉思汗的时候,没有确实使用包括《史集》在内的波斯语史料,因此特别须要从《史集》写本开始,仔细掌握其内容。世界各国以成吉思汗为主题的叙述和著作为数众多,尤其最近正值大蒙古建国八百周年纪念(本书初版于二OO八年),国内外有相当多的书籍出版。然而,这些出版品依旧局限于某种模式当中。在彻底比较东西方文献的基础之上,更有必要以冷静和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铁木真的奋斗时代和成吉思汗的君主时代,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排除「神圣化」和「传说化」的要素。而这正是因为名为史料的文献本身在成吉思汗踏上不应碰触的「神化」之路后,将身为「人」的成吉思汗视为「博格德·额真」、也就是「圣主」的缘故。可以这样说,成吉思汗是在一二O六年的大集会上称为「成吉思汗」之后,才开始捕捉到接近其真实面貌的姿态。由游牧民联盟组成的大蒙古,带给周边诸国和诸势力非比寻常的威胁,其出现堪称一大事件,周遭都在注视着这个新兴国家。因为他们知道当游牧民的战士以十万为单位组织化的时候,究竟拥有多强大的威力。位于南中国的南宋曾于一二0六年突如其来地出兵,攻打大蒙古兀鲁思南侧的大金国。当时,大金国被认为是亚洲东方最大且最强的国家,但因为连续的天灾而衰弱,再加上北方的高原终于遭到成吉思汗统合,大金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南宋非常清楚这样的情势,单方面背弃与金唇齿相依的关系,跨越淮水北伐。此态度的突然转变虽与宋学强调阶级秩序的名分论背道而驰,但由此可见游牧民世界的统合和新势力出现的消息确实传到了南中国。大金国虽说衰弱,但在全力反击之下,仍旧击退了各地的南宋北伐军。南宋只能交出政府高官的脑袋,好不容易才得与大金国讲和。大蒙古出现的消息让拥有现在宁夏、甘肃一带的西夏国紧张万分。在对抗蒙古最前线的亦集乃地区—,即便是沙漠当中的绿洲区,但包括黑水城在内的防卫要塞皆进入了最高度的警戒状态。另外,西夏以西包括天山回鹘王国、天山葛逻禄王国,蒙古兀鲁思成立时的欧亚大陆东方以及他们隶属的第二次契丹帝国,都视高原的新势力为一大威胁。(与北宋一起遭到大金国灭亡的第一次契丹帝国,在王室一族耶律大石的带领之下以横跨中亚东西方的形式重建。将这个国家称作喀剌契丹或中华世界所称的西辽,其实都不恰当。契丹国家总计存在了三百年,国祚几乎与名为北宋、南宋的第一次'第二次宋朝相同,且转移领域和重心之后重建的这一点也非常相似。若以这样的观点重新审视契丹国家和宋朝,便能够进一步理解十世纪至十三世纪欧亚东方的构图。)再往西方,于西土耳其斯坦逐渐形成的花剌子模王国,也预测到了蒙古国家的形成终将为自己带来灾难。简言之,大蒙古兀鲁思从一开始建国就备受瞩目,其国家和其领袖成吉思汗开始受到其他国家的注意,并留下记录。正因如此,关于大蒙古的记录和历史也变得较为客观,从仅凭游牧民口耳相传等内部记忆的世界,转变为兼具外在多元视角和述作的世界。成吉思汗自此不断地东西征战,直到一二二七年进攻西夏的时候,在西夏国都兴庆开城前三日死去。不过关于成吉思汗去世的日期,东西方文献的记载不同,这一点颇令人介意。针对此细节,除了质疑作为历史记录的准确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也关系到欧亚大陆东西方逋用的历年、历月、历日该如何确定。自从蒙古时代以后,人们才能够从客观的时间轴当中,同时看符欧亚大陆东西方。在此之前,东是东,西是西,不仅月、日,就算年分有些许的误差,其实也不太在意。那是因为过去放眼东西方,所有事情几乎都不是「实时」发展。在研究蒙古史的时候,这反而成了一大问题。蒙古帝国在不得不这么做的状态下,创造了东西共通的统一历。历、历学、天文学'数学的东西方统合是蒙古时代的革新之一。虽然稍微偏离主题,但我想在此明确指出,世界史是在跨越时间和历法障碍的蒙古时代之后才成立的。总而言之,自一二0六年起至一二二七年止的二十一年间,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的准确性之下了解成吉思汗。这段期间是他作为君主和王者的岁月»对于成吉思汗自己而言,也是他逐渐迈向老年的岁月。众所周知,关于成吉思汗出生的年分,共有一一五五年、一一六二年、一一六七年等不同的说法。这是因为依据的东西方史料不同。关于这一点不在此详细探讨,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在一二O六年人生巅峰的时候,成吉思汗至少已经四十岁。游牧民的老化速度很快,世代的交替也很早。成吉思汗虽然依旧是一匹威风凛凛的狼,但已经不是壮年的狼。成吉思汗在此之后的二十一年,几乎都过着军旅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接连的征战和移动,成吉思汗之下所谓「蒙古」的团结性和整体性已经无法撼动,蒙古可说是与成吉思汗共存。在他逝世之后,大蒙古这个国家覆盖了欧亚大陆中央的大部分地区,急速打开望向「世界」的视野。年老的苍狼——成吉思汗……。这是探讨成吉思汗时的一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