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湨河本无桥。我小时候住在老家,离城里有20里路,那时没有交通工具,来趟城得“坐11路公共汽车”,掂腿步行;而且路上全是土,坑坑洼洼,有时遇到雨天,那是根本走不了路的。所以直到上高中,我才开始第一次走出村子,去心中久仰已久的济源城。第一次从老家来济源,是跟哥哥一起一人一辆平车去济源煤矿拉煤。吃完中午饭,从家大约走两个小时左右,眼前便横亘着一条大河。哥哥告诉我,这就是县南河(那时大家都这样叫它,其实就是这个湨河)。我眼前一亮:啊,好大的河!它宽约一二十米,河面很宽,但河水很浅。河里水声哗哗,鱼翔浅底;河底满是卵石,宛如块块美玉;河中水草萋萋,把所有绿色都贮入水中;岸边水中水鸟成群,时而飞翔,时而追逐嬉戏,好一派迷人景象!但遗憾的是,去城必过此河,但此河流数里,竟无一通车之桥。偶有一漫水小桥,也只是石上搭几根木棍,只能过人而已。拉平车是过不去的。无奈,人们都是拉着平车赤着光脚淌过去。不过,也确有另外一番情趣。你踩在这卵石上,脚底凉丝丝的,凹凸不平的小石头顶得脚底痒痒的,疼疼的,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步一步小心的过去,洗洗脚,穿上鞋,走起路来倒也觉得蛮轻松的,二十来里奔波的劳累倒也一扫而空。第二天早上,等到从济源煤矿拉煤回来,又来到湨河,那可是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于是这河便成了救命之河。大家洗洗脸,躺在石滩上,吃着干粮,等着家人牵着牲口来接。来时过河,拉着空车是不费劲的,但回来时拉着五六百斤的煤,只能凭借牲口的力气才能过去河。等到家人赶着牲口到来,我们便脱掉鞋子,拉着车,赶着牛淌河过去。拉重车过河,绝非易事。如果你遇到了好牲口,力气大,过河倒是没多大问题的;但倘若来接车的牲口不乍地,那就得要一个能震得住牛的壮汉去赶牛来震住它,另外再加几个人帮忙推车才行。那时,五六百斤一车的煤,要想过这湨河,那还得循着一条河底平坦的水路才行。不过,这河里拉车过去的路倒不是无迹可循的。你只要顺着大家都走的那条水中车道就好。因为大家走的多了,这里的石子碾的小了,水底硬了平了,自然车过去就轻松得多。这正如鲁迅所说,其实这河里本没有路,但过河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时过湨河,真是难,难于上青天!河南边人来济源,湨河,就是一道天堑!人们日日想,夜夜盼,盼星星,盼月亮,多么期盼,曾几何时,湨河上能出现一座飞架南北的彩虹?后来,终于有一天,济源县政府在湨河上架起了第一座联拱石桥——东留村老桥。1960年,这确是济源人都值得庆贺的年份。当时人们欢呼,人们雀跃,从此,湨河终于天堑变通途。但是对于当时交通不便只有一条土路能来县城的乔洼、泽峪、杜村、甘河等西半部的人来说,想通过东留村老桥来县城那只能是异想天开,是没路可通的。从老家来县城,真正能顺利通过湨河,那还是济源撤县建市以后。济源撤县建市,特别是济源行政区南移后,济源就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便有了大交通,大格局,先后开通了天坛路、文昌路、沁园路、汤帝路、愚公路,环城路、二环路,一条条彩虹飞架湨河南北,这湨河天堑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通途。1998年,天坛路上架起了湨河上的第二座桥——湨河桥。这座桥和东留村老桥结构各异,交相辉映,于是河南岸便命名为双桥办事处。2001年,文昌路上又架起了一座装配式预应力砼梁及空心板桥——华新桥;2004年,沁园路上建起了第三座装配式预应力砼梁及空心板桥——沁园桥;而后一发不可收拾,湨河上飞架起一座又一座水上彩虹:汤帝桥、愚公桥、关帝桥,……于是,“双桥”不能再叫了,于是就借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的沁园春词名改为沁园办事处,双桥一中也由此改名为沁园中学。如今,湨河上的桥,风格不同,造型各异,它们不仅便利了交通,而且妆点了湨河,成了济源的美丽景观。她们见证了百万济源人生活方式的精彩蝶变,更成为济源奏响时代强音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华新桥、人行步桥、沁园桥,待到华灯初放时,它们五彩缤纷,与河道两岸的彩灯彩带交相辉映,共同点缀着济源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梦想。我坚信,未来的湨河上,定会出现更多更美的桥。湨河,济源,济源人,明天生活将会更美好!
作者简介:王俊峰,退休教师,中共党员。曾长期在济源沁园中学等校任教。爱好文学、书法。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手机:13849531938;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