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潜能

小时候孩子们看《人鱼公主》,在为这个凄美故事伤心之余,总会想,如果人鱼公主跟王子能在一起就好了。

虽然打破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不太好,但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得本着科学的精神看世界。

事实的真相是:

就算人鱼跟王子最终一起,他们也不会过得幸福——彼此的价值观差异太大。

比如,人类世界中,“上”通常代表尊贵、权威,“下”代表卑贱、低阶。

王子是国家未来的统治者,自然住在城堡高层。但这对人鱼公主可真是要命,在鱼类世界中,“底部”才代表王者,人鱼公主想必会迷恋地下室,而且越深越好。

又比如,人类世界中,承诺、稳定通常是值得信赖的重要人格,但在鱼类世界中,随机应变才是一名优秀的鱼类。

在这点上,人格稳定的王子想必又会让人鱼崩溃。

如果你很难理解,不妨想象下自己的另一半,每天信口雌黄跟你相处是什么体验(对人鱼而言王子的稳重就类似于我们反感的喜怒无常)。

就像所有失败的初恋一样,人鱼公主最初也是被王子的帅气打动,但她并不了解王子的价值观。

你或许会说,少加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价值观?(子非鱼焉知鱼之思)。

确实,别说体验鱼的思想,我连游泳都烂的一塌糊涂,但作为一名信奉科学精神的公民,我们确实能科学谨慎的推导出“成长于水中世界动物”的思维。这个推导的基础就是:

我们能且只能通过隐喻认知形式习得任何事物的概念

这当然也包括价值观。

我之所以如此肯定,因为这并非孤立学科的观点,而是综合生物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认知及意识研究、进化论等多学科交叉验证的结论。

*目前心理学已开设了分支学科专门研究此领域,称为具身认知。

那么,到底什么是隐喻认知?

为什么说我们归根结底只能以隐喻的方式学习?

一、隐喻认知是我们大脑的预设学习模式

传统心理学解释我们大脑的学习,经常把大脑比作电脑,把学习比作知识的“输入”、“存储”,把应用知识比作记忆数据的“调用”、“输出”。

这个比喻很直观,因而很有说服力。但它却错的彻底。

这传递出一种假象,即我们学习全新概念时,似乎能够从无到有的“理解”全新概念,然后“储存”进大脑硬盘中。

但如果我们细细揣摩,哪怕不需要任何科学知识,就会发现一个困境:

我们真的能做到从无到有的理解一个全新概念么?我指的是,在缺乏身体感官体验的前提下光凭老师“详细解说”就能掌握?

事实上,人类的思维无法做到。

发展心理学有关幼童思维的发育研究解释的非常清楚:

对于一岁左右的幼童,在他们还没有掌握“客体永久性”概念(即婴儿看不到玩具就以为玩具消失了)前,他们永远无法理解“物质守恒”的概念。

比如,把一杯宽矮杯子中的水倒入窄高的杯子中,我们都知道,水量不变,但婴儿会认为,水变多了。

*人类认知优先识别高低,婴儿看到窄杯子的水更高,就认为水更多。

如果你认为那是因为婴儿大脑发育未完善,我们成年人不会那么“笨”。

那么我们不妨现在就做个实验。

你试着想象“蝙蝠回声定位”的感觉。

*蝙蝠通过解析超声波碰到物体反馈的信息定位

能想象出来么?是否感觉大脑完全使不上劲。

尽管我们能研究超声波、甚至解码蝙蝠的基因,但我们就是无法体验蝙蝠的感官世界。

是的,我们根本就无法想象自己感官经验之外的全新事物

我们能想象、思考的内容都局限在感官经验(及其延伸)的范围之内。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及其延伸)等。

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能且只能借助“身体感官”与环境的互动)进行认知学习,这一切发生在大脑的无意识区域。

那么,我们更高阶的抽象概念用“身体”怎么学习呢?

高阶抽象概念也是在身体感官获得低阶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的。

就像婴儿通过感官经历(反复与环境互动)学习到“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再基于此慢慢构建“物质守恒”的意义。

我再举个例子详细说明下:

比如,我们形容一个人待人友好、爽朗,我们会用“热情”形容他。

但大家想过没,人的性格是个抽象的社会人际概念,我们为什么用温度词“热”来形容?

原因正在于我们每次接触“热情”的伙伴时,自己的体感(受大脑镜像神经元的影响)也会产生温度上升的感觉,当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发生时,我们就能将“热情的人”与“体感温度的上升”进行了意义联结,这就是隐喻认知。

换句话说,在我们尚未学习“热情”这个词语之前,我们就已经明白了“热情”的含义(通过与热情的人接触)。

这个学习过程高度依赖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多维反馈。

这便是前沿的认知心理学上称为“具身认知”的整个过程,也就是本文强调的观点:我们能且仅能借助感官跟环境的互动来学习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发展心理学)更早以前就引入了这个思想

至此,我们可以解开文章开头,人鱼公主与人类王子万一真的生活在一起的矛盾:

拿“热情”这个概念来说,习得这个概念必须依赖“恒温动物”对外界温度的敏锐感知。但对于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变化)人鱼公主,她永远没法像人类那样体验理解“热情”的含义。尽管能死记硬背“re qing”这个符号代表的含义,但她永远无法“体验”到更无法理解,就像我们永远无法理解蝙蝠的超声波世界观一样。

类似道理,人类生活在陆地,非常依赖“稳固”的环境,比如屋子、山洞、不灭的火种。久而久之,“稳定”便被我们的感官吸纳认知,成为人类社会概念“可靠”的代言词,人们也将性格沉稳视为“美德”。

但鱼类生活在海洋,洋流千变万化,它们更依赖随时随地调整自身状态跟洋流保持一致的能力。所以,如果鱼类拥有人类的思考力,它们必然会崇尚“灵动”的品德,而性格“稳定”(不愿改变)在海洋生物中会被视为智商不在线。

热恋期之后,人鱼公主能忍受王子常年智商不在线?

这便是人类认知学习模式的实质。

大家感触如何?

我的感受是“异常震撼”,因为这对我们的思维无异于革命式的冲击。

只需将这种隐喻式认知观进一步延伸,释放它的潜力,我们就会发现,它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许多实质性改善。

下面,我将自己的几个延伸想法,结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支持,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与各位分享下:

二、通过体验丰富的环境提升大脑认知能力

有些朋友可能颇为兴奋的推论:

既然我们的基础认知能且仅能来自于“感官体验”,那是否意味着,只要我们思维的原材料(生活体验)越丰富进而我们能真正调用的思维模式也越复杂深刻(精细)且更富有创造力

是的。

这并非凭空猜想,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罗兹维格等博士针对“丰富环境对大脑皮层的有益影响”项目进行了十余年的跟踪研究,研究成果表面:

“丰富环境的生活经历能显著提升大脑活性,使大脑皮层变得更重更厚,有助于提高学习本身。”

幸运的是,这种效果并不仅对身体发育中的孩子有用,无论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研究结论表明,处于丰富环境中,其大脑发育仍能获得改善

*脑科学家戴蒙德博士针对老年人的研究表明这也能大幅度降低老年痴呆症的概率

或许你会问,那是不是只要经常去旅游就能健脑变智慧?

这取决于你旅游时的心态。

触发大脑进行具身认知学习的前提是,你必须全身心(启动所有感官)沉浸到环境的探索中:

比如,切身了解异国人生活水平、民俗宗教、历史文化对他们思维习惯的塑造,又或者细致观察、欣赏一些从未见过的动植物的特征、景观风情……

最富成效的旅游可参考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环球航行时的状态。

但据我了解,当代多数人的旅游完全是“到此一游”、“购物之旅”或是“中产阶级式的谈资旅游”,这种旅行状态“自闭视听”,即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方面(购物或朋友圈),高度忽视了外界的“丰富环境”,对大脑的刺激微乎其微。

那么,明确了“丰富环境的经历”对大脑思维完善很重要,我们还能联想到现实中哪些荒谬之处?

比如,职场招聘。

许多用人单位青睐大公司的“资深”老员工(在同一细化岗位做很久),这科学么?

一个人常年只做同类型的工作,相当于身处“贫瘠的环境”,这对一个人思维能力的成长非常不利,除非这个员工主动利用业余时间丰富自身。

*但这种类型的人又怎会长期呆在一个细分岗位呢?

虽然我不鼓励招聘频繁跳槽的员工,但对于“大公司的资深元老”,同样要警惕他的思维是否僵化。

综上,我的建议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大家可以多尝试全新的陌生体验,并积极投入其中。

*至少比整容更有助于抗衰老

丰富经历促进大脑发展,这还只是隐喻认知的“被动”好处,下面才是重点,我们将会谈到,如何通过主动的隐喻式思考获得全新的洞察力

三、借鉴隐喻获得更深刻(精准)的系统解决能力

刚才提到了达尔文,那么我们不妨说下达尔文与进化论中的一个小故事吧。

由于我们小学时就已经先入为主的了解了进化论,因此我们普遍觉得“进化论”并不难理解。但如果我们站在进化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上看,就会发现,该思想的提出简直匪夷所思。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直观的东西对老百姓特别有说服力。

但进化论却说,老鼠跟人类曾是一个物种,说我们甚至是由单细胞生物进化过来,这不仅反直觉还破天荒且伤感情。

再考虑西方强大的宗教势力,提出这种蔑视上帝创世说的世界观几乎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

正因如此,我们更好奇,这些进化论先驱们究竟是受了什么线索的启发才会想到这种“破天荒”思想?而且还能坚定的进行数十年的研究、探索、寻求证据、冒险发表,这绝非“灵光一现”就敢莽撞投入的。

我们想下,要突破进化论反直觉的关键点有两个:

  • 微小变化的持续累积

  • 跨越超大范围的时间尺度

那么,有什么现象能直观的呈现这两个关键特征?大家不妨先停下来想一想。

水滴石穿。

对,达尔文正是受到了“水滴石穿”隐喻的启示。

柔软的水滴在自然状态下把石头击穿,这本身就够反直觉了,但它却是我们的五官能观察到的事实唯有透过这个隐喻的延伸,才能联想到超大时间跨度产生的“奇异变化”。这可不是“凭空”能想象得到的。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能带我们到任何地方。”这句话虽然令人心潮澎湃,但很遗憾,想象力充其量只能带我们抵达感官延伸的边界。

如果缺乏感官捕获的隐喻启示,纵然这些智者也难以开创惊人的洞见。

你或许会想,我又不做科学研究,不追求惊艳发现青史留名,这种隐喻思考对我有什么用呢?

其实,隐喻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洞察智慧,不仅科研,就算日常工作、生活,我们都能借助隐喻为我们提供“高维视野”,进而解决棘手难题或者优化决策。

拿互联网人来说,我们都很熟悉“流量”一词。这也是个朴素隐喻,把互联网上的结点访问的人数比作“水流”,借助这个“隐喻”,直观分析互联网商业。

比如,就有人基于此提出“流量转化的漏斗模型”。

但当看了本文,掌握了隐喻思考,或许你就会强烈意识到,对互联网传播来说,“流量”这种隐喻,似乎不恰当

我们分析下,从传播的角度看,一个人访问一个网站(或应用),受到触动(无论是什么原因),然后转发(感染)他人,这整套行为下来,哪里像“水流”的特征呢?

显然以水流的模型来研究互联网,看似直观,实则不妥。而所有互联网人一进圈子,第一时间学到了“流量”一词,这更先入为主的束缚了思维,但我们需始终牢记鲁迅先生的名言,“从来如此,便对么?”

大家不妨暂时放下惯性思维,重新借助其他隐喻思考下互联网。

我以前就想到一个隐喻模型:燃烧的火苗。

大家想下,互联网上的各种要素是不是更像火:

  • 用户象征着燃料

  • 网站(应用)的吸引力象征着火势,吸引力越大,火势越大

  • 用户感兴趣则象征着点燃

  • 用户传播给其他用户意味着火势的蔓延

  • ……

借鉴这个大自然火苗燃烧的隐喻模型,我们就可以针对互联网运营获得更尖锐的洞察:

比如,互联网人普遍疯狂追求大流量快传播。

但我们不妨类比大自然的火势隐喻,自然界中燃烧很快、蔓延迅猛的火焰都有什么特征?

燃烧的枯草。燃烧虽快,但也很快就烧完了。这是否映射着互联网上大量“成名一夜”的现象级产品,以及大量网红?

如果我们深入思考这个隐喻——枯草轻薄而无深度,是否就能重新评估下互联网商业中,哪些事物是昙花一现,哪些事物具有深远的生命力?

比如,以前就有些朋友问我,是否该考虑当时一些火热的互联网公司。我那时就建议,“网红”味道太重的公司不值得去

事实果然证明,大量这类公司(此处不点名)没多久就淡出了公众视野。

又比如,大自然中,“优质燃料”大都很难点燃,但一旦点燃,就能燃烧很久。

映射到互联网商业中,大家是否可以联想到,我们应该重新评估下用户画像跟用户价值?

比如时尚粉跟铁粉,许多公司只想着取悦“时尚粉”KOL,忽视了沉默的潜在铁粉,这真的合理么?

这个话题我就不继续深入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分析。

……

一旦我们能找到一个恰当的隐喻模型,我们就能借鉴隐喻源赋予的智慧,提出大量尖锐的洞察,进而帮助我们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甚至,还可以用于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尤其在缺乏足够科学研究或者暂时信息量不足的领域中,辅助我们做更好的决策。

比如,你计划跑步锻炼身体、改善自己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于是询问朋友们的意见,通常会得到两类观点:

正方观点:坚持跑步能显著改善身心状态。

反方观点:跑步伤膝盖,而且理由非常“科学”,膝盖软组织的受损是“不可恢复”的。

*他们通常会举很多身边常年不运动突然运动膝盖中招的例子。

到底哪方观点更靠谱?

我们不妨借鉴下大自然的隐喻吧:

我在阳台种了一些罗勒,我发现,如果从不去采摘它,它就长得稀稀疏疏无精打采,然而隔几天摘掉些许枝丫,它就会积极长出更多分支,变得枝繁叶茂主干健壮。

类似现象大家都很熟悉。无论动植物,处于适度的压力下都成长的更好。

《黑天鹅》作者塔勒布,也是受到了大量自然隐喻的启发,《反脆弱》就是相关思想的体现:风能吹灭蜡烛,但也能让火苗烧的更旺。

尼采的话来说,凡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强大

借助这大量的隐喻,在跑步双方的观点中,我们就可以更信赖正方观点。

如果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就会发现,无论是生理学还是心理学都存在“过度补偿”效应(心理学称为“创伤后成长”),意即,受损伤的部位会获得更高的组织弥补。

比如跑步,由于长期锻炼,能使膝盖肌肉大大增强,能降低关节磨损、抵御运动的负面影响。而那些经常不运动,突然猛跑的群体,很可能是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缺乏肌肉的保护,导致膝盖受损。

除此之外,我们在各行各业都可以借鉴人类隐喻认知的特点极大提升工作质量:

比如,少儿教育领域

可以设计更多的情境、角色、道具让孩子扮演式参与,在“做中学”,而不是传统的教授方式,这能充分发挥人类“隐喻认知”的本能获得更好的成效。

*目前已有科研机构与教育机构合作进行了实证。

又比如,写作领域

我们能借用隐喻认知更形象的传递复杂的概念,实现与读者,尤其是跨文化领域的读者进行更准确的沟通。

譬如,哪怕是相对论这么复杂抽象的理论,我们仍可以用“超大蹦床”的隐喻帮助理解:

想象空间是个超大的蹦床,地球(或太阳)丢在蹦床上,下陷,周边的物体包括你我自然朝着下陷的方向被“吸引”过去(类似大质量的时空扭曲效应)。

隐喻思维还特别适合获得震撼人心的创造力

比如,设计领域

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便是借用了“容器”的隐喻作为其设计的哲学内涵。

比如一本书,在原研哉看来,其实就是进行“精神”的设计,它就像容器一样,要在读者的脑海中产生、盛放一点什么。

正是原研哉带领MUJI(无印良品)发展出“虚无的容器(Emptiness)”理念。具体什么感受,你去MUJI的旗舰店体验下就明白。

甚至在考古学中,学者们借鉴人类跨文化的隐喻认知一致性,也可以协助更好的理解已经消失的古文化及古老语言……

顺带一提,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就将“借用隐喻进行类比推理”作为思维发展的最终阶段特征(形式运算阶段),但皮亚杰也表示,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该阶段

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正在于此,真正让我们变的不同的,不是能否拥有更多;让我们不同的,是面对同样的信息,你能洞察到别人想不到的内容

最后,强调一点,隐喻只是一种协助我们产生更多创造性想法的思维工具,它不是大自然给我们抄的“模范答案”,而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原型智慧”,换句话说,隐喻思维是艺术与科学的杂糅

尾声:关系是存在的本质

身体感官与环境的互动是我们认知世界的起点。

任何抽象概念,从简单到复杂,都是我们在听、看、触、嗅、尝等感官经验与环境的反复交互中逐渐形成、建构的。我们大脑依赖“身体”才能建构思考的原料

这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智慧,但我们应该看得更远。

我们不妨暂时自闭感官,进行下隐喻的元思考,即隐喻本身到底隐喻着什么

兴许,你会有种飘在太空俯视着蓝色地球的超脱感——我们从隐喻的隐喻中看到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关系

许多人觉得,人生一场,异常孤独。

但认知的隐喻性显然证伪了这个消极信念:

我们并非作为一个孤立的人活着,我们也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物种存在着。

从隐喻与思维的关系中,我们能体悟到世界万物普遍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能否升华我们生命的价值,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学会尊重人性,尊重所有的生命,尊重所有的存在。

这或许是隐喻试图向我们传递的另一个维度的讯息,存在即价值。

本文由作者李少加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少加点班),授权转载请回复“授权转载”查看转载要求

(0)

相关推荐

  • 《极致: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设计》| 御风而来解读

    关于作者 戴维·罗斯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教授.知名智能硬件公司Vitality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戴维·罗斯曾花费近20年的时间开发了很多与互联网有关的产品,包括玩具.家居.照明设备.珠宝等等 ...

  • 人人都有精神病,这有什么可笑的

    没事少迷茫,有空多听书. 人人都有精神病 这有什么可笑的 <人人都有精神病,这有什么可笑的>(丹尼尔·卡尼曼-美国) 精华解读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鲁比·怀克丝(Ru ...

  • 【未解之谜】科学聚焦:人的意念对植物有影响(万物皆有灵,植物的特异功能2)

    接上一篇:轰动世界的巴克斯特实验 人类一直自认为是"万物之灵",能思考.有感情,懂得喜.怒.哀.乐,还能发明创造.当然,也认为其它的生灵,特别是植物,是没有感官智慧的较低等生物.事 ...

  • 制感(摄心、敛退、敛识)

    调心,瑜伽八支的第五支,<瑜伽经>称为"摄心",也译为"制感".<奥义书>中称为"敛退"或"敛识" ...

  • 学会如何学习,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管理的精髓

    序言 <好好学习>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的书.成甲老师在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来,我们现在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往往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忽略了最根本的目的--知识管理,是以提升我们 ...

  • 34从进化论思维谈互联网产品设计

    同学,你好: 我是北山--欢迎围观我在混沌大学的81天. 这是混沌大学创新学院81天学习计划的第34篇: 从进化论思维谈互联网产品设计 1 以极简的原则创造产品 为什么互联网产品开始的时候都需要极简? ...

  •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了解大脑“暗能量”, 更精准地激发孩子的潜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大环境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从小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其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是很多家长从小注重的能力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觉得自己缺乏 ...

  • 潜能尽显,做对哪两点?

    [唐宁老师智慧讲] 潜能为什么不能尽显? 1.有伤   2.盆小 当一个人可以从过去冻住的心结解放出来,TA的创造力也随之爆发. 打破自己的限制性围墙,去成为你自己. [唐宁老师智慧讲] 潜能为什么不 ...

  • 五月集 | 如果,这只是一种隐喻

    五月集 春天已去,草木渐深 编辑:霞满天 组稿:下弦月 上一期:谷雨集 | 我们不曾相见,也不曾分离 禾秀 大地吹雪 拳晃如鸿 楚天舒 惑 文/禾秀 春花易逝总是让人不知所措 他们说五月的花海,可为什 ...

  • 【西南文学•评论】曾令琪/四川/刘仲史诗《在河之洲》哲学隐喻随感

    西南文学·评论 --微刊总第1403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感言] 曾令琪,中 ...

  •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六个秘诀,重塑你大脑的潜能

    你觉得自己的大脑,有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力呢? 脑神经学家对大脑的最新研究表明,我们需要通过特定的步骤,才能够更好发挥大脑的潜力. 这些步骤就是: 1,正确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 2,通过启发心智的方法,保 ...

  • 如何激活潜能:掌握天道的三个法门,你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顺

    文/唐若 唐若心学原创作品,违者必究 如何激活自我的潜能,我们需要掌握天道的规律,当你掌握了天道,你按照天道的规律而行,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 第一个规律:接纳臣服,凡事感恩 ‍ 天道擅长感恩,对于任 ...

  • 世界是个隐喻

    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你寻求声音时,那里唯有沉默:你寻求沉默时,那里传来不间断的预言. --村上春树 昨天,下午下班回到家,发现鱼缸里死了两条小鱼 ...

  • 唤醒自愈潜能,补充一身正气!

    导读:拍打拉筋与艾灸完美的结合,再加上我们觉知的灵活运用,使我们身体的经络得到整体的疏通,阳气得到有效的补充,从而激发我们身体本有的自愈能力,修复身体回到健康的状态. 自愈力,是我们人体原本就天生拥有 ...

  • 大能独家签约西瓜视频,发掘中视频领域巨大潜能

    正式签约西瓜视频并达成独家合作前,大能已是手表圈内小有名气的人物.对手表.汽车信手拈来,对男性时尚见解独到,他曾是独具匠心与品鉴眼光的"手艺人"一枚.如今因加入西瓜视频,他又拥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