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熟悉的这些洋气的房子居然都是中国人设计的!
梧桐树下的武康路,似乎浓缩着百年上海的故事,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座花园,每一幢洋房,每一栋大楼,都能让第一次来这里的人,如同大文豪萧伯纳一样,生出这样的感慨——
“走进这里,
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
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
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
感觉美妙极了。”
但是你知道吗?武康路上如此洋气的房子,很多都是我们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没想到吧!
今天小克勒就带着大家,继续随着我们10月“克勒门”文化沙龙的主讲人乔争月的脚步,认识这些打造武康路的优秀建筑师。
《上海日报》专栏作家、主任记者 乔争月
在“克勒门——这城市的风景”沙龙上
乔争月至今已出版了有关上海建筑的“小蓝书”和“小绿书”。还参与撰写了3本有关邬达克的书籍。
上一篇里乔争月带我们领略了一番外滩的风景,感兴趣的可以点别让邬达克成为挡住风景的叶子!
武康路的建筑师,就如同上海一样,汇聚了世界上优秀的人才。不仅有洋建筑师,更有许多中国建筑师的身影。
群星璀璨的武康路建筑师
我们把近代上海开始出现的这些中国建筑师称为我国的第一代建筑师,他们大多从海外留学归来。因为中国古代只有工匠,没有建筑师这个概念。
他们这些人都有着怎样的情怀?
一
我们从一位有四分之一美国血统的建筑师说起,他叫谭垣,美国著名的常春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谭垣
后来在同济大学执教多年,很多著名建筑师都是他的学生。他设计的自宅就坐落在武康路12号。
这座现代风格的别墅外观“摩登”,有明亮的转角弧形窗和铸铁栏杆阳台,面向武康路的东立面点缀有小圆窗和通高两层的长窗,生动耐看。
别墅有一个精巧的庭院。照片右面当年谭垣坐的台阶,现在依然完好如初。如今这幢房子一楼是咖啡馆,二楼是家居店,都安静幽雅,大家有空可以去那儿喝喝咖啡。
谭垣的一生,如同当时一大批留学回国的知识分子一样,将毕生所学奉献于社会。他说:“我一生并没有什么积蓄,但是却有着别人没有的财富——我拥有众多的学生,从部长到普通建筑师,从七八十岁的老专家到刚入校的新同学,遍及全国全世界。”
当时的一批建筑师,都像谭垣一样,是非常有情怀的。
二
武康路4号,是丝绸企业家蔡声白的故居。
设计这座房子的,是留德归国的建筑师奚福泉。武康路111号也是他的作品。
建筑师奚福泉
除了这些,他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是位于复兴西路147号的柯灵故居。
柯灵故居
但他最有名的,在上海建筑史上留下光辉一笔的作品,是虹桥疗养院。
这座疗养院,最大的特点便是阶梯状的立面设计,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阳光。奚福泉巧妙地把所有的病房设计在南立面,诊疗室和手术室都在北立面。这样疗养的人可以充分享受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既美观又实用。
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三
武康路40弄1号,一幢西班牙式建筑,这里曾是维护中国外交权益、推进民主共和,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唐绍仪的故居。
设计这幢小楼的建筑师,便是非常有名的董大酉。武康路40弄2号,也是他的作品。董大酉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董大酉
董大酉的作品就更知名了。1930年有个“大上海计划”,其中最主要的作品便是他设计的。他的“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设计理念,把中国传统风格与西式建筑结构和技术融合在一起,大气磅礴。
董大酉设计的市府大楼
最近变成网红的杨浦图书馆,其前身是旧上海市图书馆。如今改造成功的杨浦图书馆再现了董大酉的设计初衷,还原了他手绘图上的“两翼”建筑,完整再现其“中国复兴式”建筑的历史特征与建筑风貌。
再现董大酉设计原稿的杨浦图书馆
当年的旧上海市图书馆
四
武康路上的中国建筑师还有设计了117号的范能力、393号世界社的李宗侃,设计了65号的陈芝葆等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师正被大家一一挖掘出来,还有许多未被确认的中国建筑师,限于留存这些材料的英文报上只有他们的英文名等原因。
武康路上的建筑师,除了中国人,还有许多外国人的身影。
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英国建筑师思九生、法国建筑师王迈士、俄国建筑师罗平等,都在武康路留下了他们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