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地理|天坑
本文由公众号“讲地又讲理”倾情编辑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视频呈现
二、文字解读
塌陷型天坑
冲蚀型天坑
三、试题链接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天坑是一-种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图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桶状形态特征,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在100m以上,底部与地下河相连的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由于其巨大的塌陷规模和特殊的圈闭化地形,天坑内部形成了有别于周围区域的小气候,为各种动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毛寺天坑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该天坑坑内与坑外两个系统并非完全独立,坑壁在其中起到了连接过渡作用,在这个特殊的生态过渡带上,植物物种多祥性在坑壁.上出现了“断裂”,且无乔木分布。下图为沾益区天坑群地理位置图和大毛寺天坑玩口——坑壁——坑底木本植物指数统计图。
(1)指出沾益区形成喀斯特天坑群的自然条件。
(2)简述大毛赤天坑从坑口至坑底木本植物指数的变化特征。
(3)说明大毛寺天坑坑壁无乔木分布的主要原因。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冲蚀天坑是由地表流水以悬垂方式通过落水洞等,使之逐渐扩大加深而形成的大型竖向客斯特负地貌。重庆武隆后坪天坑群总面积38平方公里,总深度约500m,是世界唯一的地表水冲蚀形成的。下图是“冲蚀天坑的形成示意图”
(2)指出形成后坪天坑群的岩层条件。
(3)冲蚀天坑在形成过程中需要有搬运能力较强的地下输出通道。分析其在冲蚀天坑形以中的作用。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天坑是四周岩壁陡峭,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的大型塌陷漏斗区,是在特定 地质、岩溶地貌气候、水文环境下形成的,被誉为“地表最壮观的喀斯特景观”,我国已发现的天坑多分布在川滇黔等地,经过多年探索发现湖北也是一个天坑大省,那里分布着各种类型、不同发育阶段的天坑,还有着目前全世界已知最新诞生的天坑落溪天坑,这里堪称是天坑博物馆!
材料二 落溪天坑位于利川市,隶属恩施自治州,属中国地势第二阶梯末端,云贵高原东延部分,鄂东北、鄂西北为变质岩,其余均为碳酸盐,在这里,隐匿着峰林峰丛、峡谷绝壁、溶洞暗河等无数精彩绝伦的喀斯特奇观。
(1)据图乙描述湖北省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根据图丙说明落溪天坑的形成过程。
(3)落溪天坑所在的恩施地区在经济上曾为全省倒数第一,有人认为是喀斯特地貌导致了这里的贫困,也有人认为喀斯特地貌是这里宝贵的财富,请说出你的观点及依据。
参考答案
1.C
2.C
【来源】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
1.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因此其形成主要是岩层受流水溶蚀后塌陷形成,故C正确。故选C。
2.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乐业天坑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面积较广,故A错误。乐业天坑所在地区山岭连绵,河流流域受限,且岩层裂隙较多,多发育地下河,河流的航运价值不高,故B错误。地形限制,农业分布于山间盆地,聚落规模较小数量少,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3.B
4.D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分析】
3.坑壁岩石是沉积岩,图中的乙是岩浆岩,D错误;该地位于广西,坑底植被属于常绿阔叶林,C错误;由材料可知,天坑是流水侵蚀而形成,B正确;该区域多地下暗河,虽然天坑高差大,但无河流发育,无法形成瀑布,A错误。故选B。
4.首先,该区域需要沉积物在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之后地壳抬升,沉积岩(喀斯特地区多为石灰岩)出露地表,接受流水侵蚀,逐渐形成天坑景观。图中④为沉积作用,⑦为地壳抬升,③表示外力侵蚀作用,C正确;①为岩浆侵入,冷却凝固;②为侵入型岩浆岩;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故选D。
5.A
6.A
【来源】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练习1-5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解析】
5.石灰岩易被水溶蚀,所以该地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A项正确。从图中的数值进行计算,箐口天坑坑口海拔约1250米,坑底海拔约为800米,所以深度在500米以下;二王洞长约4千米;岩层受流水溶蚀作用,由漏斗下陷形成天坑,故B、C、D错误。
6.武隆天坑群和云南石林都属于喀斯特地貌,故A正确。黄山“猴子观海”属于花岗岩风化侵蚀地貌;庐山“飞来石”属于冰川地貌;新疆“蘑菇石”属于风蚀地貌,所以B、C、D错误。
7.A
8.B
9.D
【来源】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
【分析】
7.根据图中天坑群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度指数的变化可知,从坑口—坑壁一坑底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A正确。多样性先降后增加、均匀度逐渐减少、优势度先降后增加,BCD错,故选A。
8.由于天坑巨大的塌陷规模和特殊的圈闭化地形,天坑内部形成了有别于周围区域的小气候,坑底空气湿度较大、气温适宜,为动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B正确。光照不充足,气温较低、坑壁崩塌,土层较薄、雨水下渗,坑底积水少,ACD错,故选B。
9.由材料可知,天坑群深度达100米以上,坑壁垂直高度大,其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较坑口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C
11.C
12.A
【来源】“超级全能生”2018高考全国卷甲卷26省9月联考地理试题
【分析】
10.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受流水溶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选C。
11.由图可知,岩层的空隙和裂隙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层裂隙越大,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使地下溶洞扩大,选C。
12.本题呈现的为喀斯特地貌景观,该景观形成的条件包含可溶性的岩石、温暖湿润的气候、较高的植被覆盖率等。陕西省植被覆盖率低,地质条件相对稳定,地表较平坦,所以与汉中天坑群形成的相关条件是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选A。
13.A
14.C
【来源】浙江省金华十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调研考试高二地理试卷
【解析】
13.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甲是沉积岩,乙是侵入岩,丙是变质岩,丁是喷出岩。天坑群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形成的。据材料可知,发生在陕西某石灰岩地区,石灰岩岩石类型属于沉积岩,A正确。故选A。
14.地质作用②代表的是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故选C。
15.(1)石灰岩分布面积广,且石灰岩岩层深厚;降水丰富,流水溶蚀作用强;地质结构不稳定,岩层易发生塌陷。
(2)从坑口到坑底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先减少后增加,且坑底高于坑口;物种组成的均匀度总体降低;物种优势度总体变化不大。
(3)天坑四周坑壁垂直陡峭,乔木根系难以扎根生长;天坑坑壁面上多为石灰岩,土壤稀少且保水性能差,不利于乔木生长。
【来源】云贵川桂四省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联考文综地理试题
【分析】
(1)自然条件: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分布面积广,且石灰岩岩层深厚,喀斯特地貌发育;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流水溶蚀作用强;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质结构不稳定,地壳运动频发,岩层易发生塌陷。
(2)读表可知:从坑口至坑底木本植物指数的变化特征是: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1.761-2.372);物种多样性先减少后增加(1.63-1.5-1.79),且坑底高于坑口;物种组成的均匀度总体降低(1.0-0.83);物种优势度总体变化不大(0.72-0.77)。
(3)坑壁无乔木分布的主要原因:天坑四周坑壁垂直陡峭,乔木根系难以扎根生长,容易倒伏;天坑坑壁面上多为石灰岩,土壤稀少,土层薄,土壤贫瘠,且保水性能差,不利于乔木生长,当地降水多,对天坑四周坑壁冲刷作用强,乔木很难生长。
16.(1)流水溶馆;流水冲蚀。
(2)上覆岩层较薄且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层(可溶性岩层)足够深厚和宽广;石灰岩层(可溶性岩层)裂隙发育;(上部薄层的非可溶性岩层与下部厚度较大的可溶性岩层同时存在;可溶性岩含水层有百米以上的包气带厚度。)
(3)随着漏水洞的发育,(流水不断冲蚀、侵蚀、溶蚀竖井底部和四周岩壁)底部会堆积有大量的堆积物(剥落物质)。搬运能力较强的地下输出通道快速搬运堆积物,为下一轮侵蚀做好基础,可以不断增大竖井的深度和容积。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详解】
(1)后坪天坑群是喀斯特地貌的表现,是流水溶蚀和流水冲蚀作用共同形成的。
(2)后坪天坑群的岩层条件要结合材料信息总面积、深度表现,图示冲蚀坑的形成过程进行说明。由图示可知,后坪天坑群上覆岩层较薄且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下层的石灰岩层是可溶性岩层,足够深厚和面积宽广,在经历外力作用后能形成众多的天坑;石灰岩层(可溶性岩层)裂隙发育,容易被侵蚀;上部薄层的非可溶性岩层与下部厚度较大的可溶性岩层同时存在,底部可溶性岩石被侵蚀破坏后,上覆薄层易掉落形成天坑;总深度约500m,可溶性岩含水层有百米以上的包气带厚度,容易被侵蚀。
(3)冲蚀天坑是由地表流水以悬垂方式通过落水洞等,使之逐渐扩大加深而形成的大型竖向客斯特负地貌。冲蚀天坑在形成过程中需要有搬运能力较强的地下输出通道,其在冲蚀天坑形成中的作用可结合竖直状态氷冲蚀力度大角度去分析。冲蚀天坑是由地表流水以悬垂方式通过落水洞等,使之逐渐扩大加深而形成的大型竖向客斯特负地貌;随着漏水洞的发育,(流水不断冲蚀、侵蚀、溶蚀竖井底部和四周岩壁)底部会堆积有大量的堆积物(剥落物质);侵蚀和溶蚀能力都很强,在冲蚀和崩塌联合作用下,洞口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搬运能力较强的地下输出通道快速搬运堆积物,为下一轮侵蚀做好基础,可以不断增大竖井的深度和容积。
17.(1)分布特征:分布不均,由南向北减弱;西南部分布最广泛;东北部分布最少,成因:岩性南部碳酸盐广布,东北和西北部为变质岩,岩性坚硬,不易被流水侵蚀;水热条件由南向北递减,流水侵蚀减弱。
(2)该地为碳酸岩广布,地表水易下渗,径流下渗过程中沿岩壁进行溶蚀或侵蚀形成落水洞,当地降水丰富,地表水不断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在地下径流的持续侵蚀(溶蚀)搬运作用下,落水洞变深、变宽,表层越来越薄,直至塌陷形成天坑。
(3)贫困原因: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小、土层薄、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下渗作用强,地表水缺乏。财富:与天坑相连通的地下溶洞及其内部有多种地貌形态如石笋、石钟乳等,有美学价值可以发展旅游业,多种地貌也具有地质地貌研究的科学价值。天坑的形成与地下河密不可分,可以通过天坑找寻水源。
【来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地理试题
【分析】
(1)从图甲可以看出,湖北省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征:西南部分布最广泛;东北部分布最少,分布不均,由南向北减弱。成因主要从岩石性质和气候状况差异分析。从材料可知,西南部为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岩性碳酸盐广布,易被溶蚀;东北和西北部为变质岩,岩性坚硬,不易被流水侵蚀;气候条件差异明显,水热条件由南向北递减,流水侵蚀减弱。
(2)天坑是喀斯特地貌的特有形态,是流水侵蚀(溶蚀)的结果。该地碳酸岩广布,裂隙多,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下渗过程中沿岩壁进行溶蚀或侵蚀形成落水洞;当地降水丰富,地表水不断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在地下径流的持续侵蚀(溶蚀)搬运作用下,落水洞变深、变宽,表层越来越薄,由于表层岩石失去底部的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塌陷形成天坑。
(3)这是开放性题目,认为是贫困的理由(从交通、土壤、水源方面分析):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小、土层薄、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下渗作用强,地表水缺乏。认为是财富的理由(从旅游开发、提供水源等分析):天坑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态,有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可以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天坑地貌具有地质地貌研究的科学价值;天坑的形成与地下河密不可分,可以通过天坑找寻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