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 穿行在大街小巷

一个人与一条街

但凡一个人上了一些岁数,人生最大的感悟:莫过于感叹岁月像流水般的飞速过去,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们切切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努力创造出为人一生的价值,为社会作出应有的奉献。

在汉口土生土长、懵懵懂懂生活了大半辈子,要说最快乐、最难忘的日子,当数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时代。

汉口新安街  麻建雄摄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经常与街坊的少年伙伴、同学相约到桥硚口汉正街游玩。从居家附近的汉口江岸六合路码头,沿着沿江大道一直往高头走。那时,长江江堤的每个闸口基本是就是一座繁忙的码头,码头工人忙着装船或是卸货。工人们吃力地拖着一辆辆装满货物的板车,蹒跚地从码头进进出出,鱼贯而行,穿梭在码头和马路对面的仓库货栈之间。

不到二十分钟走到江汉关,这座汉口长江边的地标建筑,每时每刻都会准时敲钟鸣曲,宏亮的钟声在汉口天空上长时间的廻响。在海关钟楼前玩耍一会儿后;再走十几分钟,就到了龙王庙、集家嘴,汉正街临汉江的起始街头。

步入青石条路面的汉正街、乐此不疲地在迷宫般的小街窄巷里徐徐而行。(那时侯的汉正街还没有开辟成市场,街面上只有少数出行的本地居民、冷冷清清的,有的小街僻巷、空寂无人)。

上世纪30年代的江汉路

最后会转到长堤街作一番遛跶、闲逛,但都觉得不太好玩,只知道这条街曾经是一道长堤;少更无知的我们、并不知道这道拱卫汉口古镇的长堤,是几百年前由汉阳府的通判袁焻、袁大人督建打造的。汉镇民间世称袁公堤,后为长堤街,长堤街能延续今日,是得益于明朝崇祯年间汉阳通判袁焻大人高瞻远瞩、真知灼见的雄才大略!

很小就知道从我所居住的芦沟桥路一带直到江汉路是昔日列强的租界,长江中游地区的十里洋场,沿江临街及街道两旁尽是些异域建筑风格的高楼洋房。有时晚上和小伙伴、同学练长跑,由山海关路、六合路沿着胜利街一口气往高头跑到江汉路,又折身跑回。那时侯胜利街是一条背街,天黑了以后街面上没有多少车辆行驶。沿江大道更不用说了,晚上人迹稀少,胆小的人是不敢独自去到那里的。

上世纪80年代的六渡桥

汉口要数中山大道最繁华,六渡桥、江汉路最热闹。时至今日,江汉路、六渡桥依旧是武汉市的地标,汉口城区的根基、脉源、核心地带。

也许数百年前汉镇的人们对汉正街的依恋,就像今天汉口的人们对江汉路满怀着深情一样;不知诸君如何;只要我有段日子没去江汉路,或是去外地一些时远足归来;心里总会有些不踏实,感觉好像欠缺了些什么。惟有在江汉路、六渡桥一带走走看看,慢慢转了一圈后,才能抚平心里怀乡的失落感,找到了回归故土家园美妙且温馨的感觉。

不久前才看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组照片;那时侯汉口城墙刚拆没多少年,中山大道若干年后才初现雏形。照片上新落成的新市场大世界,即现在的民众乐园岿然独立、煞是新潮气派,然而四周却尽是湖塘、水洼,满目凋零、荒凉。

当年活跃在汉口镇工商界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东西湖吴家山人刘歆生先生成立了专业的填土公司,引进西方先进的挖掘机械,运输工具;挖取并搬运后湖一带庞大数量的土方,填平垫高了汉镇新区的地势,奠定了汉口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基础,之后才出现了车马人流如织的中山大道,楼宇林立繁华的商业地带六渡桥。

1931年大水江汉路陆地行舟

紧邻英租界,一条由中山大道贯通到长江边的道路铺设而成,并被冠名为歆生路。在花楼街口、修建了汉镇最早带电梯的楼外楼旅社。生成南里、生成北里的建成,使得江汉路成为汉镇最热闹、最具人气的地区,汉镇城市的中心位址,也由汉正街转移到江汉路、六渡桥这一地区。

在汉口竹枝词里、在历史的册页上,都大书特书着;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 后来歆生路被改为了江汉路。饮水思源、行路不忘筑路人,后世的人们将永远都会记住;刘歆生老先生是江汉路的开路先锋;是汉口二十世纪初城市建设的奠基者。

划子,曾是汉口人主要的交通工具

从集家嘴汉江码头坐轮渡,几分钟就到达了对岸汉阳的船码头。沿着不太长的码头台阶,拾级而上,彷彿来到一座临河的僻远小镇;眼前是一条铺着花岗岩青条石,窄狭的小路。街两边是一间连一间门户洞开的店铺。这就是我成年以后,几乎每个月都要造访一次的汉阳高公街;然后慢慢步行到晴川阁,汉阳长江大桥头、昔日汉阳县的老城区显正街,去到青石桥、南城巷一带游玩。

这条汉阳南岸嘴上古朴的小街,据说是很久以前一位高姓汉阳县官员督建的,自古以来一直称之为高公街。从汉口过小河到汉阳,举足间从热闹喧哗的六渡桥、汉正街、集家嘴,来到了河对岸宁静、淡泊的一条小街。

湖北武汉地区,民间坊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集家嘴的划子——擂倒荡(音烫)。意思是说干一件事不能松劲,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这一辈子只坐过一次集家嘴的木划子,那还是刚记事的时侯随大人一起去的。小木船一松缆绳离岸,船夫就不停地划动双桨,船到了江当中,船夫更是用尽全身气力。如若不然,小船就会被汉江口的滚滚激流冲入长江,到不了集家嘴的彼岸——汉阳高公街。

石板路,上世纪80年代前武汉三镇随处可见,如今不多了

如今再也见不到高公街了!因为修建晴川桥、整治防洪重地南岸嘴;高公街及近邻的跨鹤街一带受洪水胁迫的居民区整体拆迁。南岸嘴如今固若金汤,绿树葱郁,一道钢铁飞虹横跨汉江汇入长江的江口上;成为江城武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离开学校没几个月后就参加了工作,所进的单位在汉口堤角附近。住单位的集体宿舍,下班后经常和同事结伴到芳草萋萋的张公堤上游玩、闲逛。堤外潺潺流淌的朱家河对岸,属黄陂县管辖;放眼望去是满目葱郁的农田,散落在天际线内的小村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