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画说新渔阳里6号》| 觉醒年代的青年们在上海这条弄堂里做了几件大事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当“后浪”们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时,百年前“觉醒年代”的青年们如何在峥嵘岁月中谱写青春之歌的最强音?在党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首本讲述青年团历史的连环画新作《画说新渔阳里6号》面世。

上海是党的诞生之地,也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之地。《画说新渔阳里6号》是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程国英绘图、余阳撰文,由共青团上海市黄浦区委员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上海城市动漫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共同策划,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让我们跟随那一代年轻人的身影走进1920年,看看风华正茂的他们,在渔阳里这条狭窄却洋溢着希望之光的上海弄堂里书写了怎样的历史大事件!

大事件一

  老渔阳里2号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

1920年6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新青年》编辑部(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成立,初步命名为“社会共产党”,后经过陈独秀和李大钊商议,最终决定直接以“共产党”命名。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人有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这并非上海地方性的党组织,因其在党的创建中发挥的组织发起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大事件二 

第一个《共产党宣言》

中文全译本出版

陈望道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20年,他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并任《新青年》杂志编辑、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1920年8月,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即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推动下,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该译本出版后,即引起强烈反响。初版1000册很快销售一空,9月再版千册,至1926年5月,前后印发了17版。

大事件三

新渔阳里6号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

1920年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沈玄庐、袁振英、金家凤等8名平均年龄仅24.5岁的青年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团的机关设在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在这里,还诞生了党组织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青年革命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还有党组织领导的第一个通讯社——中俄通讯社……此后,在全国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相继建立,上海团组织起了一定的发起和指导作用。

大事件四

外国语学社建立

外国语学社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建立的第一个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学校就设在新渔阳里6号,1920年9月28日对外登报招生。学员学习外语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同时参加一些革命活动。部分学员以优异的表现被选拔到苏俄留学。先后被输送到苏俄学习的有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许多人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

《画说新渔阳里6号》自2020年初启动,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图文创作,全书以精湛的水墨连环画技法呈现,既有宏大的五四运动等场景,又有对青年团成员在上海弄堂、石库门等处工作、生活、战斗的细致描摹,还有对青年团发起人成长经历的影像般穿插回顾。

画稿出自八旬高龄连环画家程国英之手。程国英拿到脚本后,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有时画到午夜12点才收工。他表示,连环画的创作不应是对每页文字的图解,这样容易导致就事论事平淡无味。在脚本文字的提示下,创作者应加强对人物时代背景、环境气氛的深入表现,用画面扩展文字的信息量。

画家 /程国英

创作时,程国英会先以速写形式作即兴草图,铅笔稿呈现基本构图,包括环境、人物造型等,在此基础上再细化。等绘制正稿时,则以铅笔打底稿,水墨上色,更注重人物的眼睛、眼神等细节。他希望这本书能受到青少年的喜爱。

五四青年节

五一劳动节

五四青年节

1920年春,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至上海后,住进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又称老渔阳里,现南昌路100弄)2号,《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入。

陈独秀在知识青年中有着极大影响力,他在老渔阳里的居所聚集了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热血青年。

当时和陈独秀《新青年》月刊一起在上海宣传社会主义,特别是介绍世界和中国的劳动运动的,还有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等组织的《星期评论》和邵力子等主办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俞秀松、施存统等就是在陈独秀、戴季陶、沈玄庐的支持下,1920年4月初到星期评论社工作的。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6号正式发起建立。当时团的发起者有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沈玄庐、袁振英、金家凤等8人,俞秀松担任团组织书记,这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就设在这里。

陈独秀本人也经常到新渔阳里6号给外国语学社的学生们讲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们在新老两个渔阳里相连的小路上来回奔波。

1920年初,陈望道在家乡浙江义乌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他不断翻阅《日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保证一字一句都能翻译准确,常常在书案前一坐就是一天。夜深苦寒,陈望道仍不愿休息,怀里揣着“汤婆子”,点上昏黄的油灯,累了靠茶叶提神,争分夺秒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

新渔阳里6号一楼都是外国语学社的教室,学员最多的时候,教室要容纳超过五十人。起先俄语课由杨明斋和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负责,学生人数增多后,聘请王元龄来任教。

青年团的团员们学习之余,还会负责刻钢板,印传单、抄写和校对等工作;他们积极向《共产党》《劳动界》等党办刊物投稿,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动更多的人加入党、团组织,为共产党的早期建设、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渔阳里的革命青年前赴后继、救国图强的事迹,始终激励着广大团员青年。《画说新渔阳里6号》以连环画图文合奏的形式,将这段百年前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演绎得淋漓尽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