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先生李晟

宋代段子:《夷坚志》记载了很多佛法感应的故事,其中包括菩萨、圣僧和经咒感应;涉及的佛经包括: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圆觉经、孔雀明王经、金光明经、楞严经等等。经过长久的熏染,佛法到了宋代已深深的融进了中华文化。

【原文】

鄱阳千秋乡寿山里人李晟,读书不多,年过五十,犹为人训蒙,两目浸昏,夜不能视一物。
尝昼坐学堂,有僧手持文书,谓曰:“君之厄不止于目,命数亦不永,大期将近,(明钞本多一“我”字)教君诵此经,不惟眼明,更可延寿三纪,凡事如意,至(明钞本多一“老”字)不费力。”晟拱谢。于是展卷示之,乃《金光明经》也,诲之(明钞本多一“句”字)读一再,然后去。晟至诚袭藏,每清旦(明钞本多一“必”字)诵一卷,久之,目光如初。
书馆(明钞本多一“前”字)临溪,其长子能入水捕小鲜以给膳。偶抄细沙一箕出,觉光彩闪烁,谩汲水淘沃之,得生金屑,可直五百钱,以为适然耳。自是日日得之,他人闻而争效,绝无分毫之获。晟子累获利,每四五月尤多,其积遂丰,遂筑室买田,赀力渐比中户。
四子服儒衣冠。庆元三年,寿八十九矣,强健如壮夫,逮(上六字明钞本作“强健聪明少壮或不逮”)距神僧三纪之兆已及,尚可支持也!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孔雀逐疠鬼||周世亨写经||东坡书金刚经||麻家鹦鹉||观音偈||观音救目疾
(《金光明经》片段)
【白话语音文字版】

鄱阳(江西)千秋乡寿山里人李晟,读书不多,年过五十了,还在教小学生,他的双眼渐渐昏沉,到了夜里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有个白天,他正坐在学堂里,有个僧人手持书卷进来,跟他说:“您的倒霉处还不止在双眼,你的命数不长了,人生大限将近,我想教你诵读这部佛经,这样的话,你不仅眼睛能好,更可以多活三十六年,生活上凡事如意,到老也不费力气。”李晟一听,起身拱手相谢。僧人展开书卷给他看,原来是《金光明经》,僧人教李晟怎么读经、断句,反复教习,然后才走。

李晟至诚读诵经藏,每天清早必诵一卷,时间长了以后,他的视力全恢复了。李晟书馆前有条溪水,他大儿子擅长入水抓捕小鱼虾供给日常饮食。有一天,这孩子偶然从水中抄出一簸箕细沙,感觉这些沙子光彩闪烁,他不经意的再打水淘灌细沙,竟然得到不少生金碎屑,能值五百钱。他本以为是赶巧了,但从此以后,每天都能得到金沙。其他人听说此事,纷纷效仿,但别人就是淘不出金沙。李晟长子每日淘金,累积获利,每年四五月的时候收获最多,家里的日子渐渐丰裕起来,于是建宅买田,李家的资产逐渐能达到中等人家水平了。

李晟的四个儿子都走了读书之路,穿戴儒生衣冠。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李晟已经八十九岁了,身体强健的就像个壮夫,大概距那位神僧所说“增寿三十六年”的时间已到,不过看样子,李晟的身体还没啥问题!

【祥宏点评】:看到这故事,想到一句话:人贵在有信心和至诚心。一个莫名其妙的僧人来访,本身就很稀奇,看来这僧人跟李晟有大因缘。阅读《夷坚志》有个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比之天地,看两人貌似相像或相近,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像僧人这样的缘来了,一定要细查。李晟表面看不过是乡村教师,但僧人跟他一讲,他即信受奉行,只有大根器人才能如此;训蒙,就是教小学生,教蒙童;千秋乡寿山里,这个地名不能确知是现在哪里;《金光明经》,全名为《金光明最胜王经》,是大乘佛教中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之一,流传广大久远,可以说这是个《金光明经》感应的故事。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8-《夷坚志》中的“佛法感应”事件)
参考音频来自“祥宏谈夷坚”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