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570期:网上购物有套路,月光族、剁手党并非爱占小便宜,而是落入了易冲动怕失去的心理陷阱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570期#

一般来说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人们会有两种心理,一种是想得到,一种是怕失去。这两种心理有的时候表面上还真的有点相似,不过它的威力是不一样的。我来举一个例子,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元旦之前,美术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糖果,他给隔壁班同学分糖果的时候说的是,“每个同学可以领一颗糖”。当时我的想法就是这一颗糖对我的吸引力并不大,而且我觉得领糖还得排队怪麻烦,等到我们班的时候我不会去领这一颗糖。

大家看到了我已经做了提前的心理预设,我决定放弃这次收益的机会。不过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等到美术老师来到我们班的时候,他说了这样的一段话,这段话改变了我的想法。他是这么说的,“现在每个同学有机会领一颗糖,不过这糖数量是有限的,如果你现在不领的话,过一会你的糖就被别人领走了”。一想到本来该属于我的糖被另外一个人给领走了,我立刻就去排队领了自己的这颗糖。大家注意一下,每个人都可以领一颗糖,这叫想得到;而本该属于自己的糖不能被别人领了,这叫怕失去。

实际上行为学研究发现了,怕失去的威力比想得到更强大,这种怕失去的心理实际上就是行为经济学所强调的“损失厌恶”。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努力向前,并不是因为想得到,只是因为怕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古典经济学有两个假设,这两个假设都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第一就是买方和卖方信息是对称的;第二就是人们在购买的时候,进行的是理性决策,心理状态基本是平稳的。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两个假设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结论就是:买卖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人们大多数购买决策都是非理性的、冲动的选择。我们听说过一句话,“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请问大家,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是不是说卖东西的智商就比买东西的高,是不是说他们都是传说中的聪明人呢?其实啊并不是这样,买卖双方有个重大的区别,就是双方拥有的信息不一样。卖方拥有的关于产品的信息更多,他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设计方案,调度买家的非理性,从而促进销售。所以“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这句话讲的是卖方的信息优势和非理性优势。

大家在网络购物的时候,只要翻一翻某宝、某东、某多多,然后就会发现卖家确实会有很多的套路。比如说他会利用从众心理、互惠心理,榜样示范效应、权威引导效应、情绪唤醒效应,不过这些都不是最常用的,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打折。有人会觉得打折有什么了不起,我是一个理性的人,我不爱占小便宜。如果这样想的话,你就把交易过程想简单了。

在网上多数商家使用的打折策略都是“边界打折策略”,也就是说限定打折的边界,要不然就是时间边界,到明天凌晨12点之前;要不然就是数量边界,我们只限量赠送1000份;要不然就是身份边界,支持的人都点个赞,凡是点赞的都能得到优惠。通过这样的边界打折策略,就调动了人们怕失去的心理。因为这个优惠是限时、限量的,到了一定的时间点就消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大脑就会得到一个信息,一份本来应该属于你的优惠,有可能被别人拿走了,接下来“损失厌恶”机制就启动了,你会不知不觉的就会点击购买、去抢本来不需要的东西。这个就是“边界打折策略”的威力所在,它利用的不是人们爱占便宜的心理,它利用的是人们怕失去占便宜机会的心理。

有一种人叫月光族,每个月都会把钱花光;有一种人叫剁手党,买完之后就后悔,恨不能剁自己的手,下次依然会狂买。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反套路、去控制自己的非理性消费呢?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就是把选择过程与付款过程分开,选东西的过程容易冲动,不过在购物车里放一放,等自己恢复冷静了,再决定付不付款,这时候就会变得更加理性;第二就是保持面向未来的心理,在面对折扣诱惑的时候告诉自己,把这个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自己将来还会有更合适的机会。

在以上两个大策略的基础上,再补充三个小建议:一是提前列好购物清单,不买预算之外的东西:二是注意时间,不在深夜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进行购买;三是提前设定一个性价比的标杆,凡是达不到标杆的一律都删除。通过以上这些小方法,我们就可以尽量避免低质量的非理性决策。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