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评论在线||李国程:明杰诗集《如歌的行板》简论
穿越空间的歌唱
——明杰诗集《如歌的行板》简论
文/李国程
读到这部诗集时,我们有理由感到一丝欣喜。因为那是诗,而不是其他。在这些编集在一起的诗歌里,那种真正诗歌具有的气味和品质弥漫纸面。在中国古典的诗歌批评领域里,我们称其为“诗味”—— 一个颇为生动的比拟。这一批评术语预示着,诗必须有诗之为诗的特殊禀赋,这一禀赋尤其以一种氤氲和朦胧的气态形式飘浮于文字之间,而且有迹可循。对于那些经验老到,对文字有着敏锐嗅觉的读者而言,诗所具有的那种专有的东西——诗味,是可以直截体味不存任何犹疑的。当然,“诗味”这样的概念是传统印象式批评的产物,它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而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论界定。在以现代语言学为基础,以科学性为追求的现代结构主义诗学当中,这样的印象式批评显然会遭到掷弃。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理论作为支撑。同是结构主义的代表性人物,“雅各布森强调语言特性,卡勒则注重阅读过程中的程式和假定。”相比于传统的印象式解读,结构主义诗学自有其系统科学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诗的品读,尤其是对于诗的独特品质的感触,它更多与一个阅读者的个体体验以及特殊的语言和文化历史语境相连。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里,诗歌的写作与阅读从幼年时既已植入每一孩童的语言组织程序的内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尤其注重对诗歌的记忆与理解,使所有操持汉语之人从内在浸溶其独有的品质,以及对于这一品质的精细辨析与独到要求。在《中国文学论丛》一书中,钱穆先生不止一次谈到了中国文字与中国文学的紧密关系。汉语,这一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以象形指意和音韵变化为特色,简洁而具有极大蕴含的文字,其自身拥有的独特品质,尤其是以其编织而成的文本所具有的品质,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有理由对汉语,尤其是汉语诗歌的文字之美饱含自信和崇敬。这在中国文人对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长期钟爱上表现地尤为明显。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书中指出了中国文学的“诗骚”传统,尤其是其对于小说的影响,例如中国小说中对于诗词的引录,以及对于情调和意境的追求等等。这足够使我们相信,“诗味”这一并不严谨的理论术语对于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所具有的巨大意义与效能。
然而在当下的诗歌创作中,“诗味”这样原本对于诗歌基准要求的特质已寥寥无几——这也是我们读到这部诗集理应感到欣喜的一个理由。关于这部诗集的“诗味”为何及其具体表现,我们将在下文中逐步展开。这里先要强调的是,所谓的“诗味”我们或许终究难以有一个界定清晰的解释,但对于新诗改革以来普遍存在的非“诗味”、无“诗味”,我们却可以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描述。诗不是分行的散文,也不是造作晦涩的文字游戏。诗需要有所蕴含,才能有所回味;而有所回味,才能产生诗味,即诗之为诗的东西。新诗改革之后,自由诗的写作不断地成为诗人们的首选。就连偏好古典诗词的毛泽东,也在《诗刊》创刊号《关于诗的一封信》里也指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但对于这样的自由体诗歌,在写作过程中就容易流于直白,而少了诗,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应有的含蓄、韵律与体式。于是不久就有了闻一多对于新格律体诗的提倡。这是对真正诗歌特质的还原。而在差不多同一时期,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各布森指出“'诗歌语言’必有'突出处’,不惜乖违习用'标准语言’之文法词律,刻意破常示异”。语言的陌生化有助于回到诗歌自身,更多地关注于内在的精细肌理;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诗的隐涩与阅读的障碍,而丢失了诗之为诗更为重要的蕴含。这也是现代汉诗中的一大症结。但在这部诗集中,我们庆幸作者没有陷于这样的语词迷宫当中。他为我们创造的是既有诗味而又清新练达,具有水一般肌质、富于生命感的文字。这是我们所乐于看到的,也是当下的汉语诗坛所稀缺的。对此我们不必吝于给予应有的赞许之辞。诗人韩东就曾指出:“写诗似乎不单单是技巧和心智的活动,它和诗人的整个生命有关。”他告诉我们,写诗不仅在于一项技艺,更在于以诗之名,展现并享受诗意的生命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写诗,读诗,来富足和完善我们单一而贫乏的精神世界。而这样的一部诗集,或许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一
这部诗集取名为《如歌的行板》,其本身就具有着一定的意旨。对于这样一部诗集的初步感触,我们不妨可以先从诗集题名的解析开始。“如歌的行板”源自俄罗斯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的曲名,它深含着一种缓慢的韵味,一种如诉的悠扬。我们仿佛可以从中读出的一段生命的历程,一丝不绝的叹喟。采用如此的曲名为标题,不仅仅包含了一种对于缓慢姿态的习语借用,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进入这一时段的诗歌打开了一道可能的便捷通道。作者希望能以这样的标题,使我们能及早进入他所预设的状态,融入每一首诗的品读与回味中去。这仿佛是为整部诗集打下的一个基调。虽然诗集的题目未必能真正代表每首风格、形式、内涵各异的诗作,但我们不妨以此来作为解读这部诗集的一条潜在的脉络,一种对于生命的深长感喟。
《如歌的行板》一共分为六辑,每集各有十一首诗,每辑各以其中的一首代表性诗作作为标题(如第一辑即以《爱情随雨而安》一诗为题)。这样的分辑虽然并非严格的分类编排,但也大体代表了一种归类的取向,同时也便于读者的阅读。这其中,爱情,水和生命成为关键词,从几个辑名当中便可读出(如“爱情随雨而安”,爱情的驿站,泪水腌过的心,大漠的驼队,生命的还原)。它们无疑透露了诗人写作这些诗歌的缘由与主题。因此接下来对这部诗集的解读,我们将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对第一、二、三、五辑的解读,这一部分主要是诗人对于爱情,水的丰富的把握与描摹;第二部分是对第四辑“生命还原”的解读,这一辑中包含了作者生命感的融入与歌呼;第三部分是对第六辑“穿越空间”的解读,在这一辑里,诗人着重表现了空间乃至时间、心理上的距离,乃至由此造成的种种体味。这三个部分大体代表了作者这一时期诗作的某些集中的,萦绕于脑际的触发与念想。而对它们各自的精细解读,无疑是打开诗人这些内心感想的一把钥匙。
二
在这里,我们将这部诗集的第一、二、三、五辑合为一个整体进行解读。虽然也有少数其他题材的诗作杂见于其中,但总体关乎于爱情。无论是对理想爱情的歌颂、永恒爱情的期盼、如水般单纯的恋人与恋情的描摹,还是对往事与旧情的回忆与感伤,它们都成为诗人在创作这些诗作时始终围绕着的核心,也是古今中外绝大多数诗人们心中的永恒话题。当然,诗的好坏并不依赖于你写了什么,而更注重于你如何写他们,亦就是一首诗、一个诗人区别于其他的关键。在这一部分里,诗作是以简结、直白、连贯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或许也代表着诗人内心对于爱情的一种姿态,一种清新而朴素的情怀。
在第一辑里,作者“在春雨中 恋上故乡的女孩”并在“纯粹的雨水中”“放声歌唱”,令“爱情随遇而安”,回想“故乡的恋人”。这是这部诗集的精彩之处。而在第二辑里,诗人在“磨难”和“微雨”中,“回首”“温柔一年情”,期盼“永恒的爱”,在“缘尽的时刻”独自品尝“泪水腌过的心”。这辑的题名即是“泪水腌过的心”,无疑展露了诗人对于心酸感情的回味与祭奠。在第三第四辑,诗人在经历了“爱情的葬礼”后的“片刻”,追忆“岁月”整理“心情”,并在“大漠中的驼队”中重新“启程”,奔赴“爱情的驿站”,重拾“我的信仰”。从这四辑当中,我们大体可以追寻、把握到诗人在爱情历程中的一条线索与脉络。而其中的最大的特色,也是诗人最大的特色,即是以朴素而凝炼的语言,清晰而如水般流畅的诉说,为我们解读其内心之中同样如水一般的爱情。这在第一辑“爱情随雨而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例如《放声歌唱 纯粹的雨水》一诗:
盛情不朽的雨水
将伴随我的爱情一生明亮
我知道
在雨水里
我才洁净无比
安祥无比
没有一丝一毫的死寂和冷寞
消失苦涩和孤独
在那被勇敢而围困的雨水里
背弃我的马
我的第一千零一匹马儿
以骨肉吟唱的诗歌徒步
我清贫的思想在清澈的雨水里封锁你
安慰你
相拥的你我
绕雨而歌
首先,从语词上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在语言上的独特驾驭。他喜于运用一些凝炼而内敛,规整的词语,如“盛情不朽”“一生明亮”“洁净无比”“安详无比”“一丝一毫”“死寂和冷漠”“苦涩和孤独”“清贫”“清澈”“绕雨而歌”。即使我们略去其他的字句,仅仅以上面所列的这些语词,也足以使我们联想组合成一首绝佳的短诗,一副极美的图景。而这在这部诗集当中几乎比比皆是。这不仅代表了诗人在语言和文学上的造诣,更代表了诗人的一种倾向,一种对于优秀汉语编织而成的诗歌的倾慕与追求。正如诗人在《一意孤行的人》中所言:“一意孤行的闭门创作 / 绝决的等待一首好诗的出现”。这种直追古典诗歌中技艺最为精湛者杜甫所言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苛求态度,使得诗人的几乎每一诗作中都自然地包含着应有的“诗味”。
其次,从诗句的整体的音韵感和结构性而言,诗人明杰都能达到极为优异的自然与流畅,而这是尤为难得的。虽然优秀的诗歌未必非要经得起朗读,但能经得起朗读,并能在读者口中时时吟诵,不具磕绊和造作的诗歌就必定为好诗。在《放声歌唱 纯粹的雨水》,以及《爱情随雨而安》等诗作中,我们可以得到极为充分的感受与体验。
第三,诗句中个体意象(“雨”)能充分地融于诗的整体之中,给予整首诗以一种澄净的氛围感,一种“在水一方”的在场感。在这部诗集中,虽然不乏独特优美的譬喻、意象,如“独身一人 / 你只好骑着夜色匆匆上路 / 你的鞭子抽疼诗歌 / 生硬的马蹄叩响道路的大门”(《你》)、“传说雨是天爷磨刀时洒下的磨刀水 / 天爷磨刀是为了快点斩断世上钟情人的情带 / 让他们无家可归”(《微雨》)、“面对镜子 / 我的眸子里仍然有你 / 你还是那般平静 / 我却已浑沌成 / 一支苍老的船歌”(《岁月》),但如“雨”这样的赋予整首诗以独特意蕴的意象却是少有的。
当然,除了这些浅白清新的诗作,这一部分里也有着其他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其中以《自白》尤为突出:
许多年以前
一个流血的夜晚
我和母亲
同时爱一个男人
直到今天
失去风花雪月的年龄
我就渴望衍变成一个男人
品尝第一次占有女孩贞操的滋味
被潮汐侵略胴体的那个季节
我从那男人苍苍白发的梢部
摘一粒熟透了的山楂
给我怀孕的母亲
我从母亲挣扎不止的小腹内
捉一尾小鱼
给我和母亲拥有的那个男人
做一盘小菜
再让刚学会走路的妹妹打一壶小酒
从此以后
母亲两岸的风景
与那个男人雄性十足的眸子
遥遥碰杯
杯杯见底
这是一首蕴含较深,较为晦涩的诗。诗名为“自白”,代表着诗人的一种隐曲的内心坦露,一种内向的自语,其蕴含也就相应地较为晦涩,难于揣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首诗所具有的那种整体性,流畅性与丰富性,使得其能免于晦涩造作,而能成为一首独特的具有象征性意涵的诗作。读诗不是猜谜。我们在诗歌阅读中,特别是对于朦胧诗以后的现代诗的解读,更应将注意力放在诗的阅读体验和整体感受上,而非纠缠于意义的挖掘与个别字句的纠缠考辩。诗之为诗,必须有超越于字面意义的蕴涵,如此才能在读完诗之后能有所留存与感喟。对于一首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诗歌批评的目的,不是对一首诗的解释进行专断和指定,而是指出它的独异之处。《自白》这首诗,开始得极为平凡:“许多年以前 / 一个流血的夜晚”。但问题随之而来。什么是“流血的夜晚”?在诗中我们并不能找到答案。我们大概只能将其视为一种隐含,或者一种预设,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具有性与肉体的描述:“我就渴望衍变成一个男人 / 品尝第一次占有女孩贞操的滋味”、 “被潮汐侵略胴体的那个季节 / 我从那男人苍苍白发的梢部 / 摘一粒熟透了的山楂 / 给我怀孕的母亲”、“我从母亲挣扎不止的小腹内 / 捉一尾小鱼”、“雄性十足的眸子”。它们一同构成了一幅鲜活而质朴的生活情景。其韵味自在于其中。到了结尾,诗人以一种颇具回味的方式结尾:“从此以后 / 母亲两岸的风景 / 与那个男人雄性十足的眸子 / 遥遥碰杯 / 杯杯见底”。从此以后,那种单纯而稳固的生活样态于此开始,并且极具生活醇香,使人回味悠长。而这无疑是一首好诗自身的绝佳确证。
三
与第一部分的清新流畅不同,第二部分更多地展现了诗人于生命的各种样态中所体会到的宽广与深重:《伴》讲述运命,《生命》探究生命的永恒与流变,《人》针砭了人,《生命还原》使生命复归,而《走窑汉》则描绘了生命的力与美。而这其中,尤以《故乡的河》一诗,最具厚重与醇美:
故乡的河游荡我恋人樱桃小口般的记忆
惟有她在我寂寞的时节才生长潮湿的风景
她坚贞的清凉穿透我五脏六腑
我每一份阳刚之气阴柔之美都经过她的熨烫
下午的阳光有她和我古老的誓言
岸边庄稼的成熟有她烧红的灵感
我双手微笑无非是渲染她的情绪
躺在她没有碑文的梦幻里我失声痛哭
故乡的河每一分钟都在向远方迁移
碎花布衣已遮不住她胴体的菁华
秘密已去舞姿已去陶罐已沉入泥土
无尽的光泽在剥开的子夜一滴滴坠落
故乡的河呀故乡的河,我灵魂之河
一旦我衣锦还乡定让你重振威风
相信你繁衍的子孙已在昨天陈酿涌动的路标
荒野里一朵白色的罂粟火红的草莓也悄然声明
游子丰美的鹰翅正 起万道光芒
披着唐僧的袈裟逾越燃不尽的野火而来
故乡的河
清凉清凉 滚烫滚烫
在这首诗中,诗人叙说了有关“她”的记忆,描绘了故乡的河的厚重与宽广。诗的一开始便使人沉浸于其中:“故乡的河游荡我恋人樱桃小口般的记忆 / 惟有她在我寂寞的时节才生长潮湿的风景 / 她坚贞的清凉穿透我五脏六腑 / 我每一份阳刚之气阴柔之美都经过她的熨烫”;而后“故乡的河每一分钟都在向远方迁移 / 碎花布衣已遮不住她胴体的菁华 / 秘密已去舞姿已去陶罐已沉入泥土 / 无尽的光泽在剥开的子夜一滴滴坠落”。我们顺着故乡之河一路逆流而上,追寻那些逝去的记忆与梦幻,而后又顺着这条“灵魂之河”而下,“披着唐僧的袈裟逾越燃不尽的野火而来”。最后,则以“清凉”与“滚烫”的对照收尾,展现了故乡的给予我的复杂感慨。而至此,诗人也再次回到了“水”。它以河流的形态,再一次地滋润了诗人的生命与诗歌。
四
第三部分我们所要解读的是最后一辑“穿越空间”。正如其标题所示,这一部分的诗作大多与空间有关;同时,空间所具有的抽象性也因此弥散于这一部分的诗作之中。相比于前两部分,这一部分的诗作具有更为明显的抽象性与多义性,如《为什么》、《距离》、《印记》、《倾述》《穿越空间》、《伫立》。但他们所具有的蕴含是丰富的,深刻的。如“真想化作一匹马 / 带你跑遍山山水水 / 可又不知为什么 / 你手中的马鞭总是遗落家中”(《为什么》),其中的“马鞭”所指具有极丰富的可能,它可能指的是一种精神促发(从马鞭之于马的功用得出)——这种精神促发是我所期盼的(“真想化作一匹马”),却又总是不到的(“总是遗落家中”)。当然,这只是对于“马鞭”与“马”的一种可能性的解读,它所具有的意义可能性不止于此。对于此类的诗歌,本文于此也不可能一一地进行可能性的剖析。对于其中的一些诗作,我们可以从它们的诗题中找寻解读的线索,如《伫立》描绘了“伫立”时的感受与联想,《穿越空间》描写了穿越空间,深入生命内部的历程,《同志》坦言“圈里圈外,无心无手”,《归途的浪子》、《永远的青春》、《流浪者》则各自以“浪子”、“青春”、“流浪者”为主题。而对于多数的诗作,我们更应以体验为主,而非对诗作意义的执意索取。正如其中的《流浪者》一诗所述:“流浪者与路 / 不需要注释 / 身后落羽纷纷 / 身前岁月泥泞”。
以上是对这部诗集分三部分的简要解读。从这一解读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步领略了诗作中那独有的,风格各异的语言风貌:或清新流畅、或宽广深重,或隐曲悠长。但贯穿于其间的,是如水一般的意蕴和流畅凝炼、极富诗味的语言。它们像一条河流,滋润着这些诗歌,连结着诗人的爱与生命。这也是诗人明杰创作的动力之所在。它内在于生命,期盼通过优美蕴藉的汉语书写来加以倾诉,急切而真实地倾述。我们相信,这是一位以诗为生的诗人,一位热爱雨水与生命的诗人,这可以他的诗作为证。正如荷尔德林的那一著名诗句所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当我们身处的这一社会离荷尔德林所谓的“人”越来越远时,诗人明杰正以水为诗,以水为居,继续着他那热切的创作,继续着属于他自己的生活与歌唱。
作者简介:李国程,女,1986年生,山东东营人,本科就读于青岛大学文学院,于2008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习期间曾在《当代小说》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一曲女性主义的哀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