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愚公故事征文 ‖ 一个小山村的蝶变(郭红文)
新愚公故事全国征文
一个小山村的蝶变
没有资金,全村老少爷们勒紧裤带筹。没有技术,村干部就带领群众摸索着自己干。在一次打井时,两个村民一不小心,掉进了60多米的深井里,差点丢了性命。一个把腿跌折了,牙磕掉了好几颗;一个身上被戳的伤痕累累,鲜血直流。这次历险,全村人并没有被吓倒,相反也更坚定了打井找水的决心。就这样,在河南省水利厅、济源市水利局的帮助下,前后经历十多年,打了十几口井,最后一口井一直打到180多米,山口人终于看见了清水。通水那天,全村像过节一样载歌载舞,村民们自掏腰包买的鞭炮,把寂静的小山村崩的闹翻了天,好多老年人喝着清凉凉的水,哭着、笑着、喊着。山口人彻底告别了没有井水吃的历史。
开煤场绝对赚钱。这么好的商机为什么不抓呢?说干就干。不料全村党员代表大会上,支村两委的提议遭到了许多村民的激烈反对。他们说,山口村本来地就少,虽然贫瘠,可这几亩地好歹也是我们养家糊口的唯一希望啊!如果干煤场不赚钱,地也不能种了,让我们喝西北风啊!面对这种局面,支村两委干部并没有退缩,他们一次次地召开党员代表会,一遍遍地做群众思想工作。最后,决定先由村集体办一个煤场,通过实际行动来引导大家。煤场经营第一年,盈利十多万,第二年,二十多万。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开煤场的人越来越多了。山口村也成为辐射南方多省的豫西北、晋东南最大的煤炭中转市场。煤炭销售的高峰时期,山口村大大小小的煤场一下子开了近二百家,全村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搞起了煤炭生意,当起了老板,村民的人均收入由原来的每年三四百元一跃上升到四五千元。靠着煤炭转销,山口人掘到了迈向小康的“第一桶金”,煤炭转销成了村里集体经济发展的源泉。自此,山口村家家有生意,人人有事干,从此腰包渐鼓,走上了富裕道路。
山口村紧邻五龙口景区,依托景区发展旅游业说不定就是一条出路。经过出外参观学习及反复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靠山吃山发展旅游才是山口村发展的根本出路。随后,村里抓住国家小流域治理的大好时机,通过群众集资和上级补贴,投资500余万元在景区修建了长140余米、高50余米的拦水大坝。这不仅使景区变的山清水秀,风光宜人,还进一步改善了土地灌溉、人畜饮水问题。随后又投资150余万元重修了香岩寺。投资40万元硬化、绿化了景区道路。随着旅游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到景区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不少村民依托景区,开起饭店,卖起了猴食、旅游纪念品,村民们不用出去打工,坐在家门口就能赚上钱了。
他决定带着大伙们重新开始找水源。山口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坎坷崎岖找水的血泪史啊!没有哪个村能比山口村更懂得水的珍贵的。党传齐一头扎进山里,他跑了一年多,鞋子都磨烂了好几双,最终在太行山里发现了一眼清泉。2013年5月,他多方筹资50多万元,又带领全村200多人自带干粮义务劳动了半个月,终于铺设成了一条1万多米长的引水管道,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难。但好景不长,第二年大旱,山泉断流,村民吃水又陷入困境。对此,党传齐并没有被挫折吓倒,他发誓,一定要想方设法找到水源。在市镇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党传齐又带领群众开始打井了,历经两年,2016年终于打出了一眼400多米深每小时能出60吨的水井,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吃水老大难问题。600年来山口人吃水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为改变村里孩子上学难问题,他们又把目光盯上了孩子教育。通过群众集资和争取上边扶持,共筹集500余万元修建了配套设施齐全能容纳1000多人的全省一流小学,彻底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问题,又吸引周边县市的孩子也来就学,该学校被济源市教育局命名为“五龙口镇实验小学”。此外,村里又专门购置了音响设备用于活跃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天晚上的广场舞、交谊舞绝对不亚于城市的休闲娱乐生活。另外,村民每年还自发办起了“春晚”,吸引了周边好多人前来观看。文明创建如火如荼,连续多年的“好婆婆”“好媳妇”“好子女”“五美家庭”的评选,更是把这种氛围推向了高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