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把空杯未碍欢 | 一件黑胎把杯、兼谈相关问题

把杯是南宋龙泉窑新出的种类,也是黑胎器中较为常见的器型品种。不过存世多为出土器例,品相完好的传世品则十分少见。

以下这例更是孤品,他处所未曾见。

芒口,口沿外侈,筒状腹,圈足,一侧口沿下按螭吻形小把柄。黑胎,胎薄釉厚,釉色粉青,玉质感强,釉面开不规则文武片,圈足刮釉垫烧,纤细规整。

此件南宋龙泉窑把杯出土于杭州城市生活遗址,已经修复,尺寸小巧,高仅5.7厘米,制作精细工致,釉色与南宋官窑器有些相似。据其胎釉特征,烧制工艺风格,可断为龙泉窑最核心产区大窑产品。

除上述筒状式样外,其实更常见的是一种碗式杯身,环形把柄加如意形指垫的把杯。典型器如1972年湖州山塘村皇坟山宋墓出土的“龙泉窑青瓷把杯(高3.7、口径9.1厘米)”。

皇坟山宋墓出土龙泉窑青瓷把杯

现藏湖州市博物馆

黑胎,粉青釉,有冰裂纹,紫口铁足

此式把杯在龙泉溪口瓦窑垟一带出土的黑胎中也有发现,且皇坟山出土把杯胎釉特征接近溪口产品,大致可认为溪口一带生产。

以下是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两例龙泉窑黑胎把杯,也是典型的溪口窑风格。

高4、口径9.5厘米

高4.1、口径13.2厘米

另外,笔者还收集到杭州城市生活遗址出土的龙泉窑黑胎把杯标本数件,造型基本与溪口者同,但器式上更为饱满,据其胎釉烧制工艺特征,应为大窑所出。

杭州工地出土龙泉窑黑胎把杯修复器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件黑胎把杯标本,釉面均有土蚀迹象,呈大片钙化状的白色或米色,只在器物口沿处、圈足处等局部可见其原来的粉青色或灰青色等。此种现象在汝窑,南宋官窑标本中也屡有发现。且此类标本的铁骨特征非常明显,露胎处往往有一种铁锈的质感,含铁量无疑甚高。

下图为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把杯,器式同大窑风格。从釉面较强的玻化效果可以见出,烧成温度偏高了些,以至于流釉较严重,芒口明显,上部釉薄,圈足、底部处积釉。此外,器口稍有变形。

以上宋龙泉窑把杯以黑胎为主, 均呈芒口铁足。铁足是黑胎的特征,芒口设计便于器物叠烧,可节省窑位,提高产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一南宋龙泉窑把杯标本,与一菱瓣盏相粘结,即是此种芒口由来的最好说明。此外,芒口器也可进一步加工,包钤金属边,成为扣金瓷器,扣银瓷器,愈显尊贵。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龙泉窑把杯菱瓣盏叠烧标本

2010年山东菏泽元代沉船出土的器物中也有一件“龙泉窑青釉单耳杯(高4.1、口径7厘米)”,与大窑型把杯风格相类。此件把杯白胎,胎釉各方面特征有较为典型的元代色彩,同出的其他几件龙泉窑青瓷器如高足杯、十字宝杵纹盘等亦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且同船所出如卵白釉器和青花器等大部分文物可确定为元代器物,所以,此件把杯为元代龙泉窑生产无疑。该船出土文物达100多件,且多为高档品,船主身份非富即贵。此例颇可说明龙泉窑把杯使用对象主要为上流阶层的事实。这也可解释其传世量稀少,黑胎为多,制作精湛等种种迹象。

山东菏泽元代沉船出水龙泉窑青釉单耳杯

此两式把杯筒状和碗形两种,其造型与流行于汉之前的酒卮稍有相类,但卮一般下承三足,区别也很明显。与之更为接近的是唐代粟特式金银器中的金银带把杯,无论杯身样式还是把柄设计均可见出较明显的相承性。溯其母本源头推测,把杯的用途应是酒具。

龙泉窑黑胎多纹片,一般认为并不适合用作饮食器,而以陈设种类为主。但笔者认为,早期龙泉窑黑胎并非如此,如本文开头所述之黑胎粉青釉把杯即是一例。该器虽开有纹片,但明显非有意为之,说明当时对釉面莹徹无瑕的追求仍是第一位的,其胎色、釉色、造型上都有对汝窑青瓷风格的模拟。

类似高质量黑胎龙泉标本近年来陆续有发现,无论是龙泉窑址遗迹还是南宋故都杭州城市生活遗址。根据窑址的调查摸底,该类瓷片一般都是在南宋瓷片堆积层的最底层发现的,断为南宋早期之物也是有据可依。此类产品的精美程度较之于南宋晚期的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制作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与同时期的普通龙泉窑青瓷产品更存在技术层面上的巨大差距,包括坯料、釉料配方,施釉技术,装烧工艺等各个方面。

该黑胎粉青釉把杯做工精湛,釉色成熟,这说明龙泉窑黑胎的烧制水平在南宋早期即已达到相当水平,龙泉黑胎仿官之说显然是不成立的。另外,从新发现的南宋早期龙泉窑黑胎产品分布来看,窑址有多处,重心也不止在溪口,大窑黑胎的窑址数量似乎比溪口更多,质量也更高,从产品特征来分析,大窑烧制黑胎的时间应早于溪口。

如果说南宋晚期龙泉窑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是一种突变,那么这种突变其实在南宋早期就已经显现了,而南宋晚期的两类精美产品只是南宋早期精品的延续,甚至包括南宋官窑,可能都受其一定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