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人物——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岁。幼即颖异,善记诵。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生平简介故乡岁月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他所处的年代恰逢清康、雍、乾“盛世”,成长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门第,科举世家。吴敬梓,天资颖异,文章过目辄能背诵。他除精读百家经史典籍外,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诗词曲赋,因之学识渊博,见解过人,诗文援笔立就。吴敬梓13岁丧母,14岁随父吴霖起至江苏赣榆县学教谕任所读书。18岁回滁州应职。雍正元年(1723年)忧愤成疾而终。吴敬梓性格豪爽,不匀治生。丧父以后,宗族之间围绕遗产问题解夺不休。吴敬梓愤激之余,不顾礼法,典卖田宅,遇贫即施,寄情风月,挥金如土,不十年,万金遗产挥霍殆尽,一时之间“乡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在服丧期满以后,也曾几次参加乡试,但都榜上无名。父母的见背,家道的中落,妻奴的亡散,科场的失望,世俗的白眼,对吴区梓的刺激很大,于是动了离乡的念头。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的一天,33岁的吴敬梓怀着“逝将去汝”的满腔激愤,决然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开始了生活旅途中新的一页。南京新生活南京,这个六朝故都,当时为两江总督驻地,交通便利,商贾云信,四方才士争来荟萃。敬梓一到南京,即以自己的瑰琦行结识了一些品学优擅的知识分子,其中有经济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画家、数学家、天文学者等;同时,还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接触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伶工、歌记等市井奇人,唯独对侯门权贵、富商巨贾以及热衷时文八股的士子不屑一顾。乾隆元年(1736年)春,安徽巡抚赵国麟接受了江宁巡导唐时琳,安徽学使郑江的辗转推换,在抚院甄试了吴敬梓,发现他才学优良,于是举荐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廷试。官吏“朝夕造请”,促其就道,吴敬梓却称病不赴。困顿晚年不赴鸿博,纵情诗酒,生计因而日益困顿,时或靠亲友周济度日,时或靠典衣卖文维生。虽囊无一线,但安之若素。他的先人门生故吏半天下,然而吴敬梓丛不居恩索报,有时断炊数日,也从不去一叩豪门;严冬无炭取暖,就邀约五六知已,乘月色从秦淮水亭绕城堞步行数十里,歌吟呼啸,到天亮时分,入水西门大笑散去,夜夜如此,谓之“暖足”。越是在困境之中,越能洞察世人的真面目。吴敬梓移家南京后,随着结交面的广泛,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他历经世态炎凉,看透八股,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十余年之功,终于成书。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举行征召,众士子迎銮争献诗赋,企求封赏,唯有吴敬梓洞察朝造字征聘之虚伪,竟藏匿家中,企脚高卧,进行回避:足见先生鄙薄功名利实禄,绝意仕途的高尚精神。乾隆十九年,54岁的吴敬梓,携妻及幼子客居扬州琼花观后土祠。在宁期间,他曾因倡修泰伯祠出卖了祖上最后一点遗产。此时吴敬梓生活更加窘迫,健康状况也日浙恶化。这年十月二十八日薄暮,他访友归来,又吃了一壶酒,不料就寝后,猝然痰壅,不及救治,溘然长逝。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由友人卢见曾出资归葬南京。二百多年以后,为了纪念这位讽刺大师,人们在他的家乡为吴敬梓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人物评价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丝希望,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倒的事实。雍正帝、乾隆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胡适:曾蒐求吴敬梓的佚著而不可得。胡适在《吴敬梓传》说:“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有序》:“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襄河镇 [地理位置]襄河镇位于襄河之滨,总面积124.6平方公里,北部与十字乡相邻、东部与陈浅乡接壤、南部紧邻武岗镇、西部为草庵乡,镇政府西距合肥市100公里,东距南京市60公里,北距滁州市30公里。境内交通便捷,东部紧邻京沪铁路,南部即将通车的宁西铁路贯穿全境,北部有滁全路直达市区,上海至新疆伊宁的“312”国道和S206公路绕城而过,并在境内设站,“312”高速……详细++吴敬梓相关
吴敬梓故居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同年(公元1701年)出生的名人:
赵信 (1701~?)浙江省杭州+ 更多公元1701年出生的名人》同年(公元175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