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移世易
一个项目的计划,编制得十分完美,也没有可能经过三年、五年后,每一条仍然有效。
计划一经形成“不许”改动
任务、计划开始日期、周期和计划完日期是计划的四大核心,这四列体现出了团队整体的经验、相互协调的心态和必须完成的决心。
当年我就提出,这四列一经形成,就“不允许“改动——您不是很专业吗?不是认真讨论过了吗?
计划如期、保质完成表明了您对于未来的判断,建立了一面镜子和标杆,如果执行中任意改动,形成“完不了、计划找(补)“——即根据实际完成日期,匹配计划日期的局面,就开始自欺和欺人了。
世易时移和与时俱进
僵化执行不会带来项目的健康运营,更不是运营者和项目计划编制者的初衷。
管理实践中,内、外部情况在不断变化,还是得给有效执行开个口子。
于是在计划表格中,设置了1st、2nd、3rd三次调整机会,用以记录项目运行情况;之所以是三次,而不是设置十次、八次的,原因是三次调整无法完成时,您就是调整十次也是没用。
在计划梳理时,任务完成了的,就在“实际完成日期“中填入日期,将来就可以用”计划完成日期“与”实际完成日期“相减,就形成了考核结果,后续会有专门文章解释其应用。
发现计划不能如期完成,就要在”1st“一栏中填入预计可以完成的日期,就形成了“第一次调整的计划完成日期”,同样的,当“第一次调整的计划完成日期”无法实现时,就要在”2nd“一栏中填入预计可以完成的日期,就形成了“第二次调整的计划完成日期”,以下亦然。
“初次制定计划完成日期时,有不少因素无法估计、更看不到,特别是距离任务开始可能有一年半载的时间呢”,于是第一次调整是最容易多方所接受;
“项目执行中,有各种各样的内部和外部扰动,造成了计划无法实现现调整”,于是第二次调整通常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项目执行中,经过了边界条件从模糊到清晰,时间由远及近,到了眼前有了具体的调整”,第三次调整的可实施性、针对性一定是最强的。
调整当然不会是任意的,当可以在自己的范围内消化时,只需要调整并报备即可;当影响到了其他专业和紧后工序里,就要申请到上一级部门的批准。
影响开业、开盘等重大节点时,就需要了集团最高领导的审批了。
记录是管理的血液
一项具体的任务,经过了计划开始日期、周期、计划完成日期,走过了1st、2nd、3rd和实际完成日期,这一项项目就完成了,也就形成了项目记录。
计划管理是为了实现目标、提升管理,于是至少得有80%的节点可以顺利完成,余下的20%是需要用点儿招数、费点儿心力和体力才能完成,这既合情、又合理。
复盘时,“周期”一项很是关键,是作为未来编制计划时周期选用的基础,多个项目运行之后,周期就是公司所特有的、与内外部因素相贴合的了,计划就可具体、可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