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抄本《雪菴字要》的流传、信息损耗及试补正方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无论您远走何方
题记
——侯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
从序、跋文看流传过程
《雪菴字要》原作为元初大同籍雪菴禅师李溥光书于至大元年(西元1308年),其书写成后几经时代涤荡,在刊行,誊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劫难。从元末的“讹误损折”到明初的“全美”,再由明初永乐年间的“错乱讹舛”到明中叶叶胜誊写的“庶无讹谬”。其后此版本又在明代几经誊抄,已经错误百出。至今看到的这本《雪菴字要》除其中一些方法已无从考据外,其文字论述亦存在多处明显错误。现将书中几处标明年代的信息梳理如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从流传的主要节点看,如今看到的《雪菴字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1
洪武六年得“真传的本”得以“全美”
《雪菴字要》原作由雪菴禅师李溥光书于元至大元年(1308)左右,这一信息从字要中的“大字说”一篇得知。其后另有济南贝自强的“大字评”一文,书写时间大概为至元二年。书成65年后的洪武六年(1373)其“传之亦广”的版本便出现“讹误损折不同”,还好此年一个名叫李居正的人寓居姑苏,在琴川陈苍崖先生家复得“真传的本”,此书“全美无差,一字而不苟也”。并告诉后来传者“慎勿轻授于人”。而此后李居正于“洪武八年仲春授于鳌峰曾伯刚习之”。
1.2
永乐八至九年第二次补正
洪武六年过后35年的永乐九年(1411),当涂詹恩所作序中说到“改调开封偶得《雪菴大字书法》一部”,“惜其错乱讹舛至陶阴鲁鱼之多”,随后詹恩尝试对《雪菴字要》进行补正并刊行。从作者表述看,到此时,雪菴原著内容便已经缺失,并“窃以鄙意补正”。但自此,《雪菴字要》仍以“刊行”形式流传。
1.3
宣德己酉后的誊抄
永乐九年后18年的宣德己酉年(1429年),南阳叶胜对其友人胡氏归吴所得的《雪菴字法》进行誊抄,这次誊抄也是有记载的第一次誊抄。自此后《雪菴字要》均是以誊抄的形式流世,至于这部《雪菴字要》是否是叶胜当初的抄本,可能性很小。参看成化十七年(1481)龙集辛丑春三月望后一日俞洪书的跋文(也是《雪菴字要》的最后一个明代跋文),其手写字体与全书字体完全一致,由此推断,此抄本的誊抄写时间当晚于成化十七年(1481)。又根据抄本书尾有明末常熟藏书家毛晋(1599-1659)名章,可以判断,该抄本为成化至明末的手抄本。
二
明抄本《雪菴字要》的信息损耗
明抄本《雪菴字要》是在元初撰成,经历了由元到明的“讹误损折”,再到洪武年间(1373)的第一次“全美”,再经过“错乱讹舛,至陶阴鲁鱼之多”,到永乐年时期(1410-1411)的补正刊行,再到宣德(1429)、成化(1481)及其后数次誊抄,如今看到的《雪菴字要》已经是错漏百出,前后颠倒,语焉不详。首先在永乐时期的第一次补正刊行,就难免有信息上的损失,但因为至此一直是刊行,相信大部分信息得以保全。而其后的数次辗转誊抄当是造成《雪菴字要》原始信息损耗的最大原因。另外从文中最后出现的时间成化十七年算起,到民国戊午年(1918)张元济游京师购得本书并提跋文已过437年,到西元2019年7月笔者撰文时,已经过去538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除《雪菴字要》除文字信息本身的损失外,更重要的是文中所述诸多技法均已经失传,如对于大字书法最为特殊的两种书写方式:“捽襟”和“把布”法均只能见诸文字,书法实践在我国早已不见踪影。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而到了明清时期,这两种方法基本被“聚米画沙”或“油灯投影”法所取代,于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明清时期的摩崖与墙体大字几乎均采用放大法实现的。
三
明抄本《雪菴字要》的主要疏漏
和拟补正方法
3.1
目录、榜题疑似疏漏
3.2
内容、配图疑似疏漏
由于我们对抄本内容认知有限,尽量保持抄本原貌,而不妄加揣测。对于作者比喻晦涩的地方,文中将尽量做出解释。文章内容中也有一些明显缺字和错误的地方,按照个人主观意见以注释形式指出。对于配图注释错误的,对其推理修正;对于配图缺失者,按文意补齐。配图将全部采用目前发现的李溥光大字楷书,以充分体现作者的大字美学观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简介
侯涛,山西浑源人,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业余醉心于李溥光大字书法与家乡文史研究。
北岳文史研究
浑源及北岳文史、地理、艺术、民俗的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