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史—展子虔
《游春图》 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纵43厘米 横80.5厘米
宋徽宗题鉴定为展子虔所作
展子虔《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卷轴画。甭管什么展览,只要把这幅画的名字列出来,保准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蜂拥而至。
这幅画没有画家款识。当它辗转到达宋徽宗的手中,便有了皇帝的题签。元明以后,历代著录和题咏不断,彰显着后世对它狂热的膜拜。“展子虔笔,世所罕见”,董其昌由衷地感叹。
一个阳光和煦的春天,翠岫葱茏,春波荡漾,一群士人在山川之间纵情游乐。展子虔用青绿勾填山石,山脚则用泥金。山上小林木,用赭石画树干。松树不画针叶,直接用苦绿点。人物直接用粉点成,然后加上重色画出衣服的皱褶。这便是中国山水画中“青绿山水”的源头。
明人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写道,“展子虔者,大李将军之师也。”就是说,唐代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皆宗法展子虔。
展子虔历经北齐、北周、隋代三个王朝。他当过隋文帝杨坚的朝散大夫、账内都督,是一个正四品官。隋初的统一局面虽然短暂,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隋文帝本人喜爱字画,建国之初就招收散布在各地的画家,入朝受禄。载曰,有董伯仁从河北来,展子虔从江南来,还有杨契丹、郑法士,纷纷汇聚到了京都长安。
隋朝的画科约略可分出道释、人物、动物和山水四个种类。展子虔全部涉足,是一个技艺全面、上继六朝下启唐代的能人。
历代著录的展子虔作品约五十余件。它们在唐代是有明码标价的。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值多少钱?50两白银相当于今天两万块。唐武则天时期,黄金相当于白银价值的十倍·······把我的心肝肺惊得直打颤。
张彦远还打比方说:“若言有书籍,岂可无九经三史。顾陆张吴为正经,杨郑董展为三史。”意思是一个唐代人,如果家里没有展子虔的画,怎么有脸说自己喜欢画呢?顾陆张吴,指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杨郑董展,指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我必须补充一句,这个张彦远,高祖至祖父一门三代官至宰相。
《授经图》展子虔(传)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称赞展子虔的人物画:“凡人所难写之状,子虔独易之。”汤垕则在《画鉴》中写道,“描法甚细,随以色晕开。人物面部神采如生,意度具足,可为唐画之祖。”
重视刻画人物表情性格,是中国人物画最优秀的传统之一。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都有独特的成就,展子虔也不例外。他采用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细笔勾线,以色晕开,既不是“没骨法”,也不是“凹凸法”。汤垕相信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手法,“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就是继承了展子虔的独创。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副《授经图》,有展子虔款。尽管学界对这幅画的真伪有争议,但意境情调,那种高士生活的悠逸,或许是可以参考的。
山水画无疑是展子虔最著名的功绩。南北朝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虽然有宗炳、王微、萧贲这样的高人,但山水画作为人物画陪衬点缀的情况更加普遍。到了隋代,展子虔彻底改变了山水画的样式。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山水空间格局。
人大于山的幼稚情况已经不会再有了。人与山水的关系,采用了适度的比例。山石用细笔空勾,无皴,树木呈“伸臂布指”的形态。春山春水,广阔深远,已经达到“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趣”的效果。
自展子虔之后,中国山水画的格局固定下来:山水作为主体,人物作为点景,再配以殿阁舟楫。
我还记得顾恺之笔下那些可爱的香菇树,一朵一朵的,看起来很好吃。群山是锯齿状的,一字排列,没有一点空间纵深感。好像舞台剧的布景一样,山水被摆放在特定的位置,用来配合人物心境和情节发展。
再看隋画。山石树木更接近自然界的真实造物,而我觉得展子虔画树,像一群张牙舞爪的小妖怪。它们彼此孤立,谁也不想跟谁做朋友。
《江帆楼阁图》轴 唐 李思训(传)台北故宫博物院
与展子虔的游春图卷对照,可以看到由隋至唐,山水画的传承成长。江帆楼阁图的设色浓艳,山石树木勾斫用笔,都是唐代山水画的风貌。山石同样是用细笔画出来的,但笔法略带勾斫变化。树木与隋画“伸臂布指”比较,更加舒展自然了,叶子也多样化了。
展子虔的画,明人董其昌已经感叹“世所罕见”了。为什么这样稀罕?王伯敏曾经撰文解释,隋以前的古代绘画有三次大劫。第一次是汉末董卓之乱,汉献帝仓皇出逃。当时随驾带走一批内府珍藏,七十余车书画,半途遭遇暴雨,一路走一路丢。而另一些来不及带走的,被占领王宫的军人扯去做了帷帐。第二次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受困于江陵的时候。这位自己画画很棒的独眼皇帝,聚名画法书典籍二十四万卷,放一把火烧了。第三次是隋炀帝杨广巡幸扬州,内府收蓄的大部分古画随驾,半道上船翻了,统统落水孝敬河神。
这三次大劫不只解释了展子虔一人。命丧兵燹,葬身江河,古代绘画百不遗一。《游春图》能活到今天,要真心感谢各路神仙、帝王及藏家的庇护!北宋宣和内府,南宋贾似道,元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明张维芑,清梁清标,安岐,清乾隆内府,张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