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丹田”文章全集

博古通今

追本溯源

了知丹田

达归正道

开篇:致拳友

各位拳友:近来我用心找到一些有关“气沉丹田”“意守丹田”“胎息”等方面的文字。由玉春陆续发给拳友们。由于当初未详细交待,故有的拳友质问:

你发这么多丹田说教干什么?我们也读不懂。

我的初衷是:现在弄清楚了——太极拳是“内丹术”的动功,是为内丹服务的。丹田就是练丹、结丹之处(主要是腹部丹田)。气沉丹田也好,意守丹田也好,心息相依丹田也好,都是练丹的一种方法。不知此义,怎么能练到太极拳的真义上去呢?我所选文字都是照抄原作原文,各家也是众说纷纭。照读就是。这项工作极不容易,特别是我眼不好,找到一篇好文章就要费几天的气力。大伙儿也许现在读不懂,因为你对太极拳究竟练什么、怎么练尚且不明,一旦明了,走近了,你或许就知道它的分量和价值了——,千金难买,一句值千金!

所以我建议拳友们想法子把它保存起来,终有一天你们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赵济夫2017年12月21日

赵老师关于丹田资料之一

各位拳友:我发一些有关丹田方面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便于平时练拳中深入了解丹田的妙用!

赵济夫 11、21

《论气沉丹田》

【原文】

人是有生命的动物。外有五官四肢,内有五脏六腑,根据生理卫生的构造与人体的解剖,并无丹田这东西。仅腹部肠与肠相连之网膜中有一囊,而运动家之囊皮比一般人不独要厚,如以棒或拳击之,则能产生一种弹力,可以上下左右反抗之,我们所说的丹田,应该就是指此而言。这里正是吾人身体的中心点,一切原动力的根源。丹田虽不如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胃、胆、膀胱等之有东西可寻,而不可捉摸;但在意念上人可以口为媒介用丹田发音,以耳为媒介用丹田去听,以眼为媒介用丹田去视,以手为媒介用丹田去握,以足为媒介用丹田去行;你将丹田之力放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动作便有力而灵活。丹田的运动,诚说得上是“真空妙有”。

(摘自台湾太极拳大家张肇平先生所著《论太极拳》一书中《论气沉丹田》节P234~235)(全文完)

赵老师关于丹田资料之二

气沉丹田的功效

儒、佛、道都讲求静坐,独道家在极静中必集中一切于丹田,复运用丹田之力使身体各部分健壮,如从生理学与医学去研究,道家这种举全身之力而聚注于丹田的内脏运动,对于人身之健康的确是具有效果,如果不得其法,很可能引起小肠脱出及其他之毛病,如果得其窍要,则有不可思议之功能。静坐或打太极拳,老师要求姿势正确,因为姿势不正,呼吸不能深沉丹田,便会发生力的凝滞,其最明显的象征,便是足冷腰冷而头热。一般人之所以学儒家、佛家的静坐,以其比较温和,虽不得法亦不会出毛病。我以为道法自然,无论静坐与打拳,只要合乎自然,就有功效。盖静坐为静功,打拳为动功,无论静功与动功,都不能离开呼吸。有呼吸,就要做到细、长、慢、匀,深入丹田,所以有了功夫的人,静坐时打拳时固然要气沉丹田,非静坐时非打拳时还是要气沉丹田的。夫为是,则是静亦动,动亦动,内外都动,无有不动,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动,不息,就是是生生不已,就是道。是以气沉丹田,是一种精神摄生,其效益甚多。(第一小节全文完)

2017年11月25日

赵老师关于丹田资料之三

气沉丹田的功效 

1.肺的容积扩大

普通人呼吸,一分钟十七八下。气沉丹田的人,一分钟一二次,因其呼吸气量多,肺的容积便扩大,由于呼吸使肺自上下运动,横隔膜向下伸展,从而无形中又扩大了胸部的容积。

2.心的活动旺盛

人身上有随意肌与不随意肌,心脏属不随意肌,不能以人的意力而使之活动,但气沉丹田,使横隔膜上下伸缩,增进心脏活动机能,血液循环旺盛。

3.促进肝的活动

人体全身循环的血液总量,约有二升。另有三升左右的血液在肝脏中滞留,气沉丹田之后,由于丹田之力,使停留于肝脏的血液也能活跃循环,使全身循环的血液总量无形中又增加了七分之一强。

4.促进胃肠活动

行深呼吸时,横隔膜尽量向上下伸缩,促进胃不随意肌的发达和活跃,使胃壁富有伸缩弹力,无胃扩张之患。又促使肠的蠕动,帮助食物移行,使肠彻底吸收营养,大便畅通,无便秘之虞。

5.腹的间口扩张

腹的间口,指由鸠尾至耻骨缝合的处所言。腰实,脊柱垂直,可使腹的间口扩张,腹内脏器便可毫无阻碍地活动,所以静坐或练拳,均必须以意力而着力于腰,才能显现其奇妙。

6.控制生殖机能

世界上寿命最高的人,其生殖腺机能强而大。气沉丹田以后,便应导之化之。所谓贯通三焦,调和任督,循环往复,恍兮惚兮。乃到气贯周身,则可控制生殖机能,可收可放,可缩可伸,是保持元气的最好方法,是维系两性幸福人生的最高法宝。

7.可以变化气质

气沉丹田有了成就的人,可以改造他的性格,变化他的气质,遇顺境而不骄,处逆境而不屈,热情奋斗,果敢有为,吃苦耐劳,救人济世,无憎无恨,无欲无贪,变成一种和平勇敢正直无私的人。

8.可以治病强身

气沉丹田是以意调息的深呼吸运动,是训练高级神经中枢和呼吸中枢,大量摄氧排碳,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淋巴的新陈代谢,训练神经系统的灵活,改善泌尿系统功能,可以治愈很多慢性病,增强体质。

(全文完)2017年11月25日

赵老师关于丹田资料之四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上

永嘉郑曼青著

专气致柔第三

太极拳之特长者,乃气沉丹田也。气沉丹田,即老氏所谓“专气致柔”之着手功夫。所谓:“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也”。可见摄生之道,致柔而已。欲致柔,务先专气。专气以止于至善之地者,丹田也。气能沉于丹田,即《易》所谓:水火既济,坎离相交。☵☲者,即坎离也。离心火,炎上;坎肾水,润下。背道而驰,性各刚强,与柔弱正复相反。人之腹中水独多,居十之七;火二,君相而已。《易》后天卦,离为君火,即心火,为实火也;《内经》命门火,即相火,为虚火也。五脏六腑以及周身,因君相二火之煽拂,无一处非火之所不能到。火盛则病。国医所谓某处“有火”,西医所谓某处“发炎”,可见火虽散乎周身,亦不减水之力之聚也。如人身缺少水分,则便干枯,缺少火力,则消化不良。水火既不可缺,又不可过于刚强。若任其性,炎上润下,即《易》所谓坎☵离☲未济,其能耐久长之用乎?老氏读《易》得间,师其意曰:“专气致柔”。即气沉丹田与心相守之法。丹田者,丹灶也。心在灶中,水在上。是以火温水,不致就下为患,反得化气之妙用;水在上,火在下,是以水济火,不致炎上为害,反得温养之化工。谓之坎离既济。坎离既济,则专气致柔之功成矣!不令水火背道而驰矣!

或曰:“水火既济,则知之矣,何用专气方能致柔”?

曰:专气之用莫大焉,姑约言其尤者:

一,丹田者,不过若一气囊耳,如气不沉丹田,则囊瘪而不开。然虽有丹田不能用也,纵欲以心火相运,注乎丹田,亦不可得也。

二、心若不以气相依,则渺茫无所注其心力,又安知其能到丹田与否?是以专气沉于丹田,尤须与心相守,方可致柔矣。

《太极拳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周身”之类,无一非气沉丹田,而后可以言运气行气之功也。此专气作用之一斑也。

曰:“专气,则知之矣,对于身体裨益之究竟,又何如”?

曰:老氏已自解之焉,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婴儿者,人类之苗种也。生生之意未已,是以柔而且弱,亦犹草木之萌芽矣。及其壮而至于老,不复有生生之意,则刚强矣。若木强而易折,去死不远,以去死不远之人,其复能婴儿乎?婴儿之体,浑一纯阳而已。纯阳即气旺,气旺则血足。气旺血足,则筋柔。筋柔者,婴儿之特征也;以去死不远之人,犹有还童之望者,专气致柔而已。挽狂澜于既倒,续慧命之将绝,亦不出乎水火既济之功而已。

余是以论其究竟,在太极拳开卷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终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则可以知之矣。鼓荡即以我之气与空气相摩荡,则有进乎运气行气。气遍周身矣。神敛更有进乎专气之功矣。专气之至,能达乎炼精化气。炼精化气,未能达乎浑一纯阳之候。至于“意在精神不在气”,无气则纯刚,至矣,尽矣,太极拳可达乎浑一纯阳之候矣!与老氏专气致柔之说相终始。能如是,则祛病延年之说,抑亦末矣。

(全文完)打印2017年11月26日19:39:49

赵老师关于丹田资料之五

丹田的位置和作用

问:丹田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

答:丹田在何处,说法不一。多数气功家认为丹田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头顶百会穴,有的说在两眉间印堂穴。中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还有人认为中丹田在脐上,又称“祖窍”;也有人说巨阙穴为中丹田,又名灵台;下丹田为足掌心之涌泉,其说不一。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气一线不亡”的说法。

上丹田在督脉的循行路上,属于阳性,是阳气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主管意识活动,是练功入静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锻炼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意识活动,调节增强神经中枢,抑制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贮能性效应。这有助于休养生息,积聚精力与疾病做斗争,获得健康。所以,练功后感到体力增强,精力充沛。

上丹田在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凡气虚下陷,头部怕风怕寒以及脑贫血、低血压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学气功者,不要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气机上窜引起头晕;阳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阳上亢、高血压)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气下陷,妇女月经过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闷,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是练功诱导得气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锻炼体液系统,激发体内的能量物质,以调节、充实体液循环,提高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激能性效应。这对人体充实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命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和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道家谓人身脐下三寸为丹田,是男子之精囊、女子之子宫所在,可为修内丹之地,故名丹田。《黄庭外景经》云:“丹田之中精气微”。《抱朴子˙地真篇》云:“脐下为下丹田,在心下为中丹田,在两眉间为上丹田”。陈撄宁谓:“在脐内空处,即黄庭也”。《黄庭经讲义》载:中医泛指脐下石门、气海、关元、中极四个穴位,后至命门,都属于丹田范围。

(全文完)

赵济夫摘抄于  2017年12月1日

赵老师关于丹田资料之六

胎息根旨要诀

作者:唐代幻真和尚

古修胎息者,寻其所著,皆未达于玄门,据其文字所陈,悉皆互有得失。或云:无气是胎,闭气不喘是息。各执一门,未有所趣,迷误后学,疑惑益滋,而修生之人,性命已殆,足可悲哉!余今所得,实为简易,将来学人,保而深惜。夫云服气,即胎息之妙用也。切在分析内、外气,及在脏腑之气,统一身之所生,不可得而知也。此气须日日生之。凡粗气在荣卫之中,为喘鸣之气。气本粗者命促,气本细者命长。众气在脏腑之内,为运动之气。此两者并非修服之气。其胎息者,是天地阴阳二气,初结精之气,气结而为形,形既成立,则精气先凝为双瞳子。双瞳子者,即父之精气,号为纯阳之精,故能鉴视万物。又受母之阴气,而成玄牝者,即口鼻也。是知形为受气之本,气为成形之根,则此二气为形之根蒂者也。根蒂既成,则能随母呼吸绵绵,十月胎体成而生,故修养者效之。夫云复其根本,此胎息之要也。古皆云:气海者,为气之根本。此说非也。为不知其所止,是以复之无益。古仙皆口口相授,非著于文字之中,盖欲贻其同志。所谓根本者,正对脐第十九椎,两脊相夹脊中空处,膀胱下近脊是也,名曰命蒂,亦曰命门,亦曰命根,亦曰精室,男子以藏精,女子以月水,此则长生气之根本也。今之所复其根本,修其所生,斯者形中母子,何不守之。夫气为母而神为子,气则精液也。气无形质,随精液以上下,但先立形,则因形而住气,为其母而子不舍母,则依母而住,神气住形中,故能住世长生久视。故修身之人,常令神与气合,子母相守,自然玄牝无出入息也。庄周云:真人息以踵。言其息深深也。老子经云:深根固蒂,是为复命。此乃命门元气根本之旨也。将来君子,勿得轻泄耳。

{按}此诀认为胎息之根本在命门,不在气海,其实练功所指之命门或气海,均为下丹田。《针灸甲乙经》云:“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督脉气所发”,“气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气所发”。任脉统任全身之阴脉,督脉总督全身之阳脉,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气功通周天,即是打通任脉与督脉,形成循环。医家所说之命门,从背部而入取其穴;气海,从腹部而入取其穴;而气海与命门之中间,正是下丹田的位置,所以道家又有“规中”等名称。或称气海,或称命门者,借穴位名以指代下丹田而已,切勿拘执。(全文完)

注:1.这里一说“正对脐第十九椎”“十四椎节下”,均为腰二椎下命门穴。加颈椎为十九,不加为十四。

2.这里肯定了丹田和命门为一物——下丹田。即在二穴中间。

3.脖胦指肚脐

赵济夫2017年12月2日读《中国气功大成》杂志“胎息根旨要诀”一文

赵老师关于丹田资料之七

    问:什么叫做气贯丹田?气贯丹田的意义何在?

答:丹田两字,是气功中的术语,其位置在脐下一寸三分。丹道家总想在这个地方炼出一颗仙丹来,所以古人称此地为丹田。

气贯丹田是借助于呼吸时胸部感觉的力量向丹田部位冲击之意。丹田部位在下腹,呼吸之气无论如何是不会达到这个部位的,而是借助于呼吸时的感觉,在反应上与人体之正中央建立了一条冲向丹田部位的兴奋线。这种兴奋线完成后,就加强了意识对丹田部位的刺激力量。所以说气贯丹田是加强意识对丹田刺激的一种强化手段。

——摘自刘贵珍先生的《气功问答》刊于“气功精选”一书P11~12

2017年12月7日

赵老师关于丹田资料之八

 三、关于丹田

 下丹田脐后作为动功的窍门始自方士,也是以后道士、道家练武、炼丹、练吐纳的窍门。上丹田眉间(即祖窍)亦称玄关,才是佛家静功的窍门。后汉明帝年间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徒参禅因受方道士的影响,不无采用下丹田的,故丛林禅寺僧侣间一直在闹异端邪教问题。清康熙初年《性命圭旨》一书出世,列举很多方式,又皆以动功的窍门做静功,说是冶儒道释于一炉,其实概念不清,益觉混淆了。

下丹田一般指命门,即脐后。《老子˙成象第六》中的“玄牝之门”有人作为呼吸出入的口鼻解,但有人谓肾为牝藏,北方属水,水色略黑,入通于肾故谓玄。玄牝之门即两肾之间命门所居。但“玄牝”两字并不常用。涌泉不是窍门。膻中在胸腹腔之间倒有人称为中丹田,与下丹田有同功。

——摘自林南先生《气功杂谈》刊于《气功精选》一书P418~419

2017年12月7日

赵老师关于丹田资料之九

   三、意守丹田法的作用

意守丹田法的作用,按照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丹田是中央戊已土,这一窍通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古书上说:“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内,先吸后呼,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百脉皆通,气血通畅百病皆除”;又说:“将心意守住丹田久坐,丹田内即生气生血,气血满足,身体健壮而百病皆愈”。现在看来,这种气可能是人体内在的一种保健与抗病的物质,当然与血液密切相关。

人由于各种原因如使气亏损,血即不能不受其影响;血液如亏损,则不能不减弱抗病能力(即损气),以至体内不同部位的组织机能受到破坏,引起各种疾病。练气功,守丹田,就是要恢复与增强抗病能力(即补气、壮气),补充血液之亏损,促进气血循环之通畅,调整与改善内脏有关各部器官的机能,借使身体逐步恢复健康,最低限度也可停止病情发展。

古人说:“真阳在,人命在,真阳散,人即死,故称脐为命之蒂”。这里说的真阳,是指婴儿出生落地、剪断脐带、从母体带来的一点先天之气(即真阳,又叫灵气、元气)。此气在人出生后,就归入脐内,所以练气功,就是要练这点先天之气。

至于口鼻之气,在练功中同样会发生应有的作用。练功时强调所谓以意封闭,就为了不使思想分散,不去考虑呼吸之快慢深浅和对与不对,以便使之成为真正的自然呼吸,不因呼吸而产生副作用。实际上,口鼻呼吸随着内动(丹田呼吸)和外动的速度也在有节奏地进行着,只是练功者不加理会而已。

古人所说的“神”,是心神的神。古人认为静坐可“修心养性”,安心养神。意守丹田就是把思想(意念)集中在丹田,与内视合一静守,亦即古人所说的神向下。神向下,能清除杂念,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起到内脏机能的作用,这就是练神。

意守命门(妇女守关元、气海)与意守会阴两种意守法,主要是练精。这里所说的精有三种含义:一指精液,一指气功的气血之精华,一指妇女经血。人们气血亏损的原因,男子有些是由于性生活过度与遗精病使身体各部器官机能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妇女则多数是由于经血不调引起气血亏损而成病的。守命门对强壮肾气帮助极大。命门气足,则可生精,提炼气血和调整经血,以补充其亏损。

意守会阴法不仅可以练精与经,还有助于将任督二脉接通,使内在之气周身运行,在生理上感觉到显著的变化,能达到气功所要求的阴阳循环运行的大小周天接通。

在意守丹田约三个月后,丹田之气如已达命门,即可开始意守命门。守丹田和守命门可以交替练习,也可在同一时间内练。以三个月后,如果气已达会阴,即可开始意守会阴,最好是自发转移。自发转移是指另一窍位有胀、热、跳动的感觉才转移。

——摘自胡耀贞先生的《静动气功》刊于“气功精选”一书P171~172

2017年12月7日

赵老师关于丹田资料之十

意守丹田,勿忘勿助

身体放松完毕,以意将耳封闭,并与思想合一,同行下达腹部,内视肚脐,这叫“意守丹田”,气功称之为调心。意守丹田是为了使精神内向,使注意力集中。

丹田的提法很多,一般认为在脐下一寸半再向内一寸半处,也可认为丹田指脐间一带区域,意守丹田是指脐中(即神阙穴),脐是人命脉之根蒂,腹部有不少迷走神经,意守脐中的理由是:确有穴位处于人体正中;易于平衡;这是带脉的枢纽;在胞胎中它是命蒂所在,出胞胎后它又是元阳所藏。初学者守脐中易守又稳妥,不会头痛、腹胀和胸闷。意守丹田,要凝神澄虑,收敛心神,眼目存神内视于肚脐处,耳闻鼻息,心平气和地专注于“松”“静”二字。尽量做到万念集一,无思无虑,也就是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思,所谓“四门(眼、耳、口、鼻)紧闭”,渐入“物我俱忘”的入静状态,心静则气顺。

练功不要分散心神,但初练者难免会杂念萦绕,或者遇到外界干扰,此时不应急躁,可开目选眼前远方一目标凝神片刻再练,杂念会慢慢悄然离开。要学会闹中取静,摒干扰于体外,就能静入丹田。无极气功察于丹田是练气,是为了使任脉气自然下行,聚气于丹田,返本归原。

意守丹田好处多:丹田是经气之汇海,故通称为气海,任、督、冲三脉皆始于此,诸经会集之枢纽,它与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相通,是“生气之源”、“聚气之所”、“用意守之,百病消除”;意守丹田还可接引肾气,使真气集中在丹田里,为积气冲关,通督脉打好基础;意守丹田可促使命门(在两肾中间,即后腰与肚脐相对的十四椎下处,称为后丹田)火旺。命门属火,为阳气之根,人的元气生于命门(中医指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气功指两肾为副命门),命门火旺则蒸糟粕而化精微。练功时,命门处往往有气上提,犹如小虫上爬的气感,这就是气机的发动。

意守丹田要自然而不可用意过度,要因势利导,有聚有散,勿忘勿助。每次意守只片刻,用意宜轻,形成有意无意,若存若亡之状态,不必硬想死守。意守过于集中,气聚丹田太紧,反而不妙,会产生呼吸不畅、头痛、头胀、昏昏欲睡、心窝坚硬、腹部胀气等偏差。特别是一些体质差,毛病多的人,由于经脉闭塞,气满易滞,但是不意守又产生不了内气。要注意内气发动后,气沿经脉走,练功日久,真阳(正气)增长,先溢于任脉,依次溢于督脉、冲脉、带脉、阳蹻、阴蹻、阳维和阴维脉,打通全身经络。这时不要以意领气,拔苗助长易出毛病。有的人为追求练功效应,往往深呼吸或以意领气,企求加速打通全身经脉。欲速往往不达,物极则必反,以致引出弊端,初学者尤须格守切记。做到三点一线,意守脐中,自然呼吸,就可达到意气相随——就是其气自然而来,并非努力运气而得。强为而运气与无极功练功的“自然”原则是相违背的。有人想气运达大、小周天,领气从督脉经头直冲前额至鼻尖,强迫任、督二脉接通,是会出偏的。

——摘自苏松芳、伍锡培先生所著《无极气功˙太极拳基本功》P44~46

于2017年12月13日

赵老师关于丹田资料之十一

“炼丹火候说”

 夫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是后天。今之道门,多流此弊,故世罕全真;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顽空。今之释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已之功也。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斯时也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申,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动心,吸之至下,下不动肾。一阖一开,一来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渐渐两肾火蒸,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气息既和,自然于上中下,不出不入,无来无去。是为胎息,是为神息,是为真橐龠,真鼎炉,是为归根复命,是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气到此时,如花方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气熏蒸营卫,由尾闾穿夹脊升上泥丸。

——节选自张三丰撰《玄机直讲》“炼丹火候说”

2017年12月22日

赵老师关于丹田资料之十二

 第一篇意守丹田及其重要作用

1. 什么是丹田?

2. 丹田的确切部位?

3. 意守丹田的重要作用

“丹田”是中医和气功中的一个术语。是气功锻炼中的一个特定意守部位。古代医家和练功家对此极为重视。丹田有上、中、下之分,练气功的意守部位,一般都是指中丹田或称腹部丹田。

“丹田”的确切部位,历代说法都不一致:有的说在肚脐,有的说在脐下一寸三分,有的说在脐内一寸三分。我们认为:丹田(此处主要指中丹田,下同),不应该是某一点,而是指某一特定区域,似就以脐为中心,上至中脘,下至关元穴,这方圆一块地方,都统称为丹田。古代练功家把此处看成是练丹、结丹的地方。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理论,由于中丹田居人体正中,属中央脾土,脐后接命门与两肾相连(命门统率两肾),“肾藏精”,两肾间的气(三焦原气),通过经络等这一特定联系而汇集于腹部丹田处。同时,肚脐正中与脐下周围有任脉、冲脉、脾经、肾经、肝经所过(任脉为诸阴经之海,冲脉为血海,冲、任脉同源在脐下而共生)。又根据阴、阳经相接,表里相接,阴阳互根这一机理,因此人体脏腑经络之气最后均可汇聚到腹部丹田处。古代练功家称丹田为“五气归元”(即五脏真气归结之处),为“生气之源”“性命之根”。它具有“调气盖元、培肾固本、调营卫、血室、温精宫”等重大作用。是培育、调动、储存人体一身之“真气”,并激发“元气”循经络运转周身的重要中心点。所以历代练功家十分强调对意守丹田和腹部丹田的深长、细静的腹式呼吸的锻炼。此外意守丹田还具有以下作用:

⑴有助于诱导入静。⑵有助于腹式呼吸的形成。⑶有助于加强脾胃并带动其它脏腑的活动功能。⑷有助于达到上体虚灵,下体充实的目的。

——摘自董斌、沈鹤年合著《实用气功疗法教程》(P58~59)

2017年12月31日

赵老师关于丹田资料之十三

第二篇问:今日的气功在古代叫什么?

答:今日流传的气功并非一个简单的法门,是把古代所谓吐纳、闭息、调息、存神、导引等等都包括在内。吐纳、闭息、调息是对呼吸的要求。存神是暂时气意念集中在身上某一部位(如意守丹田)。导引是指在练到下丹田有热气发动时自己用意引导这股气通行全身各处,有病即可去病,无病亦或健身。但这和武术家运气不同,和古人炼内丹也不同。

——摘自陈樱宁先生《静功问答》一文“气功精选”P40~41

2017年12月31日

尾记

再致拳友

各位拳友:近日,临城米青梅先生在培训群中问:“气贯、气沉、气注、意守丹田等如何区分?”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说明这一个月来我们所发的十几篇有关丹田方面的名家们所讲,米青梅不单单读了,而且动心了,用心了。而与此相对的是一些拳友们仅仅是看一遍,过过目,既不动脑也不动心,更谈不上上身的问题。如此,实在是太对不起那些名家前辈用自己亲身实践和探索,给我们指出的捷径和留给我们的智慧之言了。也对不起我们辛苦传播的人。极希望能改变这种局面。

针对青梅所提问题,我谈几点感悟,供大家讨论参考。

要弄明白,能够进入丹田的是什么气?

功界所讲的气,大原则上有两种:一种是清气,即天气、也即空气。功界叫“外气”。人离不开空气,若几分钟之内没空气供给,人就会毙命。二是内气,也就是流动在我们体内的真气。人的性命之所以存在,全凭内气在体内的流动,来润养我们“活着”。若内气绝则性命亡。中医认为:“人的内气有以下两部分组成:一是父母给的,叫先天气,在断脐后,留在婴儿体内,存于丹田;二是人在后天饮食水谷所得之气,叫后天气,它经过脏腑运化与先天气在丹田内结合。二者相结合后形成真气,来供养人的性命。真气存于丹田。又通过经络系统输布周身,营养人体。

清气(氧气)进入体内分两步走:第一步先通过鼻、喉、气管进入肺内,叫外呼吸;第二步在肺泡内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气交换进入血液到心脏,再由心脏输布全身,叫内呼吸。这就是说,呼吸的清气是直接到不了丹田的,它只能到肺脏,再流布全身。

如此说来,能到丹田的气就只有内气了。

内气是如何到达丹田的?

1、首先要弄明白:何为丹田?这个问题已经多次议过了,《难经》所说的命门和功界所说的丹田,都是一个地方,一个东西。都是人的精气神生发、储存的地方。其位置就在命门穴前,神阙穴后的偏(肾)处。

2、丹田本身就是内气生发、藏贮之处。但丹田气不是固定在丹田不动的,它的任务是周身内外通体流动。

3、道家炼丹之术就是尽力把散落在周身的气及时集聚在丹田,经过这个鼎炉的炼化而更为精纯、充盈、强壮,这就是所谓的“丹”、“金丹”。

4、如何才能把散落在周身的气及时集聚到丹田这个地方呢?这就是要借助人的意和息了。

意者,心与神之使者也。它是大脑的功能。它通过人的神经系统来支配周身进行运动。它可以主导人的身形、外气,又能导引内气、内劲在体内运行。

息者,呼吸也,一吸一呼为一息。古人认为:呼吸可以导引内气,随息而行。吾人将气吸到哪里,就能将内气导引到哪里;吾将气呼到哪里,内气也随到哪里。总之,古人认为外气呼吸是导引内气的动力。

意携息,息携内气,可在通体内集聚、流动。对于此说,我建议拳友们认真读几遍今年春季王玉春老师所发的《膈肌升降与呼吸》和《拳势呼吸》二文,自会明白。

5、气沉丹田的时机,太极拳盘架和众多的动气功及我们平时的劳作运动,多在发劲呼气时将内气沉入丹田。

我们应该如何区分、理解、运用气贯、气沉、气注,意守、胎息、神息、龟息等等不同的说法呢?我在这方面还是一个新手,对此很是缺乏了解和研究。只好打肿脸充胖子,说一点粗浅认识,与拳友们共同研究,也算是抛砖引玉之举吧。

1、贯、沉、注、住、聚等说法,都是一个意思,就是随盘架发劲呼气,以呼气的外气引内气压向丹田。但是压的力度有轻有重,故而气聚丹田的程度不同。比较流行的说法叫“气沉丹田”。这一个“沉”字,在功界曾引出过不少弊端。在太极拳历史上,一些习拳人因体弱,中气不足,在气压向丹田时,引起一些内脏器官下陷,诸如胃下垂、疝气、脱肛,子宫脱垂等等。所以后来人提出“自然呼吸”以对抗之。可是事物有它自身规律,你把外气、内气、意和体与丹田割裂开了,就把拳的根柢与干、枝、叶、果分裂了。这一分裂,就把太极拳变成了体操,再也没有了传统太极文化的味了。正如南怀瑾先生讽刺体操化的太极拳说:“桔逾淮而成枳”。这就是说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北,就变成枳树。而香甜的橘子更变成了酸涩的枳子。所以练拳绝对不能离开“丹田”这条主根。这是“内丹术”的根。

如何避免“沉”字等的流弊?

我在写套路时十分谨慎,没敢用“气沉丹田”这个词,而经长时间细琢,最近用了“呼驻丹田”一词。而且把“气沉”丹田的时机由常态的拽身发劲之时,变到直身卸劲之时,还在文中特别说明了一句“小腹适度放松”,就是敬告习者:切莫鼓肚子,切莫让内脏器官向下挤压。

2、意守丹田,包括胎息、神息、龟息等将心、神、意放在丹田内的练法,多在静功中运用。意念放在丹田处,内气就会自然向这里集聚,“意到气到”。目的在于强化、培育、滋补丹田气,心神意息四者合于一处。另外,意也是一种物质,它守在哪里,哪里就会提高温度而发热,有利于“练精化气”。但对于意,古人十分慎重告诫后人,不可死守。意要淡,要时而守,时而不守。孔德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说明意守的方法。他说:意守就如同一老翁揽了看守墓地的闲差了,只要人在那儿就行了,看与不看一个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守而不守”,“不守而守”。

3、丹田运气。所谓“丹田运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打坐或卧功,或站功等静功方式,随外气呼吸,意念在丹田进行内气之运动。如张三丰的吸气引丹田气于肾,呼气引丹田气于心;又如有人说:吸气时由肚脐吸至命门,呼气时由命门呼至肚脐;还有吸气时腰脊微鼓,呼气时小腹微鼓等不同方式,都是静功丹田运气的方式。这些方法,我们初习者都可运用。如在站桩时。

再一种是在动功中丹田运气法。一般形式是吸气时,把丹田气调向脊背。叫做“气贴背”,或“气敛入骨”“敛入脊骨”“气由脊聚”等等;呼气时则气沉丹田,或说“贯”“注”“聚”等等。

唯《左右架》是如下方式运气:①拱身蓄劲时随吸气,将丹田气调向尾闾关,同时将四梢六点之内气也调向全脊内、并充贯督脉达于脑内。②拽身发劲时,随呼气,全脊内气一路由督脉交任脉下行腹部;一路由尾闾向下达于两脚趾端;一路由大椎达于两手指端,同时也透达“六点”,全身满贯,无处不有。③直身卸劲时,内气从四梢六点收住,随向四梢呼气转向丹田呼气,轻轻、缓缓、均匀将部分内气引入丹田,部分留布全身,使“气遍周身不稍滞”,通体得濡润。待再次拱身蓄劲时又调至全脊。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太极拳的行功运气态。如此,心、神、意、息、气、形合于一,在体内无休止地流动,而又不分离,就实践了张三丰老祖在他“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那篇《太极拳论》中所说的“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的教导。

吕和丰老师对我说:对丹田如何如何,我虽然听得很少,懂的更少,但我隐隐觉得它很重要。她就在每天晨练站桩时的20到30分钟内,播出3至4篇在群里发的关于丹田的文章。我每次都极认真地听,大家反映也很好。希望各分会也来仿效。这是一个渐渐熟悉丹田气的方法。

目前,对于推广丹田气这个问题,拳友们普遍认识不到它的重要,但我们必须向这里努力!否则我们的拳也依然会走向“橘逾淮而成枳”!

敬祝拳友们新年吉祥!

赵济夫

2018年12月31日

(文字部分由王玉春老师整理)

清风侠影在阳泉市于2018年1月8日制作完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