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名校毕业,她扎根大西北,创造宁夏多个“第一”,年过九旬仍坚持出诊

她挽救无数生命,年过九旬依然坚持留在医疗一线;她对学生言传身教,为宁夏医学界培养出一批骨干人才;她为宁夏内科学奠基,缔造了诸多宁夏医学界的“第一”。她就是宁夏内科学奠基人、中国医科大学1953届校友陈树兰。

不畏艰苦,支援大西北

1953年,陈树兰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为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她同恋人刘善理来到宁夏。离家时,父亲鼓励她“二丫头,走吧,自己闯去吧!”陈树兰没有想到的是,和父亲这一别,就是一生。

当时,陈树兰对宁夏一无所知,只知道地处大西北条件可能会相对要差一些。但是等到了宁夏省人民医院时,宁夏医疗条件之简陋还是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医生少,药品更少,而且很多内科诊断所需的基本仪器也不齐全。

当时,整个宁夏省人民医院仅有100张病床,只有内、外、妇、儿、放射、检验6个科室,医生更是基本都来自于卫校的医师班,只有她一个人是从正规医科大学毕业。尽管如此,陈树兰也依旧没有退却,她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要为宁夏的患者们解除病痛。

她一天看10个病人,看病像“绣花”一样细致,常常到了饭点还没结束问诊。每一个经她之手的病人,她都了如指掌:病人患了什么病、病情如何、怎么处理的,她都如数家珍。有时候不放心病人情况,她还会打电话给病人,询问情况。

创造许多宁夏医学界的“第一”

当时医院条件差,很多手术没有专业的医生来操刀。既然没有专家,那就自己上阵。“我胆子比较大、敢干。有关胸腔涨水(积液)、心包涨水(积液)和脑积液等方面的手术都是我第一个干的。我先在家里照着书把手术步骤和要点写成小纸条带上,手术之前再念一遍,然后照做。”就这样,她边干边学,逐渐成为了内科主治医师。面对疑难杂症,她没有人去请教,就以书为师,如果遇到没有见过的病例,就一遍遍打电话向学校的老师请教。

不仅缺医生,医疗设备同样困难。当时,宁夏全区连一台心电图仪都没有,更没有懂心电图的医生,很多检查无法开展。1957年,卫生部在上海中山医院办了一个心电图班,陈树兰便过去学习。在上海期间,她从江南造船厂定制了一台国产的心电图机,并独自把机子扛回了银川。

为了推动医院医疗水平,陈树兰费尽心思,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来提升自己。在宁夏,她创下了许多个“第一”:她作为宁夏第一个从正规大学毕业的内科大夫、宁夏医学界第一个女院长,完成了宁夏第一张心电图、第一例右心导管手术、第一例胸外电除颤抢救术、第一例骨髓穿刺术、第一例胸腔穿刺术……同时,她还为宁夏争取到了第一个研究生教育资格。

教书育人,勤学不辍

除了医生这一身份,陈树兰还有一个身份广为人知。1983年,她来到宁夏医学院担任院长。数十年间,她为宁夏医疗事业培养了许多医学人才,如今,他们中的很多已经成长为宁夏医疗战线上的业务骨干。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中心内科主任医师薛莉就是其中之一。“遇到多专业、多学科的问题,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处理时,就会想到陈院长,她是我们的榜样,她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医生学习。”

陈树兰总是自称自己是一个很“无聊”的人,因为她的一生,除了看病就是学习。“我怕时代把我落下,医学属于终身学习的职业,现在的观点和过去不一样,如果不看这些新东西的话,我就解决不了问题,而我所接触的都是重症病人,我必须掌握。”

在超过退休年龄12年后,几经申请,陈树兰离休了。然而离休只是一个形式,她的学生、病人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总是会想起她来。“离而不休”成为她的真实状态,于是,学校将她返聘,同事们也说:有她在,心里会踏实。陈树兰也很高兴,“在医院我觉得自己是充实的,这里有出生的欢喜,伤病的痛苦,死亡的悲伤,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救死扶伤。”

因为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陈树兰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2017年9月获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18年9月获“自治区成立60周年感动人物”荣誉称号,2020年11月获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发的“鲐背奖”。

如今陈树兰已年过九旬,加之前些年眼睛做了手术,她的身体早已大不如前,但是她依然坚持留在宁夏医疗一线,救死扶伤是支撑她不断前行的动力。“只要脑子有用,这根残烛还有点亮的时候,再发一点光,给我的学生帮一点忙。”

素材来源:宁夏新闻网、宁夏总工会、宁夏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