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述而篇(三十七)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37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02
释 解
孔老师平时言行举止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温和而又不失严肃,威严而又不傲慢凌人,谦恭而又安详。
03
释 字
厉(厲)
《说文》:厲:旱石也。从厂,蠆省声。力制切。𧓽,或不省。
《说文解字约注》:厲:王筠曰:“颜注《汉书》,屡用此文。旱石盖砺之别名。若与柔石对文,则旱字难解。”舜徽按:唐写本《玉篇》残卷厉字下引《说文》作“摩石",盖原本也。摩即磨之本字。旧本说解摩字,或脱去其上半,传写者乃讹为旱字耳。后人既以磨为摩,故唐写《文选集注》残本陆士衡《答贾长渊诗注》、曹子建《七启注>>,皆引《说文》:“厉,磨石也。”亦足证今本许书之误。许以摩石训厉,谓厉乃摩刀刃之石也。其用与砥同,故经传多以砥厉二字连言。厉字今通作砺。
《玉篇》:厲:虐也,附也,近也,危也,作也,高也,上也,磨石也。
汉字“厉”从厂蠆省声,从厂当是从石之省,不是从厂(岸)。《说文》“旱石也”,《玉篇》“磨石也”,表示质地较粗的磨刀石。后人不明厂是石之省,复加石旁作砺。本义是磨刀石,亦指把刀具磨利。引申表示严厉、厉害、严格等义。
猛
《说文》:猛:健犬也。从犬孟声。莫杏切。
《玉篇》:猛:健也。严也。恶也。害也。
汉字“猛”从犬孟声,孟本指长子,表示最大之意,意思是大狗。《说文》“健犬也”,当是由大狗引申而来。本义指高大健壮的狗,泛指凶猛,引申为勇猛、猛烈等义,亦表示声势强大而急速之义。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躬行君子所达成的仁德境界的坦然安详,让弟子体悟未经成德修行的普通人所表现的忧虑不安,以及躬行君子成德之境界所彰显的安然坦荡,本章编者对老师的圣者气象进行了描述表达,期望学者能够把握圣贤仁德气象所彰显的恭安不偏的自然中和之德相。老师平时言行举止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温和而又不失严肃,威严而又不傲慢凌人,谦恭而又安详。本章描写了老师日常表情态度在弟子眼中和心中的形象,通过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仪表态度的适度,既不随便教条,也不固板严肃,让弟子感受到温和中的严肃,威严中的亲切,给人以安全和信任,这正是老师内心仁德修养所至的自然彰显。
本章需要注意文与实的关系。本章是弟子们对孔子仪态风范的刻画和评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虽仅有十字,其形象和内涵应当是深刻在弟子的心中。因圣人离我们已远,后世术和技的进步,致使王道退位,让原初的那种纯洁的仁德、礼乐文明掺杂了霸力之道,掺杂了强者的私货。今天我们读来虽然能有所感受,但是无法准确把握孔子仁德的圣相。因而解读和描述很难通过文字再现清楚。因此本章需要我们自己用心体悟,推敲捉摸。下面的解读分析供大家解析时参考。崔栢滔在《论语大义》中说:“温和与严厉常常是相反的两端,常人难以兼而有之;俗人往往需要通过刚猛凶厉,才能展现出威严与威风,就像老虎通过呲牙来展现他的威猛一样;常人恭敬的时候,就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了。孔子修中和之德,学问境界表现在气宇容貌之间,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温和亲切而又严肃,没有柔弱之态;有威仪,却不是通过凶猛来表达,恭敬而亲切有礼,安详而自适,没有局促之感。所有的学问境界最终都可以通过言语貌态、身行举止表现出来,明眼人一看便知。”丁纪《论语读诠》中说:“温而不厉,易流于懦弱;厉而不温,易流于苛刻。威而猛,易流于凶暴;不猛而不威,易流于轻浮狭亵。恭而不安,易流于谄媚;安而不恭,易流于骄泰简慢。夫子持中,无过无亏,得夫子之心,使此数德相扶相济、虽相反而终相成也。”李炳南在《论语讲要》中说:“普通人,温与厉不能兼而有之,威又必然带猛,恭敬便显得拘束不安。孔子不然,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有威仪,但不凶猛。恭而有礼,但无拘束,一切安详自适。这是记孔子德行自然显露的情形。”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