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路篇(十二) 2024-05-11 10:57:08 01 原 文 子路第十三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02 释 解 老师说:“如果有王者实行仁德之政,他自然会以'先之,正之,化之’来引导教化民众,唤醒民众被污染的不善之良知,让民众'庶之、富之、仁之’,恢复礼乐文明秩序,重回礼乐教化的正轨,使得天下复归于仁。天下在王者的教化引领之下,世间民众自会亲如兄弟,亲近仁德道义。即便在世事更替,王者离位的后世,必定会留存、承继着先王在位时教化的仁治之德风。”03 释 字 世《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从卅而曳长之。亦取其声也。舒制切。《玉篇》:世:尸制切。父子相继也。又三十年曰丗。汉字“世”原本是“枼(叶)”字,像茎及叶之形。李守奎在《字源》中说:“'世’出现较早,'枼’出现较晚,'葉’出现更晚。三个字间的关系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世’本像枝叶形,为'葉’的本字,多被借作'世代’的'世’,为了区别,在表树叶义的'世’下加了表意偏旁'木’,但'枼’也被借用为'世代’的'世’,于是在'枼’上又增加了'艸’以表示植物茎叶的'葉’。'世’、'枼’、'葉’别为三字,当是秦汉时代的事。”张舜䘗在《说文解字约注》中按:“(世)象草木叶叶既凋复吐之状,当为岁之初文。荒古淳朴,初民但以此为改岁之候,与艸部兹字意同。《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释文》引卢王注:'世,岁也。万物以岁为世。’此古义之仅存者。草木多以,故世有岁义。……后遂傅会为三十年一世之说,而本义晦矣。”本义初为叶,由草木叶叶岁岁荣枯更替引申表示岁,由草木更替又引申指人世的相继轮替,表示一辈子,引申指世代、朝代。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让人们体悟圣贤善者的行政教化之德的永恒长久。本章通过“必世而后仁”,让人们体悟王者的教化之德的世代传续流存。老师说:“如果有王者实行仁德之政,他自然会以'先之,正之,化之’来引导教化民众,唤醒民众被污染的不善之良知,让民众'庶之、富之、仁之’,恢复礼乐文明秩序,重回礼乐教化的正轨,使得天下复归于仁。天下在王者的教化引领之下,世间民众自会亲如兄弟,亲近仁德道义。即便在世事更替,王者离位的后世,必定会承继、留存着先王在位时的仁治之德风。”本章需要注意对“必世而后仁”的理解。“必世而后仁”不是指“经过王者三十的教化为政,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而是指“经过仁德王者的教化引领,可以使世间天下归仁,即便在王者的身后之世,也必定会承继先王在位时的仁治之德风”。因为前一解读和前面“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章节的教导相抵触冲突。作为不是王者的孔子,拥有的只是“先之、正之、富之、教之”的仁德治理之道,三年就可以有昌明的成果。而一位真正的王者治理却需要三十年,这难道是一位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境界的老者在夸耀自己,贬低王者吗?以“先之”为修养自己并以此作为行政理念的孔子自会以诚、以实言说行政之道的成果目标的。因而,这一解读违背了孔子的言说原意。要理解这一章就需要从文本和汉字演变角度进行考查:“世”的初文为“叶”,本意中含有叶片一岁一荣枯的更替之意,表示岁,引申表示人世朝代的更替。因“丗(世)”字像三个十,后人附会为三十年为一世。因而本章的“世”是其世代更替之意,即表示王者在位的时代。“必世而后仁”应该断读成“必世而后-仁”,即指王者之世必仁,王者之后世也必承继着仁。 赞 (0) 相关推荐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 孔子有"爱民"的思想,但"爱民"前提是"顺民",而不能以"爱"的名义去"乱民""扰民&qu ... 语音版《孝经》赏析(8)三才章第七 <孝经>赏析(8)三才章第七 各位网友,<孝经>第二部分,从第2章到第6章,分别阐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孝道,已经讲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讲第三部分,包括第7至11章 ...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二)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二)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四)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四)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五)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五)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六)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六)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八)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八)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九)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九)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一)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一)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三)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