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颜渊篇(七)
01
原 文
颜渊第十二
12.0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02
释 解
子贡向老师请教为政之道。老师说:“为政之要在仁道行于天下,具体有三件事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件是食,必须按制度足额征收田税,不擅自超额征收,也不随意减额少收,支出节俭量力而行,保证府库财力的充足,以应付凶年的赈济,使百姓不受饥饿。第二件是兵,必须按制度足额征收军赋,不擅自超额超征,也不擅自减额少收,满足武备守御的支出,保证军备储备的充足,给百姓安土以立业。第三件是信,为政当行礼乐教化,守信于民,让百姓感受到礼乐文明的和谐,信任于你。”子贡说:“为政的三件必要之事我明白,但是在迫不得已艰难的时候,在三件中一定要去掉一件的话,可以先去掉哪一件呢?”老师说:“如果这三件中一定要去掉一件的话,那首先就是去兵,按礼制免除百姓的军赋,约束开支,勒紧裤带,使百姓在非常时期信任你,对你有足够的信心,团结一致与你一起共度难关。”子贡说:“如果情况再度紧急艰难,去兵还不能够救助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在食和信两件中可以先去掉哪一件呢?”老师说:“这样的情况,当然是去食了,免征百姓的田税,减免官员的俸禄,同时开仓赈济,救助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人生自古谁无死,即便自己饿死,也要给百姓道义以信任。如果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你却兵食充足,不和百姓一起同甘共苦,共渡难关,苟且忍心害理,你将失去仁心道义,必将失信于天下,失信于百姓。即便没有外患,也定会导致内乱,你的邦国何能安立?”。
03
释 字
去
《说文》:去:人相违也。从大𠙴声。凡去之属皆从去。丘据切。
《玉篇》:去:羌据切。除也,违也,行也。又丘与切。
汉字“去”字有两个来源:其一,象形字。像盛器,下面“口”像器,上面“大”像盖儿,本义是有盖儿的盛食器。后这一来源。其二,从大从口,会人从地穴口走出离开之意。后下面“口”字省去上横而成“𠙴 ”形,本义为相违、离开。由于其二义被专用,表盛器之义的“去”遂从竹而作“𥬔”。去本义为离开,引申为去掉、除去。由离开义还引申为放弃、撤除、除掉、减掉等义;又引申为往,即离开此地而至彼地。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子张问明,老师的“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的教导,让弟子体悟仁德君子“克己复礼”所达成谨慎无蔽的明察和卓识深邃的远见,把握尊德性的明达于事、远识微妙的除迷断惑的能力。本章通过子贡问政,让行政为仁的弟子明白“兵、食、信”三者是为政所不可缺的要务,让弟子从轻重缓急与先后施为次第分别的教导中,体悟把握君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实践旨要。
子贡向老师请教为政之道。老师说:“为政之要在仁道行于天下,具体有三件事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件是食,必须按制度足额征收田税,不擅自超额征收,也不随意减额少收,支出节俭量力而行,保证府库财力的充足,以应付凶年的赈济,使百姓不受饥饿。第二件是兵,必须按制度足额征收军赋,不擅自超额超征,也不擅自减额少收,满足武备守御的支出,保证军备储备的充足,给百姓安土以立业。第三件是信,为政当行礼乐教化,守信于民,让百姓感受到礼乐文明的和谐,信任于你。”子贡说:“为政的三件必要之事我明白,但是在迫不得已艰难的时候,在三件中一定要去掉一件的话,可以先去掉哪一件呢?”老师说:“如果这三件中一定要去掉一件的话,那首先就是去兵,按礼制免除百姓的军赋,约束开支,勒紧裤带,使百姓在非常时期信任你,对你有足够的信心,团结一致与你一起共度难关。”子贡说:“如果情况再度紧急艰难,去兵还不能够救助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在食和信两件中可以先去掉哪一件呢?”老师说:“这样的情况,当然是去食了,免征百姓的田税,减免官员的俸禄,同时开仓赈济,救助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人生自古谁无死,即便自己饿死,也要给百姓道义以信任。如果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你却兵食充足,不和百姓一起同甘共苦,共渡难关,苟且忍心害理,你将失去仁心道义,必将失信于天下,失信于百姓。即便没有外患,也定会导致内乱,你的邦国何能安立?”。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足食,足兵”是指足额征缴田税和军赋,“足”的字义中含有“刚刚好,不多,也不少”的含义。“足食,足兵”是政府的财力充足,“足食”本义不是指让百姓的粮食充足,“百姓粮食充足”只是“政府足食”之因。后面孔子的“去食”是指去政府的“食”,即免征百姓的田税,减免官员的俸禄,同时开仓赈济,救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同样“自古皆有死”是针对为政者而言的,不是针对百姓的。只有这样的解读才能和本篇首章“克己复礼为仁”旨要相一致的,体现的是上位者对居下位的百姓万民的体恤关爱,显现的是为政者仁德道义之心。“民信之矣”也是针对为政者的,不是“民有信矣”。“民有信矣”只是为政者的“民信之矣”行仁教化之结果。对于本章的解读大多受秦汉思想变迁后的影响,而丢弃了春秋之时的现实而曲解。我采用了刘宝楠《论语正义》中的观点。刘宝楠《论语正义》中道:“'去兵’谓去力役之征。《周书·糴匡解》:'年饥则兵备不制。’又云:'男守疆,戎禁不出。’是凶岁去兵。其时虽轻徭薄赋,然食政犹未去,所谓'凶年则寡取之’者也。去兵而有食与信,与民固守,自足立国也。'去食’者,谓去兵之后,势犹难已,凡赋税皆蠲除,《周官·均人》所谓'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不收地守地职’。又发仓禀以振贫穷,《周书·大匡解》:'农廪分乡,乡命受粮,成年不偿,信诚匡助,以辅殖财。是凶荒去食也。若信则终不可去,故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明去兵、去食,极其祸难,不过人君国灭身死,然自古人皆有死,死而君德无所可讥,民心终未能忘,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况民戴其上,如手足之卫身,子弟之卫父兄,虽值危难,其犹可以济。是故信者,上所以治民之准也。苟无信,虽足兵、足食,犹不能守,况更值不得已,而兵食皆将去之乎?”《四书蕅益解》中引方外史曰:“蠲赋税以足民食,练土著以足民兵,故民信之。必不得已而去兵,去官兵,正所以足民兵也。又不得已而去食,去官食,正所以足民食也。所以效死,而民弗去。今时不得已,则屯兵,兵屯而益不足矣。又不得已,则加税,税加而益不足矣。求无乱亡,得乎?圣贤问答,真万古不易之良政也。”又曰:“既已死矣,且道有信,立个甚么?若知虽死而立,方知朝闻夕死,可矣!不是死而后已矣的。”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