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耀》之二十四“孔子”(下)/ 作者:石岗 /播读:静华(第1407期)

本篇精彩:

孔子一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建立“大同世界”,在“大同世界”里,天下的人,不仅仅爱自己的家人,也爱天下每一个人。老年人有人养,壮年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孩子们都能得到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人都有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业,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诚信,选贤举能。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理想,是我们人类的最高理想,我们祖祖辈辈奋斗,去实现它!

文:石岗

诵读:静华

编辑:轩诚

七、当官从政

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把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贡献给国家,他想通过做官从政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到了孔子时期,鲁国已经非常混乱了,有三个贵族家族孟氏、叔孙氏、季氏控制着鲁国,因为这三个家族是鲁桓公姬允的儿子姬庆、姬牙、姬友的后代,所以被人们叫做“三桓”。三桓拥有自己的军队,他们架空了国君,轮流执政。
二十多岁的时候,孔子第一次做官,他在执政的季氏家族当了一名仓库管理员。但是他看不惯季氏破坏周礼,举行祭祀时使用八佾(yí)舞。八佾舞是周王才能使用的祭祀舞蹈,但是,季氏却在自己家中使用,孔子认为,季孙氏破坏周礼,他无法忍受。孔子大声说:“是可忍,孰(shú)不可忍”。意思是说,你们平时干的那些坏事我还可以忍受,但是,像跳八佾舞这样严重破坏周礼的行为,我不能忍受了。于是,孔子就辞了官职。
此后,鲁国发生了动乱,鲁昭公姬裯(chóu)带兵攻打三桓,但是却被三桓打败了,姬裯只好逃到齐国去了。孔子非常牵挂国君,于是,他也来到齐国。过去,齐景公姜杵(chǔ)臼(jiù)曾来鲁国访问,他听说孔子很有学问,就召见孔子,而且很赞同孔子的主张,所以,这次孔子一来到齐国,齐景公就想重用他,孔子在拜见齐景公的时候,提出了他著名的治国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做国君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国君要庄严,父亲要慈爱,臣子要忠心,儿子要孝敬。孔子认为这样就能让国家和谐,有秩序。齐景公说:“说得好呀,如果不这样,即使有粮食,我也吃不上呀!”
齐景公很赏识孔子,但是大臣晏(yàn)婴(yīng)等人反对,孔子的主张无法实施。但是,孔子这时候在齐国听到了已经失传的宫廷祭祀音乐“韶乐”,使他“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对韶乐非常痴迷,他每天心中回响着韶乐的旋律,嘴里吃着好吃的,也感觉不出味道来。后来,齐国大臣诬陷孔子是鲁国季孙氏的间谍,并且要杀害他,孔子只好逃离齐国。
此后,孔子又几次做官,几次失败,到他51岁的时候,终于做了中都这个地方的长官,叫“中都宰”,52岁升任鲁国主管工程的小司空,53岁提拔为主管司法的大司寇,55岁时代理宰相一职,孔子治国的才能这时候得到了发挥,鲁国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
这时候,鲁昭公姬裯已经死在晋国,他的弟弟姬宋当了国君,就是鲁定公。
这时候,齐国国君齐景公姜杵臼提出,要和鲁国国君鲁定公姬宋,在两国边境夹谷这个地方,举行一次会晤,齐国想趁着会晤,要挟鲁国,甚至绑架鲁定公为人质。

鲁国过去一直比较弱小,突然受到强大齐国的邀请,就非常高兴。鲁定公决定带少量的几个人前去,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就是说办文事的时候一定要有武力准备,办武事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文官随行。孔子劝鲁定公姬宋一定要带着军队,做好准备。

果然不出孔子所料,在夹谷会盟的时候,齐国就演奏低俗的音乐,还让许多野蛮人带着武器来表演,想趁机绑架鲁定公。但是,都被孔子识破,并且制止了。孔子斥责齐景公不懂得礼仪,齐景公也觉得做得不对,孔子要求齐国归还过去占领鲁国的土地,齐国只好答应了。在这次夹谷会盟中,孔子的英雄胆识和智慧,为鲁国赢得了这次外交活动的胜利。

孔子看着三桓控制国家,而且三桓之间互相争斗,三桓手下的家臣也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还不断造反,给国家造成混乱,给人民带来灾难,孔子就主张消灭三桓势力,让鲁国重新统一。他就提出要拆毁三桓建立的高大的城池,但是,最后由于三桓势力过于强大,就失败了。这就叫“堕三都”。

孔子把鲁国治理得越来越好,齐国人觉得,如果鲁国强大了,会威胁到齐国,于是,齐国给鲁国国君送来许多美女和好马,鲁国国君鲁定公姬宋就迷恋美女,好几天都不理朝政,孔子失望极了,他的脾气耿直,不愿意和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一起共事,他就辞职了。

八、周游列国

孔子的理想在鲁国无法实现,他就决定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到其他国家去,他这次出行一共14年,从55岁开始,一直到68岁回到鲁国,一共走了十几个国家。这在历史上叫做“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一路遇上很多困难,他们在匡地被误认为是曾经攻打匡地的阳虎,被匡人包围起来,匡人要抓孔子,孔子的学生们都很害怕。孔子安慰他们说:“不用害怕,老天爷不会让传播文化的人遭殃。”他的学生子路弹着宝剑高声歌唱,孔子也弹着琴应和,曲调很悲伤。正巧,这时候突然刮起狂风,地上飞沙走石,许多匡人被刮倒了。匡人害怕,就逃走了。

在宋国的时候,宋国大夫桓魋(tuí)为自己造了一口用石头做的棺材,花了三年时间还没造成。孔子说:“这样浪费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劳动力,这个桓魋还不如早点死了好!”这话传到了桓魋的耳朵里,桓魋非常恨孔子,他就想赶走孔子。一天孔子和学生们正在一棵大树下学习,桓魋派人把大树砍倒,他还想杀害孔子,孔子只好离开了。

孔子到了郑国,有一次和学生们走散了,他独自一人站在东城门外,有人说他像条“丧家之狗”。当学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他笑着说:“说我像丧家之狗,真是太对了!太对了!”孔子说:“我做的事情,就是要告诉天下人,要仁爱治国,就是要爱惜每一个人。我自己明明知道做不到,但是,我也要做下去。”

孔子要去卫国,从蒲这个地方路过,正好遇上公孙氏在这里发动叛乱。公孙氏害怕孔子暴露他的叛乱计划,就围困住孔子。孔子的弟子公良孺带人誓死奋战,迫使蒲人妥协,放了孔子。

孔子也曾去过蔡国。在蔡国住了三年,这时候楚国派人来请孔子。蔡国的大臣们害怕孔子一旦被楚国重用,就对蔡国不利。他们就派人围困孔子。孔子和学生们都没有饭吃,许多人饿得卧倒在地爬不起来。孔子这时候为了安慰大家,他在不断弹琴、歌唱,鼓舞大家。后来楚国派兵迎接孔子,孔子才和学生们脱离了危险。

周游14年,孔子始终没有找到他实现理想的地方。许多人劝孔子放弃理想,许多人说,天下这么混乱,孔子应该隐居起来,不要再到处乱跑了,非常危险啊!但是,孔子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孔子说:“如果天下太平,也就用不着费力气去改造它了,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天下太平而奋斗。”

孔子67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年老体衰的老人了,他只好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

九、文化伟人

孔子老年回到故居,开始一心教育学生,研究文化,整理编辑文化著作。这时候,孔子完成了对《诗经》《尚书》《礼经》《易经》等文化巨著的修订,并且,写出了《春秋》《易传》和《书传》等伟大著作。孔子整理的古籍一方面用来做学生的教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孔子的著作,奠定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影响我们国家两千多年,他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上贡献最大的伟人,他的功绩令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敬仰,也令全世界人敬仰。

孔子73岁的时候,已是一位年逾古稀的垂暮老人,他最心爱的学生颜渊、子路都一个个死了,孔子觉得非常伤心,他病倒了。一天,他的学生端木赐前来看他,他正拄着拐杖站在门前。孔子哭着说:“端木赐呀,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呀!泰山就要倒了,房子的柱子就要断了!有思想的哲人很快也要死了!”

孔子和端木赐都痛哭失声,7天后,伟大的孔子与世长辞了。

孔子一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建立“大同世界”,在“大同世界”里,天下的人,不仅仅爱自己的家人,也爱天下每一个人。老年人有人养,壮年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孩子们都能得到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人都有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业,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诚信,选贤举能。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理想,是我们人类的最高理想,我们祖祖辈辈奋斗,去实现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