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灵璧记忆”

 农村人说农村事

文/叶紫

浅谈【灵璧记忆】

“记忆”,顾名思义是过去式,那么“灵璧记忆”肯定要受到区域空间的限制,重点要体现灵璧的历史。

据悉,县政协下发一个任务,要求新组织的“编委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灵璧记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著的历史文献。为让更多的人认识灵璧、进一步地了解灵璧,争取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编委会成员自接到任务后,不负使命,持岗敬业,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的确令人钦佩。特别是主编老师善意地向投稿没有被录取的作者们,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解惑,很明显,为灵璧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传神效果。

我知道这个信息比较晚,当时因特别事务缠身,没有精力写稿,于是,我便把2019年在“灵璧家园”平台推选的“谁不说俺家乡好”一篇拙文,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到了政协邮箱。结果没有被录用,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在“谁不说俺家乡好”这篇文章里,我没有浓墨重彩生我养我的“程庙村”,主要阐述了使家乡发生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时任镇党委王艳民书记和裴昌华书记。这两位德高望重的书记,一心为民着想,给下楼镇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

占下楼镇土地三分之一的面积是盐碱地,种庄稼还收不够本钱。王艳民书记提出,只有种水稻才能改善土壤品质,解决老百姓的温饱。事实胜于雄辩。原兔子不拉屎的穷地方现在是人人向往的好去处。

裴书记是从农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干部,視土地如生命,更加理解农民的疾苦,只要属于下楼镇范围内的大小河段一律逐一完善,致使耕地面积涝能排旱能灌。

只要是下楼镇稍微上点年龄的人没有不认识裴书记的。因为裴书记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走访,亲自掌握第一手材料,很多时候就地解决历史留下的难题。

像这样的两位心里始终装着农民的好书记不值得讴歌和传颂吗?

干群戮力同心,劲往一处使,为创造家园的美好,挽起袖子拼命干的场景,那才应该成为我们大灵璧的永恒记忆!

再看看目前好多地方的“父母官”都干了些什么,除了走走形式摆点花架子,暴露出虚伪、浮肿的嘴脸外,还有什么拿出手的业绩能上得了台面?甚至有的地方连主要的交通要道,因两家闹矛盾常年堵塞都无人问津,那么机关单位的办公楼包装得富丽堂皇还有实质性意义吗?什么是不作为的干部?难道说这种情况不是典型的吗?

所以我要说,王艳民书记和裴昌华书记就是当今腐败官员的一面镜子,应该引起反省,必须受到启示!

因此,我个人认为,“谁不说俺家乡好”这篇文章很符合“灵璧记忆”这个标题,没有被录用肯定是质量上的问题。“灵璧记忆”所触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在灵璧范围内所有的过去都可列入灵璧记忆。灵璧记忆在好多方面也是全国记忆,因为时代共存的东西太多。别具一格,真正能体现灵璧特色值得谱写和发扬的文化精神,这才是应该挖掘的素材。于是,我便在“灵璧记忆”采编群天真地说过几句幼稚、可笑的话,“一定要紧扣灵璧记忆这个大标题,文章的水平高低、质量如何,其实远远没有立意重要。”

我在表述上是有矛盾的,质量好的一篇文章,不管是立意还是语言的构造肯定是完美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立意在有些时候往往会超出主题。有的编辑因看中文章的思想内容,即使文词语言不当,做整体改动的广而有之。

文学巨匠莫言先生的《红高粱》这部小说,用他自己的话说,“写这部小说时,语法的运用时常出错…”结果竟然轰动文坛,怎么解释?

就像现在印度疫情爆发,为什么中国顶着舆论界的压力还去无条件地支持呢?这是好多人想不明白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尽干些出力不讨好的事?

略微有点头脑的人都应该意识到,只有把全球疫情消灭掉,我们中国才会真正的安全。这并不仅仅体现大国风范,这是一种智慧,从某种意义上分析,更能体现决策层的眼光。正如,我们在生活中,只有具备大公无私的思想,路子才能越走越宽。亲巴亲好,临盼临强,大家都富有了,你想贫穷都不可能。

所以,我还想再一次的“据理力争”——“立意”的重要性。

我很有自知之明,总认为,好像没有资格谈文学,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爱好者。下学的时候,偶尔在不出名的刊物上也出现过几行铅字,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人必须要面对现实,于是在后来的多年里我就没琢磨过文字。也就是在2019年同学小聚上,一个关系不错的当年同桌向我提出建议:“你以前那么肯写,为什么不在网络平台投稿呢?不要光去挣钱,必要时也应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再说,网络文章不缺读者,比在刊物上发表更有意义。”

她当时就把“灵璧家园”张主编的微信号发给我。自此以后我与曙光老师接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性格的决定,我永远学不会阿谀奉承。为什么“灵璧家园”办的风生水起?通过接触,我认为,曙光老师是一位正义感强爱憎分明的人、是针砭时弊的人、是文品端正的人……“灵璧家园”所推选的文章,可能大家都比较了解,只要是含正能量的,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即使在文词的运用上有点欠缺,基本上会被录用。曙光老师比较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太追究文体的形式。或许他认为,生搬硬套可能会导致文学的固步自封。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对写作者的鼓励。

发展创新才是硬道理,文学作品也是一样,虽然在构思文章时要与时俱进,但是,一篇文章如若没有文骨,说白了就是一堆另人望而生厌的文字,再优质的混凝土缺少钢筋肯定不会坚固。

不说这些无聊的没有意义的话了,好多问题像我这样平庸的草民是说不清的。但深感荣幸的是,“灵璧记忆”这次全县范围内征稿,使我获得了一次文学大家谆谆教诲的机会,知足了!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不得不澄清头脑,重新调整自己的“三观”理念思维,究竟路在何方?

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亲朋好友!再见了布满荆棘的文学之路!

叶紫 2021年5月10号写于现居陋室

本文作者简介:叶紫,本名程武,一个深深爱着家乡土地的农资经营者,始终没有忘却对写作的向往,偶尔提笔抒发一下情感,以免寻找内心的安慰。灵璧家园网优秀农民作家。
(0)

相关推荐